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电压稳定裕度对于参数的灵敏度的直接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含参数的微分代数电力系统模型,鞍结分岔是静态分岔中最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分岔,往往导致电压振荡直至崩溃。而电压稳定裕度容易受到系统参数的影响,即所谓的稳定裕度对参数的灵敏度。为此给出一种解线性方程组直接求解电压稳定裕度对参数的灵敏度的新方法。该方法只需求解左端系数为扩展潮流Jacobi矩阵的线性方程组,避免了零特征值对应的左特征向量的迭代求解,计算量小,计算速度快,尤其适用于研究静态电压稳定性。IEEE标准的118母线检测系统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对于电力系统负荷裕度灵敏度计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VQC)通过在线监视负荷侧电压和高压侧注入无功来决定站内电容器电抗器的投切和主变抽头的调整,它是一种提高电压质量的重要手段。根据变电站VQC模块的九区控制图规则,建立考虑VQC动作的连续潮流计算模型,分析其对广东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并观察到一种由VQC策略中OLTC动作引起的电压失稳分岔情况,称为OLTC调节诱导分岔。通过对广东电网的仿真分析表明,VQC调控能够维持变电站电压质量,提高静态电压稳定负荷裕度,但在重负荷条件下可能发生由于VQC的动作而引起的系统分岔,从而导致电压失稳。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表明,当在功率恢复型动态负荷侧安装电压控制设备来进行电压控制和提高负荷裕度时,虽然可以延迟鞍结分岔,提高静态负荷裕度,但会在系统中感应Hopf分岔,引起系统电压振荡失稳.将对该模型进行降维处理,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来证明该Hopf分岔的必然性,并解释该问题的物理本质.  相似文献   

4.
基于局部曲线拟合的电压失稳预防控制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快速获得预想失稳故障下的电压稳定预防控制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曲线拟合的电压失稳预防控制算法。在深入研究电压稳定鞍结分岔点特性的基础上,利用局部曲线拟合方程式推导了一种无需分岔点处雅可比矩阵零特征值所对应左特征向量即可快速计算负荷裕度灵敏度的方法。根据所求得的灵敏度建立失稳故障的预防控制模型,给出了预防电压失稳的控制方案。对IEEE-57节点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系统负荷裕度灵敏度,并且能够有效地将系统运行点拉回电压稳定安全域。  相似文献   

5.
杨秀  陈鸿煜 《高电压技术》2008,34(3):533-536
为提高系统电压稳定水平,防止电压崩溃事故的发生,基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岔理论,使用通用分岔分析软件AUTO2000对一个典型的3节点系统进行电压稳定的分析,得出了系统在3种不同发电机模型下的分岔点数值。研究发现,不同发电机模型的系统经历的分岔过程不同,说明系统的电压稳定性随着发电机模型的不同而不同。但系统在到达鞍节点分岔前,都因为发生了Hopf分岔而失稳,因此Hopf分岔才是系统失稳的原因。研究还发现跟踪Hopf分岔点开始的极限环曲线可见系统还会经历一系列其它复杂分岔:环面折叠分岔、倍周期分岔和环面分岔;在不同的发电机模型下,系统因为不同的动态分岔点而失稳。时域仿真验证了此结论。  相似文献   

6.
电力系统非线性元件的动态特性对电压稳定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以一个考虑详尽模型的三节点系统为例,研究了动态负荷特性对电压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若系统受扰后仍能保持稳定,则有功、无功功率恢复时间常数越小,系统到达稳定状态速度越快;鞍结分叉和奇异诱导分叉会导致电压单调失稳,时间常数越小,电压崩溃速度越快;霍普夫分叉会导致电压振荡失稳,时间常数越小,振荡幅度越大。负荷暂态电压系数对扰动后系统的第一个运行点位置影响很大,较大参数值下的系统具有较强的维持电压稳定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关系的平衡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分析了一个典型系统的平衡点与负荷功率、发电机功率的关系,表明静态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本质上都可视为一种不稳定平衡点的模式,揭示了系统失稳模式随潮流改变而转变的现象,还指出了P—V曲线的下半分支和其他分支蕴含了丰富的系统分岔信息,可从中了解系统不稳定平衡点的产生和消失情况。对不同负荷模型的分析结果则说明了不同负荷模型会导致不同的失稳模式。所得结论具有普遍性,对深入研究复杂系统下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关系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电力系统中暂态电压失稳事故时有发生,从而引起电力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的暂态电压稳定分析方法尚存在不足之处。基于时域仿真法、能量函数法和奇异诱导分岔理论研究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问题,以期在电力系统发生大扰动后快速判断故障后系统的暂态电压稳定性,从而有利于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系统电压崩溃。首先探讨电力系统微分代数方程(differential-algebra equation,DAE)模型及其奇异性,分析暂态电压稳定分析的保留结构模型的能量函数法,在此基础上采用奇异诱导分岔判断暂态电压失稳,以一个简单系统分析静态负荷模型及感应电动机模型对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前并网电压源变换器(VSC)的大扰动稳定研究主要集中于锁相环(PLL)同步稳定问题,缺乏对大扰动失稳模式系统性的研究。基于VSC接入无穷大系统的详细模型,提出了VSC控制环节失稳的定义和判据。发现外环控制、PLL均存在大扰动稳定问题,并存在单调失稳、振荡失稳2种失稳形态。考虑脉宽调制(PWM)饱和后,电流环也可能发生失稳。不同失稳模式下系统稳定边界主要由不稳定极限环、不稳定平衡点的稳定流形以及代表饱和非线性的边界三部分组成。不稳定极限环主要由系统中存在的Hopf分岔产生。若系统工作点靠近Hopf分岔,则稳定边界由不稳定极限环组成,此时系统失稳表现为发散振荡。若工作点远离Hopf分岔,则稳定边界由不稳定平衡点的稳定流形组成,系统表现为单调失稳。通过MATLAB时域仿真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基于Walve负荷模型的励磁系统多参数分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文中以通用非线性系统分岔分析软件AUTO97为工具,以负荷功率、AVR控制参考电压、励磁增益和励磁极限为分岔参数,对基于Walve综合负荷模型的典型3节点电力系统进行了多参数分岔分析。文中以负荷功率、AVR控制参考电压Vref、励磁增益KAVR和励磁极限Efdlim为分析参数,研究了Vref、KAVR以及Efdlim对系统电压稳定与运行情况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更接近实际的结论。分析过程表明:多参数分岔分析相对于单参数分析更能揭示系统参数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不考虑励磁极限时,选取较高的参考电压Vref与励磁增益KAVR,不仅有利于提高功率传输极限、增加稳定裕度,而且有利于避免系统电压振荡失稳Vref、KAVR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特性,可通过Vref和KAVR的协调运用,避开Hopf分岔,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大的励磁极限将更有利于电力系统电压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11.
恒功率负载大量接入直流配电网会引起直流侧电压振荡失稳,现有研究仅从单端VSC有源阻尼角度出发提高系统稳定性,然而单端有源阻尼改善效果有限,基于这一问题,提出双端VSC有源阻尼控制策略,不仅能提高系统稳定性,而且可提升系统带载能力。首先以下垂控制下的双端VSC直流配电网为研究对象,建立系统等效阻抗模型,然后分析恒功率负载造成系统失稳的原因,采用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分析恒功率负载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比单端VSC有源阻尼控制策略与双端VSC有源阻尼控制策略的系统稳定性,最后通过PSCAD/EMTDC搭建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应用分叉理论研究负荷特性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应用分叉理论研究系统临界点的行为,在给出两个引理的基础上,证明了参数大范围变化时系统电压发生失稳分叉的判别定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几种典型负荷静特性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3.
潮流计算中PV-PQ节点转换逻辑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详细地研究了潮流计算中的PV-PQ节点转换逻辑,指出潮流计算中因为节点类型识别错误引起的发散是系统失去电压稳定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应于约束诱导型电压崩溃现象。几种补逻辑的使用会导致潮流计算收敛于一个不稳定解。文中通过对一个实际系统算例和IEEE 118节点标准算例的数值试验说明了这一情况。并给出了潮流计算中要获得稳定解必须满足的稳定性条件的数学列式,说明了它与PV-PQ转换逻辑的等价关系。最后指出了在基于连续潮流的电压稳定性评估中如果采用不合理的PV-PQ补转换逻辑将得到错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功率传输路径的在线电压稳定性评估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压失稳本质上是一种局部现象,系统的电压稳定程度可以由最易于电压失稳的功率传输路径的电压稳定性来表征。文中应用局部电压稳定性指标确定薄弱负荷节点,并借助电气距离信息,从无功、有功传输路径两方面确定路径参与节点和关键功率源点,得到系统功率传输的薄弱路径集,通过等值判别最弱功率传输路径,将该路径的电压稳定性指标与关键发电机的无功储备指标相结合,评估整个系统的电压稳定程度。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算例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速度快、精度高,适合于在线应用。  相似文献   

15.
SVC控制引起的电压振荡失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顾伟  蒋平  唐国庆 《中国电力》2005,38(8):19-23
在发生电压崩溃的单机-动态负荷系统中,采用传统SVC控制器(静止无功补偿器)提高其电压稳定性:研究表明SVC控制可以延迟系统鞍结分岔点,大大提高系统电压稳定性。但新状态变量的引入改变了系统特性,使得系统在发生鞍结分岔之前,先经历一个Hopf分岔。时域仿真表明,此Hopf分岔诱导系统发生振荡型电压失稳,系统的负荷极限由Hopf分岔参数决定。因此,在使用FACTS控制器提高系统电压稳定性时,要详细考虑其对系统中各种分岔的影响,综合优化控制器的设计和安装。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instability of a static var compensator (SVC) control system, which compensates the reactive power of loads using measurements of voltage and reactive power of the loads. The SVC control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meeting a bifurcation point and its instability before the loads reach the so-called nose point. This is proved by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bifurcation theory, and is also supported by stimulation studies of a power system. Motivated by the bifurcation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an SVC control system using a reference voltage pattern is proposed which does not create such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基于矢量控制的电压源变换器(VSC)接入电网的小扰动稳定问题。基于VSC接入无穷大系统的详细模型,针对不同控制模式,分别对平衡点的存在性、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系统地总结了VSC小扰动失稳的不同机理。系统中发生鞍结点分岔会导致平衡点消失而失稳,且存在以下几种机理:输出电流过大会导致锁相环(PLL)失去平衡点,对应PLL失去同步,单独的PLL失去同步可能发生在切除外环控制、采用内环定电流控制的情况下;输出有功过大会导致功率外环失去平衡点,当无功外环采用定无功功率、定交流电压控制时,分别对应电网的静态电压、功角失稳,而且失稳后电流增大一般也会引发PLL失去同步。在平衡点存在的情况下,系统振荡模式中包含低频振荡模式和次同步振荡模式,系统也可能发生Hopf分岔而出现振荡失稳。低频振荡模式主要由外环控制主导,次同步振荡模式则由PLL、电流环和线路动态主导。平衡点的存在性不受VSC控制参数的影响,只受网络参数、VSC工况的影响,而平衡点的稳定性和VSC控制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以一种典型电力系统结构为对象,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中的分岔分析方法与通用分岔分析软件Au-to97,探讨了发电机数学模型对分岔分析方法研究动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问题。使用分岔分析软件,得到了5种发电机模型下电力系统的电压随原动机功率发生分岔的分析结果。在给出的电力系统结构与负荷模型下,采用不同的发电机模型,电力系统的电压随原动机功率的改变,均发生一系列在定量与定性上均不相同的分岔过程,但使电力系统产生动态电压不稳定的首要原因—即在到达SNB点以前均先出现HB点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新能源电力系统含限幅或控制切换等非线性环节,本质上为非光滑系统,其稳定性和失稳形式复杂。对此,研究了大扰动下双馈风机并网系统中由限幅饱和导致的混沌振荡失稳机理,在数学上对应着非光滑系统轨迹发生从收敛至平衡点到混沌的非光滑分岔。首先,介绍了切换动力系统(非光滑系统)的非光滑分岔和切换型混沌;其次,分析了交流故障后双馈风机系统发生的复杂振荡现象,利用功率谱和Lyapunov指数确认其为混沌振荡,并分析了其拟周期的频率漂移特性;然后,分析了混沌振荡与限幅饱和间的关系,揭示了该混沌是由多个限幅饱和(非光滑系统切换)引起的,本质上为切换型混沌振荡;最后,从短路比、故障条件和风速等角度分析了大扰动后的切换型混沌振荡的非光滑分岔特性,结果表明在较低短路比、较大故障冲击下系统更易发生切换型混沌振荡。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issue of power system load modelling. In power system and voltage stability studies, only aggregate loads at high voltage buses are needed. Due to difficulties in determining appropriate load models at high voltage buses, the classical exponential static load model is still often used. This paper shows tha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e.g. presence of power factor correcting the condensators, the standard approach of modelling real and reactive power as exponentially dependent on voltage may lead to unrealistic values of reactive power voltage exponents. The development of load models where real and apparent power are exponentially dependent on voltage is proposed to avoid unreliability of the reactive power voltage exponent. The constant power factor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and reactive power is also discussed. The error that could be made by assuming constant power factor of the load during voltage variation is estim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