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了纵联保护传统的命令式通道现状,对采用异步通信的直接数字逻辑通信通道方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具体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传统通道一般采用专用或复用电力线载波,传输时间长,可靠性低,易受干扰,是保护不正确动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数字逻辑通信采用RS-232C异步通信方式,利用专用或复用的数字通道同时传输多位有效信息,可以实现多种保护方案的结合,具有接口简单、传输时间短、成本低等优点,可适应不同的数字通道方式,分析和试验表明其安全性及可靠性能满足闭锁式、允许式及远方跳闸纵联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超高压线路纵联保护配置方案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根据目前电力通信系统状况和线路保护的设备水平,阐明了用于超高压线路纵联保护传输信号的通信方式,例如载波、光纤及微波通道等,针对这些不同的通信方式的保护形式进行选择分析后认为,在考虑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纵联保护方案时,保护信号传输通道应首选复用数字通信电路,逐渐淘汰载波通道,保护形式应首选分相电流差动保护;允许式方向或距离保护复用通信通道,经RS-232串行口与通信终端连接,其起止式异步传输方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安全性、可依赖性和快速性是高压输电线路纵联保护最重要的性能参数,允许式、闭锁式及直接式远方跳闸保护对3种性能参数的要求各不相同,对同一种保护而言,安全性和可依赖性是一对不可调合的矛盾。文中介绍了东北电网500 kV辽-长-吉-哈工程中,我国第一次采用镜像比特技术构成的500 kV线路允许式纵联保护,在线路两端继电器间通过RS-232串行接口复用数字通信系统终端设备的子速率接口,将继电器内部元件的逻辑状态以数字编码形式,按 异步串行通信方式互相重复传送和接收。与采用传统方法构成的纵联保护相比,采用镜像比特技术构成的纵联保护不但提高了整套保护的安全性、可依赖性和快速性,能够灵活适用于各种纵联保护方式,而且节省了投资。  相似文献   

4.
李国军 《电力建设》2005,26(7):39-0
简介光纤通道纵联保护系统的组成,以及浙江省电网用光纤通道传送线路保护信号专用和复用的2种方式。同时分析了继电保护信号对传输延时、误码、同步质量要求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电网工程,利用SDH光纤系统传输保护信号,进行了500kV线路采用的复用光纤通道保护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5.
张利军 《电力建设》2005,26(6):39-41,54
简介光纤通道纵联保护系统的组成,以及浙江省电网用光纤通道传送线路保护信号专用和复用的2种方式。同时分析了继电保护信号对传输延时、误码、同步质量要求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电网工程,利用SDH光纤系统传输保护信号,进行了500kV线路采用的复用光纤通道保护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6.
基于光纤技术的纵联方向保护信息交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利用光纤通信技术以现有的微机型纵联距离、纵联零序方向线路保护原理为基础,通过光缆直接通信或经由复用准同步数字系列(PDH)/同步数字系列(SDH)系统,通过微波通道实现超高压线路两侧纵联保护之间的信息交换,实现新型方向式线路纵联保护,并可解决高阻接地故障时测距、复杂故障选相等信息交换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线路纵联保护采用专用收发信机闭锁式时,纵联保护装置接入收发信机收信输入触点和告警触点,而收发信机接入保护装置的发信触点.在这种连接方式下,当收发信机故障或通道阻塞而纵联保护没有及时退出运行时可能导致纵联保护误动作.采用当收发信机故障或通道阻塞时闭锁纵联保护的连接方式及其通道逻辑,可以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发生误动作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论述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线路纵联差动保护应急通信通道的技术方案,在考虑节点数量及其灾变损毁率情况下,提出了基于全网络通信可靠性及成本最优的节点冗余布置方法。并研究AODV路由方式下,节点通信距离、架空线路杆塔档距及转跳次数对通信延时的影响并分析了延时抖动。通过纵联差动保护数字仿真试验表明,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的保护通道采用节点冗余布置方法进行网络规划,在极端灾变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生存性,基本满足纵联差动保护的信息传输需求。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光纤纵联保护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系统中,通常在220k V及以上电压线路中较多使用。依据光纤纵联保护技术的原理划分,主要有光纤允许式纵联保护和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其中允许式纵联保护可分为允许式纵联距离、允许式纵联方向2种;按通道形式划分,主要有光纤通道和复用通道,其中复用通道又有2M通道切换和复用64kPCM方式2种。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纵联保护及经济最优的要求,工程实际中的通道连接方式一般采用专用和2M复用的光纤通道连接方式。分析了通道延时和通道误码率对纵联保护产生的影响,得出通道延时和通道误码会造成纵联差动保护延时动作,甚至会造成误动作,而对纵联距离(方向)保护的影响较小。该结论为现场工作提供理论支撑,避免因通道延时和通道误码造成纵联保护动作延时过大、误动或者拒动对电网带来的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11.
PSL 600系列数字式高压线路保护采用数字通道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介绍了PSL600系列保护和GXC-01光纤传输装置的基本原理。由于光纤技术在国内电力系统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利用光纤通道传输电保护信息已成为现实。在徐州220kV电网工程输变电线路设计中,为输电线路铺设了光纤通道,通过传统允许式和闭锁式的分析和比较,最终采用了PSL602和GXC-01这2套装置构成光纤通道的闭锁式保护。由于采用了闭锁式的光纤通道,提高了闭锁式纵联保护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无线CDMA通信的馈线纵联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配电网馈电线路的多断路器间纵联保护方案,在该方案中保护设备之间的通信采用了以公用移动CDMA系统为基础的通信模型。为满足继电保护的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不仅修改了多路通信同步技术以大大降低用户间的干扰,还提出了快速建立通信链接的方案。最后对保护的可靠性和快速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馈线保护的全线速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光纤通信的全数字通道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使得基于广域同步实时信息构成统一纵联保护系统成为可能。在统一纵联保护系统中,借助广域同步实时信息,不仅能够完善继电保护系统的性能,而且能够实现若干辅助功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介绍了统一纵联保护系统的技术背景、保护智能电子设备的结构、信息帧的分类和格式,并从完善纵联保护系统性能、提高自动重合闸系统性能、输电线路参数在线计算和过渡电阻的伏安特性测算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统一纵联保护系统的功能及实现原理。  相似文献   

14.
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 plexing,OFDM)技术在低压电力线高速通信研究和应用领域获得了广泛重视。传统的OFDM系统通过对每个符号添加大于信道响应长度的循环前缀(cyclic-prefix,CP)来消除符号间干扰,使传输效率降低。提出一种低压电力线信息符号无循环前缀的OFDM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与迭代均衡策略,该策略采用m序列作为训练序列,利用其特殊的自相关特性,在系统接收端获得信道的时域响应,进而对无循环前缀的OFDM信息符号进行迭代均衡,以消除符号间干扰。仿真实验表明,该策略可提高传输效率、增强系统的抗噪性能、获得比传统OFDM系统更低的信道估计均方误差和误码率,且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15.
500kV线路光纤纵联保护应用的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纤通道作为纵联保护的通信通道,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能长期保持不间断传输信号的特点,在500kV线路保护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光纤纵联保护的原理、光纤通道作为保护通道的特点和继电保护装置与光纤通道的几种连接方式及各自的时钟设置。根据光纤纵联保护在内蒙古500kV电网的应用,提出了在运行维护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提高保护的正确动作率,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6.
差动保护为配电线路下的故障快速精准隔离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手段,但传统的光纤通道敷设困难,运维成本高,限制了其在配电网的应用。提出了一种无线通信下的配电线路差动保护设计方案。采用区域自组网技术构建差动保护的通信通道,信息传输不依赖于公共网络传输设备。采用动态定向补偿技术实现各侧数据的精准同步,不依赖于外部对时设备。采用多级安全策略加强网络安全,提高保护业务数据传输及接入的安全性。采用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避免电磁波干扰,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通过实验室搭建试验平台进行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区域自组网的无线通道传输延时短,延时抖动小,数据传输可靠性高,通道及保护功能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配电线路差动保护要求。最后通过试运行验证了该技术具备工程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种用于线路光纤纵差的通信方案及设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一种适用于高压线路光纤纵差保护的通信方案.着重分析了该方案所具有的高可靠性、灵活性和更高的通信速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采用该种方案的继电保护专用光纤通信设备的研制情况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