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家庭智能用电系统研究及智能控制器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传统用电相比,智能用电强调用户的参与,鼓励用户与电网之间的信息双向互动。为了获取家庭内负荷级别的用电信息,加强用户与电网的双向互动,对家庭智能用电系统的实现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家庭智能用电系统结构框架,其由智能电表,智能互动终端,智能控制器,家庭局域网络等构成。开发了一种智能控制器装置,搭建了一套演示系统进行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智能控制器可以实时准确地获取各用电设备的耗电信息,将用电信息传送给互动终端。而且智能控制器可根据电价变化控制电器设备的运行,实验验证了智能控制器可实现有效节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基于用户信息双向互动的智能计量主站系统,通过对该系统实现传统远程抄表功能的同时,提供更多的高级应用分析功能,并实现主站系统与用电用户的双向交互,提高主站系统的信息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实时电价的智能用电系统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介绍了我国智能用电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电价政策对智能用电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实时电价的智能用电系统框架,阐述了系统各部分的功能需求,包括主站系统、远程信道、智能电表、本地信道、互动终端、智能开关等,给出了智能用电系统的信息流程。比较了实时电价阶段的智能用电与传统用电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电能的合理配置,促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智能电网和用电管理模式发展的需要,研究开发一种基于AMI模型,采用3G/4G移动通信网络接入方式,集双向电能计量、电能质量监控和用电保护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智能低压配电终端,为电力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用电管理、智能保护和互动控制。现研究开发的终端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具有良好软硬件可扩展性,通过网络可进行远程配置和软件更新。  相似文献   

5.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已具备远程购电和本地用电卡购电方式,该2种方式都需用电用户到购电营业窗口或银行购电窗口购电。本文介绍本地预付费智能交互终端,可实现用户、银行之间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网络互动和即时连接,实现数据交换的实时、高速、双向的总体效果。实现电力用户能在本地使用银联卡购电。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供电企业与居民用户用电信息双向互动沟通交流,研究了主站后台预付费模式的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对系统的架构及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对新型预付费集中器功能进行优化,同时将计量自动化系统、营销MIS系统、95598呼叫系统平台、预购电系统有机融合.经过试点应用,该系统可成功将实时电量、电费、剩余电费等信息实时向居民用户展现,对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以及客户满意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灵活互动智能用电的技术内涵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智能用电是智能电网研究的热点、难点,灵活互动的供用电模式已成为智能用电的发展趋势。文中介绍了构成灵活互动智能用电的高级量测体系标准、系统及终端技术,智能用电双向互动运行模式支撑技术,以及用户用电环境与用电模式相互影响的内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明确了灵活互动智能用电的发展目标,阐述了灵活互动智能用电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8.
用电信息智能化是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之一。而用户用电信息采集通信传输通道的建设,是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和采集系统终端之间信息传递、远程控制及与用户双向互动的关键。由于EPON技术的优越性,使其成为了智能电网接入网建设的首选。文章结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需求和现有通讯系统的现状分析,针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与改造中遇到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基于EPON技术的改造方案。以此为其他地区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面向智能用电的家庭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用电试点建设为依托,充分把握智能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要求,基于面向智能电网的高级计量架构(AMI)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面向电力用户的家庭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本系统是以智能电表、智能交互终端、智能插座等智能设备组成家庭网络,能够支持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等系统或设备的接入和计量,综合家庭能耗监测和能源优化管理,家用电器智能控制,与用户双向互动等功能,进而构建了电网与用户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实时互动的新型供用电关系,满足智能电网下智能用电对技术先进、经济高效、服务多样、灵活互动和友好开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用电现场复杂多变的供电电压变化情况,深入研究了可用于智能电网建设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现场停电诊断优化技术,提出了现场停电诊断优化策略及多设备二维时间差复合判断算法,实现采集终端对自身停上电数据和电能表停上电数据进行比对的功能,判断停电事件的属性并上报系统主站。试验结果表明,遵循该功能要求进行设计的采集终端能够根据采集终端和电能表记录的停上电数据准确判断本次停电事件的属性,向系统主站上报正确的判断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现状,基于新技术和新标准,从用电信息系统的主站建设、终端软件平台化、新通信技术应用、智能采集与维护技术、智能交互终端技术等方面,多角度地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展新趋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郑健 《供用电》2011,28(1):19-24
上海世博园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遵循国家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相关标准进行建设。分析了该系统的结构,并详细阐述了主站系统、通信通道和通信采集终端的功能和组成。最后与上海原电能采集系统比较,分析了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三层架构的方式,对能效管理关键设备、融合通信技术、用能管理主站进行详细描述,结合浙江海盐智能小区示范工程,通过安装能效管理设备,部署主站软件,实现对居民用户的用电设备、微网接入设备等进行用电信息的采集和管理,为用户提供优化的科学用电方案。结果表明,能效管理技术具有实用、高效、节能的特点,实现了电力用户与电网之间的双向信息交互和能效管理,为指导用户科学用电、提高电能使用效率、节能减排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已大规模建设并广泛应用,但电网与用户间的双向互动功能还不完善。深入研究了IEC CIM标准与SEP2智能能源采集通信标准,对比分析了两种标准在模型设计方式、资源间关系、数据传输格式、UML模型图、消息响应机制等方面的异同性,提出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互动模型设计方法,融合IEC 61970CIM与SEP2标准中的资源,设计开发采集设备层模型和主站层模型,完善电网和用户的双向互动功能,增强客户用电体验,指导社会科学合理用电,为实现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双向交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随着以服务智能用电、支撑智能电网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面深入建设,特别是物联网、智能电网、新能源等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推出,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的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分析基于资源共享的智能互动终端建设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提出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方法,展望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谭梅  李志勇 《电工技术》2013,(11):74-76
针对智能电网下的智能小区功能,对智能小区的双向互动服务系统进行了讨论。首先针对智能小区的功能特点以及其对供电的要求,对智能小区的双向互动服务系统的功能进行了需求分析,包括智能双向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以及对95598客服人员的功能需求;进而对智能小区双向互动服务系统的功能模块、架构、通信系统、交互终端进行了设计,重点分析了系统的架构以及通信体系,特别是系统的信息安全设计。  相似文献   

17.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盛  吕敏 《供用电》2011,28(4):45-49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高级计量架构的基础平台和核心支撑。介绍了国家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背景、定义、物理架构、主要功能和采集终端,重点讨论了上海地区的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现状、低压集中抄表系统建设方案,以及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明了研究智能用电服务互动计量发展的背景和重要意义,针对互动计量的规约通信问题,提出了基于IEC62056的智能用电双向互动通信规约开展互动计量系统研究的设想,并对系统需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论证系统所具有的各种优势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9.
探讨智能用电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当前具有代表意义的智能双向表计技术、智能电器及插座技术、智能用电终端技术、智能用电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及互动式用电技术,分析了各项用电技术的特点及在智能电网中所承担的重要功能.可以预期智能用电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并在人类家居生活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智能交互终端为核心平台,综合利用高级量测体系、智能采集和智能交互等技术,开发智能用电管理系统。详细介绍该系统的实现方式。系统能满足电网与用户之间的实时交互响应,增强了电网的综合服务能力,满足互动营销需求,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