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工程实际实施的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现有耐压试验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考虑检测效果、理论研究成果、试验设备能力、工程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了采用混联方式实现长距离500 k V电缆线路工程变频耐压试验的检测方法,同时,提出了变频谐振耐压过程中同步开展分布式局部放电检测的方法,可满足500 k V长距离交联电缆线路耐压过程中的局部放电分布式同步检测。在北京海淀500 k V电缆工程中,实施完成了世界上首次1.7 U_0/60 min条件下500 k V长距离交联电缆线路变频谐振耐压与分布式局部放电同步检测的现场试验应用,有效地支撑了海淀500 k V电缆线路的交接试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20 k V电缆的现场耐压方案的比较和计算分析,最终采用变频谐振的耐压方式,而且利用该试验设备的自身特点选取了串联谐振并联补偿的方法,通过多个电抗器的串、并联组合增加了试验设备的灵活性。通过该试验的开展,云网首次完成了220 k V长距离电缆的现场交流耐压试验,证实了采用并联补偿、串联谐振的试验方法对电缆进行交流耐压是可行有效,试验方法和结果对今后相关试验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1现场情况某电力公司对新建110 k V的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进行交流耐压试验,电压升到接近耐压标准时,耐压机突然跳闸,造成300 k V调频串联谐振交流耐压装置控制台烧坏,不仅经济损失较大,且延误了变电站的投产运行。2原因分析生产耐压装置的厂家带来设备进行试验。为防止突然放电,缓慢升压,同时观察电流表的变化,顺利通过了标准的交流耐压试验,说明GIS本身不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规划,1000 k V"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苏通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管廊工程将采用6 km长,1100 k V GIL设备,文中梳理了特高压GIL现场耐压试验的必要性及有效性,分析了GIL常见故障类型,针对GIL设备中常见的自由金属颗粒和尖刺缺陷进行了电场仿真,并对GIL的冲击耐压进行了过电压仿真,最后对特高压GIL的现场耐压试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压交联电缆现场交流耐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对交联聚乙烯电缆做直流耐压试验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讨论了 110 k V电缆交流耐压试验的方法 ,介绍了用变频谐振装置在山东电网做 110 k V交联电缆现场交流耐压试验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利用分段加压和压电薄膜传感器相结合的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故障放电点定位方法,并结合某变电站110 k V GIS设备交流耐压试验为例,给出了使用该定位方法对放电点的排查定位过程,试验结果表明,该定位方法可以实现现场GIS设备交流耐压发生击穿后故障点迅速准确地定位。  相似文献   

7.
同频同相技术近年被广泛应用于220kV及以下GIS间隔扩建和大修后不停电耐压试验,但在500kV设备交流耐压试验应用极少,缺乏成熟的应用经验。本文介绍了一起对深圳地区某台大修后的500kV瓷柱式SF_6断路器耐压采用同频同相法所进行的分析设计、并最终在该地区首次成功实施的案例,结果表明:同频同相技术同样适用于邻近带电运行设备不停电的500kV设备扩建、大修后交流耐压试验,其实施过程安全、可靠、可控,能有效考验断路器绝缘情况同时提高供电可靠性,对500kV设备交流耐压试验有着重要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10 k V振荡波局放检测技术在10 k V电缆耐压试验、局部放电试验中的广泛应用,搭建了10 k V振荡波局放检测系统测评平台,并利用该平台测评了三套10 k V振荡波局放测试系统。  相似文献   

9.
台山核电1号主发电机在东方电机厂进行定子下线后,在104k V直流耐压试验时,绕组端部相间引线绝缘发生放电,虽经修复及临时绝缘加固处理,仍未能通过试验。综合考虑1号机生产进度及绝缘安全性,确定加固绝缘,并通过1.5Un(40.5k V)交流耐压试验,以满足型式试验对绝缘耐压考核的要求,将端部绝缘修复及104k V直流耐压试验调整至型式试验结束后处理。修复完成的端部绝缘,顺利通过了104k V直流耐压试验及55k V交流出厂耐压试验考核,验证了定子的绝缘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本文通过介绍台山1750MW发电机的端部结构及绝缘操作工艺探讨耐压试验产生放电的原因,并制定最终的绝缘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10.
某500 k V变电站装设的直流融冰装置在2014年融冰时发生35 k V交流侧管母及绝缘烧毁事故,事后相关部门对故障装置进行了细致的交流耐压试验,通过结合试验现象、数据以及相关电路模型,确定了故障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管母铜带缠绕方式存在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此案例对中国其他类似的直流融冰装置故障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