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运用等温热重技术,以二氧化碳为气化剂,考察不同气化温度(700℃,750℃,800℃,850℃,900℃,940℃)下,煤焦气化率随时间的变化.运用灰色理论及方法,建立煤焦气化率预测模型GM(1,1),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表明:该模型能够对不同气化温度下煤焦的气化率,进行较好的预测.此外,煤焦气化率为50%时,研究其...  相似文献   

2.
研究煤气化对煤炭资源高效洁净利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煤焦粒径、CO2流量、煤焦质量、热解温度、热解恒温时间、气化温度对3种原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在自行搭建的热重分析仪上进行煤焦气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煤焦粒径≤70μm,CO2流量为600 mL/min,煤焦质量为0.1 g时,可以消除内外扩散对气化反应的影响。热解温度和热解恒温时间对准东煤焦的气化反应影响比较明显,对贵州煤焦影响则较小,浑源煤存在最佳热解恒温时间。研究结果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得出,对工程实际应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熔融盐催化煤与CO2气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自行设计的反应器研究熔融盐催化煤与CO2的气化反应,分析反应温度、催化剂和煤种对气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熔融盐为催化剂的熔融盐催化煤CO2气化反应的碳转化率较单纯煤CO2气化反应有明显提高,相同反应条件下,无烟煤、贫煤、烟煤的提高幅度分别是:76.38%~172.73%、46.98%~141.87%、40.52%~137.5%;反应温度是影响熔融盐催化煤CO2气化反应的主要因素,在反应时间为90 min时,反应温度从700 ℃上升至820 ℃,无烟煤、贫煤和烟煤的碳转化率分别从0.14、0.162、0.192增至0.33、0.363和0.402,其最佳反应温度为820 ℃左右;煤种不同使气化反应效果不同,但添加熔融盐使反应活性较差的煤种也有很好的气化效果。利用动力学均相模型与未反应缩核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气化反应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4.
煤和污泥燃烧和气化过程中汞析出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固体燃料和固体废物在燃烧和气化过程中的汞排放问题在全球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该文首先选取3个煤种和3种干城市污泥作为样本,通过热重(TG)实验了解汞在燃烧和气化过程中的基本析出行为。然后选取一个污泥样在滴管炉里燃烧,研究汞在接近实际燃烧状况下的析出行为。通过热平衡计算预测了在和实验相同条件下汞析出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污泥燃烧过程中汞的析出行为受到污泥中硫和固定碳含量的抑制,煤燃烧过程中汞的析出行为受到煤中固定碳含量和Cl含量的重要影响。另外,因为单质汞在还原性气氛下极易形成,在气化过程中,即使是低温汞也很快析出。  相似文献   

5.
在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下分析纯氨水对CaO催化锦界煤焦-CO_2气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氨水后,原煤焦的气化活性因子K和平均气化率R_m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气化温度越高,提高效果越显著,900℃分别提高了20.3%、9.3%;CaO催化煤焦气化的K值和R_m值在850℃提高幅度最大,分别提高了49.7%、35.9%;添加氨水后,原煤焦和CaO催化煤焦气化活化能出现一定程度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9.5%、14.8%。该结果为提高煤气化速率和效率提供了一种方法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煤及其低温灰的热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神府、小龙潭、阳宗海煤及其对应低温灰进行了热重实验。结果表明:低温灰热重曲线与煤的热重曲线有一定的共性,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4个DTG峰;通过分析2种不同气氛下煤及其低温灰的热失重过程,发现与O2/N2气氛燃烧情况相比,O2/CO2 气氛下煤的着火温度Ts、最大失重速率所对应的温度Tm、燃尽温度Th都有所降低,但降低的程度不大,均在10%以内,而不同气氛对低温灰失重过程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升温速率对热重曲线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热重积分曲线向高温区移动,微分曲线最高峰的位置也向右偏移,峰值增加,最大失重速率相应提高;在高温区,煤中的固定碳对矿物质的蒸发过程的影响不大,O2/CO2气氛对矿物质的蒸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矿物质的蒸发量随升温速率的提高而增加。 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新型煤气化间接燃烧联合循环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以煤为燃料,通过气化和间接燃烧等技术,实现燃煤发电的CO2分离。水煤浆增压后,利用间接燃烧过程热源气化。以金属氧化物为载氧体,实现间接燃烧(CLC),即载氧体与煤气的“燃烧”和载氧体与空气的再生,“燃烧”气相产物为H2O(汽) CO2,冷凝水后,可分离出CO2。结合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构成新型煤气化间接燃烧联合循环,实现燃煤高效和CO2分离。文中通过数学建模方法,对系统特性进行仿真计算,预测煤气成分,研究载氧体还原比率、循环倍率、煤气成分等参数对间接燃烧性能的影响,为间接燃烧技术的实验研究和系统概念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提高水煤浆气化碳转化率和冷煤气效率,是强化气化过程的必然结果。利用FLUENT软件平台,该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水煤浆气化过程中水煤浆煤、水配比和氧、碳原子比对气化过程和出口煤气成分的影响;尤其是研究了利用添加液态CO2的方法提高水煤浆煤、水配比,对提高气化炉碳转化率和冷煤气效率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液态CO2浓度的不断升高,煤气成分中CO大幅上升,H2略有降低,CO2浓度升高;气化炉的碳转化率和冷煤气效率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分别达到最大值98.58%、76.74%,比原工况分别提高了3.7%、6.1%;气化炉温度先降低后变化趋缓。结果证明添加液态CO2后强化了气化炉内的二次反应,提高了焦炭燃烧速率。  相似文献   

9.
典型煤种加压热解与气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压力对煤粉颗粒热解特性与固体煤焦的气化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煤粉颗粒特性的关联关系,采用加压热重分析仪在常压和3MPa下分析了4种我国典型工业用煤的热解失重特性,同时对煤焦的孔隙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常压热分析仪比较了所得煤焦的CO2气化特性。结果显示高压不利于煤颗粒的热解,增加了煤焦的产量,而煤焦中H元素的含量明显降低;煤焦的气化活性也有明显降低。压力对不同煤种的影响因煤特性而异,褐煤焦的比表面积明显减少,而烟煤、无烟煤与贫煤的比表面积却有所增加,进而对煤焦气化特性的影响也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在自行设计的气化焚烧炉内对典型城市固体废弃物与煤混合物料进行气化焚烧试验,分别采用空气、氧气及水蒸气作为气化介质。分析了物料、气化温度、气化剂及气化剂流量、燃烧器的工作状态等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气化燃料焚烧处理过程烟气中NOx、SO2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经二次焚烧处理气化燃料后,烟气中NOx、SO2的排放浓度比较低;当燃烧器工作时,NOx最大排放浓度为184mg/m3,SO2最大排放浓度为57mg/m3,远远低于国家规定值,焚烧减污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水煤浆挥发分再燃对NO还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水煤浆再燃过程中均相还原反应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利用合成烟气模拟再燃区环境,对不同煤种的水煤浆,在不同的浓度、再燃区温度、氧气浓度、颗粒粒径对挥发分再燃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挥发分的再燃效果随着水煤浆浓度的降低而升高,随着煤阶的降低而增加。另外,挥发分含量相同,含氮量高的再燃效果要好一些。再燃区反应温度的升高有益于水煤浆挥发分的释放以及再燃反应。挥发分作为再燃燃料时,再燃区烟气含氧量的影响最大,再燃效果随含氧量的增加而降低。制浆原煤粒径的大小对挥发分再燃的效果有所影响,随粒径的减少再燃效果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2.
采用NETZSCHSTA449F3同步热分析仪进行煤焦-CO2反应热重实验,气体总压保持0.1MPa,CO2分压分别为0.017MPa、0.042MPa、0.058MPa、0.100MPa,通过n级速率方程和Langmuir—Hinshelwood(LH)速率方程拟合实验结果,合理推导至加压工况,获得加压情况下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并利用拟合公式进行较大温度和气体分压范围内任意工况下不同煤种的煤焦-CO2气化反应活性比较。LH速率方程可更精确地描述CO2分压的影响。CO2分压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程度随分压的升高而降低,温度对煤焦-CO2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程度大于CO2分压。煤种的化学反应活性在不同的温度和CO2分压下强弱次序不完全一致,不能采用某一特定工况下的结果统一概括。  相似文献   

13.
燃煤锅炉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低压撞击器(LPI)对某燃煤电厂的1台50MW和1台300MW燃煤锅炉除尘器前后的飞灰颗粒进行采样,研究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排放特性、元素分布特性以及形貌特征,并探讨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2台锅炉产生的PM10均呈双峰分布,其峰值分别在0.1mm和4mm左右;2台除尘器的除尘效率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而降低,静电除尘器对小颗粒的脱除效率要明显优于文丘里水膜除尘器;PM10中元素的质量粒径也呈双峰分布,元素Mn、Cr、Cu、Zn在亚微米颗粒中有明显的富集趋势;亚微米颗粒可能是通过煤中矿物质的气化-凝结形成的,而超微米颗粒可能是通过煤焦和矿物质的破碎以及内部矿物质的聚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用简化PDF模型对气化炉运行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软件FLUENT对某化肥厂Texaco水煤浆气化炉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采用贴体网格,简化PDF方法模拟湍流燃烧,编制UDF分别考虑了焦炭同O2、H2O、CO2和H2的反应。计算考察了改变水煤浆浓度及[C]/[O]原子比等重要参数对气化炉运行特性的影响。焦炭仅同氧气反应时的转化率为32%, 而总转化率为95%,说明焦炭同H2O、CO2和H2的异相反应在气化过程中占重要作用;煤粉粒度越大,碳转化率越低,粒度为175 mm时,碳转化率仅为72%;气化温度是影响气化反应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水煤浆浓度的增高,CO摩尔分数明显升高、H2O和CO2摩尔分数明显降低,H2摩尔分数略有降低。随着[O]/[C]原子比的增加,H2摩尔分数明显降低,CO和CO2摩尔分数几本不变。出口温度和碳转化率随煤浆浓度和[O]/[C]原子比的增加而增高。冷煤气效率随煤浆浓度的提高而提高,随[O]/[C]比的增加会在1~1.05之间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5.
不同煤粉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输送压力可达3.6 MPa,输送速率通量可达4 600 kg×s-1×m-2的气力输送中试实验台上,进行3种煤粉(内蒙、大同和兖州煤粉)、同一煤种(内蒙煤粉)不同粒径的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的系统实验研究。考察输送压力、总输送差压、流化风流量、煤粉粒径和煤粉种类等因素对输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压条件更有利于实现较高固相速率通量的低速密相输送;输送速率通量随着流化风流量的增大而先略增后略降;系统的输送能力随着煤粉粒径和水分的增大而降低,且水分的影响更大;不同管段的压降呈现不同的特征,说明管段的布置影响流动阻力和稳定性;煤粉颗粒大小和固气比均是影响压降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加压条件下CaO碳酸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压热重分析仪研究加压条件下CaO碳酸化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表明,CaO最终转化率随反应总压、CO2分压的提高而增大。随着CO2分压的提高,碳酸化反应在化学反应控制阶段的反应速率明显增大。收缩核机理模型能很好地描述CaO碳酸化反应的过程。利用该模型进行动力学研究发现,随反应总压和CO2分压的提高,化学反应控制阶段的反应活化能明显降低。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了综合考虑反应温度和CO2分压影响的CaO碳酸化反应速率方程,其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能较好地吻合。研究表明加压条件有利于CaO碳酸化反应的进行,所得结果可以用于近零排放制氢系统和电厂烟气CO2捕获等反应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17.
在江西某循环流化床富氧气化装置上,考察了不同煤种、原煤粒径分布、料层差压、反应温度、氧气流量对气化装置运行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各工况对煤气热值、炉渣含碳量和碳转化率的影响并进行了综合优化调整。结果表明:在相同气化条件下,陕北神木原煤运行的各项参数指标均高于内蒙东胜原煤。原煤粒径分布、料层差压、反应温度和氧气流量对降低炉渣含碳量,提高碳转化率、煤气有效组分和热值有一定作用,为大型循环流化床富氧气化装置运行和优化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8.
郑守忠  卢平 《热力发电》2007,36(10):9-13
在携带流反应装置中,研究了不同煤焦制备和反应条件下煤焦异相还原NO的特性,分析了煤种、热解条件(热解温度、煤粉热解时粒径和热解气氛)和反应条件(煤焦还原NO时的反应温度、环境气氛)等因素对煤焦还原NO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挥发分含量较高的煤种,其煤焦对NO的还原能力较强;热解温度的提高导致生成煤焦还原NO能力下降;小粒径煤粉热解生成的煤焦较大粒径煤粒热解生成的煤焦对NO的还原率高;煤粉在一次燃烧区过量空气系数为1.0~1.2的烟气气氛中热解时,生成的煤焦对NO的还原能力无明显差别;参与反应的煤焦颗粒周围烟气气氛对煤焦还原NO的影响较大,在SR1为0.9~1.3范围内,NO还原效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性,且当SR1=1.1时,NO还原率最低;在高温氧化性气氛中,随反应温度的提高,煤焦还原NO的效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煤热解过程中氮分配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蓉  斯东波  池作和  岑可法 《热力发电》2005,34(11):47-48,53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煤的热解过程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不同终止温度和试样粒径对烟煤或无烟煤中挥发分氮和焦炭氮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碳化程度深的煤热解时,氮更多地保留在煤焦中,反之氮更容易随挥发分析出,形成气态含氮产物;高温有利于氮从煤焦中析出;煤的粒径对挥发分氮析出作用明显,煤粉越细,挥发分氮转化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