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基于嵌入式MCU技术的电气火灾监控报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电气火灾的危害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基于嵌入式MCU技术的NDBX1型电气火灾监控报警系统的系统结构、技术指标及其系统应用。详细介绍了电气火灾监控报警器和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构成及功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智能楼宇中的火灾监控系统进行了研究,对智能火灾探测器进行了设计。应用Lonworks总线设计了智能楼宇火灾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可靠性高、功能强大及配置灵活等特点,为楼宇火灾监控系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王靖 《低压电器》2009,(2):42-43
以某超高层建筑项目为例,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分布式感温光纤系统、剩余电流火灾报警系统、消防广播系统与光报警器几个方面,具体介绍了超高层建筑的消防电气设计。并介绍了其与传统设计的不同之处。最后总结了该设计思路的创新点和新产品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套基于单片机和MCGS组态软件的漏电火灾报警监控系统,描述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下位机的硬软件设计及MCGS监控平台的设计.采用该系统可实时监测线路中的剩余电流和温度,消除电气火灾的火灾隐患.试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准确性高、组态灵活.  相似文献   

5.
黄蕾蕾 《电工技术》2022,(21):169-170
结合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在厦门轨道交通的运用情况,阐述厦门轨道交通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置情况及组成,对该系统在轨道交通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作了简单介绍,探讨了报警原因及解决方法,旨在为后续线路电气火灾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置于海中的海水淡化装置,设计了基于ZigBee协议的无线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的节点包括网络协调器节点、数据采集终端节点和便携式报警器节点。系统将各个数据采集终端组成测量网络,实现ZigBee无线组网,通过ZigBee网络协调器与工作人员手中的便携式报警器通信,从而构建一个基于ZigBee的无线监控系统,实现对多种信号的监控,保证各个海水淡化装置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采用CAN总线通信方式的基于嵌入式Windows CE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该系统选用基于16/32 bit RISC处理器S3C2410A的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硬件平台,采用嵌入式Windows CE操作系统构建了监控系统的软件环境,开发了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应用程序,实现了串口类、CAN总线类和Socket的封装。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体积小、安装方便、传输距离远、显示数据丰富、稳定性高以及实时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彭向 《电气时代》2002,(12):38-38,40
火灾自动报警器系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应符合现行的建筑设计消防法规的要求,明确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9.
银龙 《电气时代》1999,(4):38-38
高层建筑消防设施较全,火灾报警系统也比较复杂。工程设计中所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均为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在消防控制室设置1台容量较大的火灾报警器,每一层设置1~3台区域显示器或声光报警器。在火灾报警系统中接入的设备包括感烟探测器,感温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项目综合管廊特点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火灾报警系统设计思路和总体架构,分别叙述了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和防火门监控系统等几部分设计。  相似文献   

11.
一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多道程序应用环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韩忠旭 《电网技术》1998,22(7):10-13
计算机控制系统要完成I/O控制,过程控制和数据通信等多项任务,因此是一个多道程序系统,文章介绍一个基于RSX-11M操作系统,在PDP-11/73计算机上执行过程控制任务的实际的多道程序系统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即应用了操作系统的固有特性,又结合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解决多采样周期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的调度问题,而且还能节省大量内存。  相似文献   

12.
板球系统在经典控制对象球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是一个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控制对象。针对板球系统采用PID控制时小球震荡比较严重及PID控制存在参数镇定依靠经验调整且在控制过程中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差等缺点,利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tion)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及非线性映射能力,对PID参数进行智能优化,使系统对阶跃信号的响应速度加快了2.8 s。利用卡尔曼滤波实现对控制干扰和测量噪声信号进行抑制,通过MATALB绘制出定点控制实验中小球的轨迹,实验结果表明了此算法相对于传统的PID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板球的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动态性能,能够使小球的稳定时间由26 s减少到7 s,超调量减少了11.4 mm,X轴方向的控制精度提高了0.7 mm,Y轴方向的控制精度提高了1.7 mm。  相似文献   

13.
控制系统是交流电机控制的核心.为了提高交流电机控制性能,将基于VME总线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到交流调速系统中,控制器硬件采用美国GE公司的VMIC高性能控制器;软件平台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保证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与实时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高性能的交流电机控制.  相似文献   

14.
针对区域互联电力系统受到风电及负荷扰动后,系统频率会出现大幅度波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云神经网络自适应逆系统的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方法。在分析单一区域电力系统有功输出特性的基础上,建立计及多区域有功输出的互联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模型。采用自适应逆控制有效解决系统响应和扰动抑制的矛盾。将云模型引入自适应逆系统构建云神经网络辨识器。利用云模型在处理模糊性和随机性等不确定性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神经网络的辨识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云神经网络自适应逆系统不仅可以得到好的动态响应,还可以使风电及负荷引起的扰动减小到最小。  相似文献   

15.
采用灰色预测方法提取系统的行为数据,寻求系统运动规律,从而能按规律预测系统未来的运动趋势;并根据系统未来的运动趋势,确定相应的控制决策实现准确的预测,控制籍此解决常规模糊控制器在直接转矩控制过程中因电机模型参数不变及滞后所带来的超调量大、响应慢和不稳定性等问题。通过电机参数预测模型得出下一状态磁链、转矩和磁链位置角,经过模糊推理给出相应的最佳或次最佳控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灰色预测模糊控制方法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克服了滞后效应对系统的影响,调节过程平稳,在动态响应、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控制精度及动态品质均优于常规的模糊控制器。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电机控制系统中,大都采用了PI调节器.PI调节器的参数决定了电机控制系统的性能.至今PI调节器参数的选择还没有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常常是通过不断地反复调试来确定.这样不仅效率低,得到的参数也不一定达到最佳.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在线调节电机控制系统中PI参数的方法.它通过用VC 编写的上位机程序和用汇编语言编写的下位机程序,利用VC 6.0中的MSCOMM控件完成了计算机和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之间的通信,实现了在计算机上调节电机控制系统中PI参数白功能.  相似文献   

17.
交流永磁直线伺服系统的神经网络--滑模双自由度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针对直接驱动的交流永磁直线伺服系统,提出一种将非线性神经网络控制和滑模控制相结合构成的双自由度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解决了直线伺服系统跟踪性能的鲁棒性能之间的矛盾。采用滑模控制方法设计输入控制器,保证系统对给定的快速跟踪性能;输出反馈控制器采用神经网络来实现,对系统参数变化和阻力扰动(包括直线电机端部效应引起的推力波动)进行很大程度的抑制。并可以消除扰动引起的滑模控制抖振对系统稳态性能的影响。同时,滑模控制的快速性又能大大加快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在保证伺服系统的快速性同时,对系统参数变化和阻力扰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大大提高了直接驱动系统的伺服精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系统等值的电压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电力网络两母线等值模型进行电压控制方法的研究,通过控制系统等值电势实现系统电压协调控制.基于此构建电压控制问题的模型及控制策略,并给出了电压稳定在线预警及控制系统的结构.该方法在线监视系统电压稳定性并选择较危险的节点,同时能获得各电压源点对危险节点等值电势影响的大小,与电压控制节点剩余控制能力相结合来选择合理的电压...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一种实用的中储式球磨机制粉优化控制系统,此系统分为稳态优化控制和制粉系统启停优化控制。稳态控制采用三层控制方式,将控制分为模糊回路控制层、解耦系数控制层和目标优化控制层。系统启停控制将过程控制、调节控制、协调控制相结合,实现优化复杂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的实际实施效果表明,该优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制粉系统的全自动控制,运行稳定可靠,节能效果显著,可自动适用于各种不同煤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instability of a static var compensator (SVC) control system, which compensates the reactive power of loads using measurements of voltage and reactive power of the loads. The SVC control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meeting a bifurcation point and its instability before the loads reach the so-called nose point. This is proved by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bifurcation theory, and is also supported by stimulation studies of a power system. Motivated by the bifurcation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an SVC control system using a reference voltage pattern is proposed which does not create such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