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川俊太郎的诗歌主题主要围绕生命与生活、宇宙与孤独展开,用自然意象去深化主题是其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本文以其诗歌中的树、鸟意象为主,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对其诗歌中体现的自然观照进行分析,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万物虔诚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领略到诗人对大自然独特的观照,以及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俄国意象派的代表人物,叶赛宁运用大量清新、自然的意象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诗歌中的“白桦树”形象.诗人将俄罗斯的古老民俗与诗歌巧妙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白桦树意象,这些意象揭示出诗人对大自然的一片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3.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思想和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在晚唐这样一个社会动荡,日趋衰落的时代,对晚唐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创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晚唐诗人接受了陶氏的隐逸避世思想,追求淡泊,与释道相互唱和,同时也模仿陶诗,讲求冲淡自然的诗风.  相似文献   

4.
黄昏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在时空意义上内蕴丰富,是诗人们借景生情、依象兴意的媒介物。诗人们通过黄昏意象这一媒介物,在心境与物镜的交融中,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和探讨自然与女性,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观念。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和重审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自然的边缘地位,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研究和探讨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中的生态女性视角,发掘诗人的生态女性意识,探究诗歌中反映的人与自然和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李白与王昌龄均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诗.这些送别诗的相同之处表现在数量多、类型丰富、感情真挚、体裁多样化.不同之处是选用的意象、表现的方法及语言的风格.李白的送别诗常采用酒意象与流水意象,常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达感情,语言自然明快.王昌龄的送别诗常选用月意象和云意象,采用衬托和兴喻的手法传情达意,语言清婉含蓄.  相似文献   

7.
诗人看重重阳显然与对自然之秋情有独钟有关,因为一年四季的自然转换中秋的特质不是单一的,在展示自然物衰败凋零的同时,也预示着成熟与收获。诗人惜时重时再度利用生命的执著意念与重阳相遇时,不能不从内心深处腾涌出一种或劲健或悲慨精神的格调。因遇重阳而伤别叹老是重阳诗中习见的情感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界对其诗歌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对其游记关注较少。徐志摩的游记独具特色,诗意化的自然观,对自然的率性抒写,营造了诗化的自然情境,给人以心灵的润泽与启悟。  相似文献   

9.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诗人和文学作者总趋于采用修辞手段或修辞格,以达到更直接、更有效、更生动、更感人地表达他们的思想之目的.本文就劳动人民自己的著名的苏格兰诗人伯恩斯在他诗歌中所惯于采用的修辞格进行了讨论;并就他所使用的借代(metonymy)手段与汉语和俄语中的借代手段进行了比较;并且指出,正是伯恩斯的这种对辞格的精细的选择,才使得他成为杰出的诗人.  相似文献   

10.
山水诗在初唐出现了明显的分流,可分为为"田园山水诗""园林山水诗""边塞山水诗"和"自然山水诗"四种类型。它们在描述空间、生成方式及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初唐山水诗分流的主要原因是诗人的空间变化。这种空间变化往往是诗人身份地位的变化所致,会深刻影响他们的内心体验和观察自然的视角,从而使生成于不同空间的山水诗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意蕴和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11.
重阳诗:诗人悲戚与快感的双重倾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人着重重阳显然与对自然之秋情有独钟有关,因为一年四季的自然转换中秋的特质不是单一的,在展示自然物衰败凋零的同时,也预示着成熟与收获。诗人惜时重时再度利用生命的执著意念与重阳相遇时,不能不从内心深处腾涌出一种或劲健或悲慨精神的格调。因遇重阳而伤别叹老是重阳诗中习见的情感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2.
穆旦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具有很强代表性的诗人,其对诗歌艺术价值的坚守和对现实、人性的探询创作出了富于智性的诗,表现出智性与感性相交织的思维方法和审美特征.诗人坚持的是诗歌艺术的精神立场,这种"反抗绝望"式的坚持显示了诗人穆旦人格精神的伟大.  相似文献   

13.
从审美的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探讨,论述其“自然”性的表现。着眼于剧作的主题构建、情节线索设置、语言运用及人性性格组合元素等几个方面,分层次论述了“自然诗人”莎士比亚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诗歌《夜莺颂》,论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主张,体现出对于自然和谐的呼唤,并从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等方面论述了对社会和谐和重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对美国诗人威廉.斯塔福德的诗歌《穿越黑暗》的语言风格与主题进行了赏析。介绍诗人的生平及写作风格,解读诗歌的主题,并分析诗歌的音韵美、巧妙的用词以及恰当的修辞手法,指出该诗其实是一首对生命思索的悲歌。  相似文献   

16.
不少评论家认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在文风上与其早年的诗相比反差太大,结尾两联不能掩饰地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老弱多病孤独无助的自怜自叹.这是对诗人的误读.如果以儒家“仁者爱人”的哲学思想为审美视角,反观诗人终其一生对“至君尧舜上,再使风淳”的治国救民理想的热情追求和围绕这一理想而进行的创作实践来赏析这首内涵丰富的五律诗.那么杜甫在诗中“涕泗流”的恸哭绝非对自我悲惨命运的哀叹,而恰恰是诗人忧国爱民的深层的、博大的悲痛.  相似文献   

17.
叶赛宁十分热爱俄国19世纪诗歌,对其相当熟悉而且了解全面.因此,其诗歌创作与俄国19世纪诗歌传统主要有两方面的联系,一是学习其重视民间文学、民间口语以及描写乡村生活、反映现实社会问题、表现强烈的公民责任感的诗歌传统;二是学习费特、丘特切夫、波隆斯基等描写永恒题材的唯美主义诗歌,主要致力于表现自然、爱情、人生等主题.但他又能在博采俄国19世纪诗歌的众家之长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并融合进时代的新内容,因而他能成为20世纪最有特色、也最有魅力的大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选取狄金森和惠特曼以"草"为意象的诗歌The Grass so little has to do 与Song of Myself的第六节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两位诗人的生活背景,探讨了"草"在诗人内心的深层含义及导致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初唐的经济和文化日趋繁荣,初唐有一批诗人在诗歌中表现了对宇宙、历史、人生的思考,流露出对宇宙悠远、历史兴亡、繁荣须臾、人生短暂的感触.这种创作倾向体现了初唐诗人的审美情趣,丰富了初唐诗歌的意蕴.这种倾向与初唐诗人重视易学和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自然诗人,也是美国人民最喜爱并引以为自豪的少数几位美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从传统中创新,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意是其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