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机电式控制电路电器试验技术,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条件下接通分断能力、电气耐久性试验等。根据试验条件不同,将考核触头接通能力和分断能力的试验分为恒载、变载和无载3种试验模式。以接触器辅助触头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计算机控制的试验装置,实现了交直流通用和各试验模式兼容,自动控制试验进程并实时监测和显示试验电压电流,提高了触头接通分断状态判断的精度和接触器辅助触头试验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产品分类标准中,开关电器辅助触头、继电器和主令电器的接通分断能力和电寿命试验的条件没有统一的规定,且有些参数的规定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符合,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满足用户的要求。辅助触头接通分断能力和电寿命试验条件验证小组进行了调查、验证和分析后,提出了交直流辅助触头通断能力和电寿命试验条件,供编制国家标准“低压电器基本标准”参考。  相似文献   

3.
四、分断、接通过程中的电弧特性和触头磨损机理近年来奥地利Vienna工业大学的H.Manhart、W.Rieder等人系统地研究了AgCdO、AgSnO_2粉末触头在分断和接通过程中的电弧运动特性,在AC-3、AC-4负荷条件下触头的分断磨损和接通磨损,阐明了在分断和接通过程中的电弧运动特性与触头磨损性的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问与答     
问:接触器触头用到什么程度寿命就算终了?答:触头是保证线路可靠接通、载流和分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执行元件。完整的一台按触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由于通断时电弧的作用,触头要磨损和烧毛,同时使触头压力和超程逐渐减小。由于触头压力的减小和表面接触情况的变化,会使接触电阻增加,触头温升提高,在接通大电流时触头可能熔焊。在试验室中目前衡量触头寿命是否终了的办法是将经过一定次数试验的触头表面用  相似文献   

5.
触头系统的特性与结构对真空开关的分断能力影响甚大。除选择适宜的触头材料外,设计有利的触头形状将会影响触头的载流能力、腐蚀速度、分断能力与介质特性。本文研究内容是触头形状对真空分断能力的影响。极限分断电流是随触头外径尺寸加大而增加,分断能力受触头表面的热负荷所限制。一方面为了取得整个触头表面的最均等的利用,可促使收缩电弧运动的方式加以改善,另一方面则采用带轴向磁场的触头方案。有利的分断能力并不意味着结构的相应复杂。  相似文献   

6.
无弧断开交流接触器是用固态开关罩取代传统交流接触器的灭弧罩,实现由接触器接通电路并承载电流,分断电路时由固态开关在电流过零时断开电流,使主触头不产生分断电孤。 本专利发明的无弧交流接触器的原理是:晶闸管并联在主触头上,在接通过程中,接触器动触头走完动程后与静触头闭合,接通电路,此时晶闸管的控制回路由于机械延时开关的延时作用,结点仍处在断开位置,使晶闸管不参与电路的接通。动触头进入超行程区,晶闸管的控制回路被机械延时开关接通。分断过程,对应主触头退出超行程区,动静主触头分开,但由于机械延时开关的作用,晶闸管的控制回路保持接通,负载电流从主触头转移到晶闸管内流通。主触头继续断开,机械延时开关把晶闸管控制回路断开,流过晶闸管的负载电流在电流过零时断开,实现负载电流无孤分断。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接触器的电寿命、带载能力和分断能力,提出分相式交流接触器控制技术。采用三相接触器分相式控制,在不改变现有小容量接触器结构参数的条件下组成大容量接触器,研制了分相式交流接触器控制器。其具有电流过零点检测功能,可实现主回路三相电流微电弧分断控制,使触头在微弧或者少弧的情况下分断负载电流,且给出分相控制的微电弧分断试验波形。试验结果表明,技术可有效地减少触头的损耗,能提高接触器的电寿命和分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了交流接触器的分断和灭弧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开发的具体产品,提出了提高小型化小容量交换接触器能力的具体措施,通过对触头回路,灭弧室和触头材料的改进,将接触器的约定操作性能接通分断能力从Ic=72A提高到Ic=108A。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化的工业装置中,短路电流可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安,自动开关不仅应可靠地分断,而且还应可靠地接通这些电流。但在这种情况下,其触头往往发生熔焊或烧损。本文的任务是研究一系列可以提高自动开关触头系统接通能力的方法。现已研制出一种专门的装置,它可以对各种材料的触头进行试验,改变触头的质量和闭合速度,调节电动补偿力的大小,以及记录接通过程中作用在触头间力的大小。由于该装置是供研究大电流接通过程用的,因此它应能承受相当大的电动力。该装置的示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斩波原理对接触器的起动和吸持进行控制,实现节能运行。对混合式接触器的功率器件进行通/断时序控制,实现触头的无弧接通和分断。利用数值方法对交、直流运行下线圈的激磁功率进行计算,以确定直流激磁时温升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试验和计算结果表明,方案可减少接触器直流运行时线圈的功率损耗,实现触头无弧通断功能,提高其寿命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智能混合式无弧交流接触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智能混合式无弧交流接触器.仅在三相触头上并联3个单向晶闸管,利用单片机控制接触器的触头在3个晶闸管的共同导通区接通和分断,将电流转移到晶闸管上,从而实现了交流接触器的无弧接通和分断.该电器可以和主控计算机进行双向通信,同时达到节能、节材、无声运行和高电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有载分接开关(3)二、分接开关的触头系统触头系统是分接开关的执行机构,用来承载电流或者接通开断电路。触头系统按其工作任务分载流触和电弧触头两大类。1.载流触头载流触头按其动作与否分为可动载流触头和不动载流触头两种。无论载流触头动作与否,均要求有良好的...  相似文献   

13.
戴水东 《电气制造》2009,(10):44-45
电路的通断和转换是通过电器中的执行部件(主要是其触头和灭弧装置)来实现的。触头接通和分断电流的过程每每伴随着气体放电现象和电弧的产生及熄灭过程。电弧的出现会延缓电路的分断过程、烧伤触头乃至影响整个电器的寿命,严重时甚至还会引起火灾和人身伤亡事故。本文讨论了电弧的产生原因、形成过程、熄灭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银基触头材料对称配对和非对称配对时直流小电流下触头在分断和接通过程中的材料转移机理。在触头试验机上进行了大量试验,得到了触头材料转移的特性曲线,并运用电弧及电接触基本理论,对材料转移方向反转进行了理论探讨。同时对热源反复作用下触头材料成份和性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热循环效应”的新论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交流接触器的可靠性,减小功率损耗,提出了一种基于磁保持继电器的小容量交流接触器的新方案.采用三只磁保持继电器作为40A交流接触器的本体,在其中两相触头上并联双向晶闸管,利用单片机控制模块对三相电路进行分相控制,实现接触器三相触头的无弧接通与分断.完成了基于磁保持继电器的接触器样机设计和制作,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样机可以实现新型交流接触器的吸合和分断过程控制和无弧通断功能,并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以及节能无声运行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智能交流接触器零电流分断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零电流分断技术是交流接触器智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Ansys电磁场软件和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鱼群优化算法对智能交流接触器电磁动作机构进行以快速分断为目标的优化计算,不仅保证智能交流接触器可靠与优化的接通过程,而且实现了动作机构快速释放,从而大幅度减小机构分散性对三相触头特别是首开相触头零电流分断准确性与稳定性影响,提高零电流分断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了交流接触器智能化技术的研究水平。根据优化设计结果加工了样机,对样机测试与试验的结果表明,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分断时间大幅缩短,三相触头分断时间稳定性也得到明显改善,因此零电流分断的可靠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自动开关(断路器)触头的任务是:在通以额定发热电流时不超过规定的允许温升,并能接通和分断额定分断能力及以下的所有电流。因此触头材料必须具有很低的电阻系数,非常稳定的接触电阻和很高的抗燃性和抗熔焊性。为此,提供了以银及其合金作为技术上最佳的触头材料。几十年来几乎都用这种贵金属作为自动开关(断路器)的触头材料来使用。近来,国际市场上银的价格提高约10倍  相似文献   

18.
三、接通和分断能力试验(一) 概述开关电器的任务是用来接通和分断电路的。配电电器中的自动开关和熔断器,控制电器中的接触器、磁力起动器和转换开关等,除有其他的技术要求外,它们的接通和分断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技术指标,以确保开关电器在运行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电器制造厂在生产开关电器时必须按规定进行型式试验和定型试验中的接通和分断能力试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采用纤维技术等新工艺制造的银-氧化物触头材料,对用不同成份和制造方法制造的触头材料的通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指出,用烧结挤压法制造的Ag-SnO_2-SP具有纤维状结构,它的接通磨损和分断磨损都比Ag—CdO小,且无毒性,可以节约用银。因此Ag—SnO_2将成为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触头材料。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供的控制线路,采用晶闸管,使空载单相变压器在最佳相位角下合闸,以抑制冲击电流,稳态时随即用接触器触头短接晶闸管,转换工作电流。分断时,触头刚分断即令晶闸管导通,转移工作电流,使触头无电弧分断,随即晶闸管自然关断。接通和分断变压器,晶闸管都是瞬间工作,故可选用小电流容量的管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