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铁路信号继电器为研究对象,针对最容易发生基频谐振的触簧部件,考虑触点非线性接触的影响,建立了铁路信号继电器触簧系统刚柔耦合结构的振动特性物理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对触簧系统进行振动仿真,并以触点接触力作为触点振动抖断的判据,得到了触簧系统在振动环境下的动态特性和振动极限加速度.通过分析不同结构参数(簧片长度、宽度、厚度、推动力)下的振动特性,得出了若干有关提高电磁继电器触簧系统抗振性能的结论.研究可为机械振动条件下铁路信号继电器触点接触失效或误动作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基于MSC.Patran&Nastran的微小型电磁继电器的振动特性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完成了某型号微小型电磁继电器的模态分析、正弦扫频振动特性分析和随机振动特性分析.有限元仿真方法可为研究微小型电磁继电器耐力学环境特性提供借鉴,并为同类型结构的继电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电磁继电器接触系统振动特性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触系统作为电磁继电器的功能执行部件,是继电器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接触系统的固有频率与响应振幅特性直接影响电磁继电器的接触可靠性。研究电磁继电器接触系统的耐振动问题是动态接触(碰撞)条件下的非线性问题,以往研究工作很少。文章通过引入局部接触刚度的概念,根据振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接触系统的等效数学模型,将接触系统等效成两自由度的线性系统进行模态、谐响应分析,分析与研究了影响接触系统振动特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频正弦振动条件下接触系统保证接触的合理判据,以此验证接触系统抗振性能。最后,以某型号电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为例,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了由尺寸参数及接触点位置参数改变引起的振动特性,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研究结论对于电磁继电器接触系统的参数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对提高带有机械触点的开关电器的抗振性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保障电路良好隔离及人员安全,介绍了一种智能型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在描述了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后,以PIC16F87X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控制电磁继电器的硬件电路,并给出控制程序流程.该控制电路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电磁继电器的设计和优化过程中,缺乏通过计算机仿真求得返回系数的方法.因此,提出了通过对吸合及释放过程进行动态特性仿真来计算返回系数的方法.此方法能准确地对电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进行计算,并获得衔铁吸合和释放过程中的动作特性.应用此方法对某电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进行仿真计算,并把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此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航天电磁继电器簧片系统振动特性分析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航天继电器的抗振性是衡量其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簧片系统是航天电磁继电器的关键部件。文章通过分析航天电磁继电器簧片系统结构,建立了簧片系统振动特性分析数学模型;根据振动力学分析理论,给出了求解簧片系统振动响应的解析表达式;以某型号航天电磁继电器簧片系统为例,计算并分析了其振动特性,得出了若干对航天继电器设计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航天用电磁继电器“高可靠、宇航级”目标的实现,与提高其耐力学环境能力密切相关。本文基于有限元软件MSC.Patran/Nastran,通过对某航天用电磁继电器振动特性的仿真计算,完成了安装方式因素对继电器抗振性能的影响分析。  相似文献   

8.
极化磁系统吸合力矩特性分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含永磁的电磁继电器产品设计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采用经验设计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继电器的各参擞,工作过程烦琐,产品设计周期较长。文章在极化磁系统四种典型简化磁路结构统一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介绍使用Visual Basic 6.O语言编制的极化磁系统吸合力矩特性分析软件。该软件可用于研究永磁参数(尺寸、极面面积、起始工作点及回复磁导率等)变化对极化磁系统吸合力矩特性(包括永磁力矩、极化力矩及电磁力矩)的影响,对含永磁的电磁继电器极化磁系统参数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对铁路运输造成重大安全隐患。现在,大量运用的铁路信号继电器返回系数偏低,不具备解决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的能力。传统的电磁继电器研究很少关注返回系数的仿真计算问题。目前,在铁路信号继电器的设计过程中,因为无法通过计算机仿真求得返回系数,从而造成产品改进缺乏依据和指导。本文针对某种典型的铁路信号继电器,提出通过对吸合及释放过程进行动态特性仿真来计算返回系数的方法,并把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返回系数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铁路信号继电器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电磁继电器二次吸合电压的研究与测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解释继电器产生二次吸合的原因及二次吸合电压。然后依据电磁理论 ,分析了继电器吸合时励磁电流的动态变化特征 ,应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设计出了一种电磁继电器二次吸合电压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以典型电磁继电器为研究对象,针对基频谐振部件衔铁触簧组所具有的刚柔耦合结构特征,应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其振动特性数学模型,通过自由振动方程与受迫振动方程的数值求解,完整地提出了该类继电器固有频率及振动极限加速度的分析方法.将实例计算结果与应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的衔铁触簧组振动位移响应对比,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有限元法的航天用电磁继电器的激振传递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航天用电磁继电器"高可靠、宇航级"目标的实现,与提高其耐力学环境能力密切相关。为深入研究继电器振动失效机理,进而得到影响其结构动力学特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应用商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Patran/Nastran建立了某型号航天用电磁继电器的三维实体模型,确定了整机结构的主要模态,并通过谐响应得到了结构内关键零件的振动加速度响应,完成了继电器的激振传递路径分析。所得的结论对于航天用电磁继电器的抗振性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任万滨  翟国富  崔黎 《机电元件》2005,25(4):3-5,20
折线性簧片结构广泛应用在航天电磁继电器中,工作环境的严酷性要求其具有极高的耐力学环境指标。应用传递矩阵法对折线形簧片的固有频率进行分析求解,通过改变弯折角和簧片固定端位置等形状参数,得到了固有频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折线形簧片的抗振性相对等长直簧片较差。该结论对电磁继电器的抗振性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钢球敲击和电磁振动器诱发圆角矩形蓄热单元内稳定过冷三水醋酸钠溶液凝固并释放热量,实验研究了蓄热单元表面不同敲击位置以及不同振动频率和输入电压下结晶诱导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7个敲击位置的诱导时间图谱可分为3个层次,即法兰附近、四周边角和单元中间位置,相应平均诱导时间依次为10.2 s,30 s,50 s,尤其处于法兰和边角之间的敲击位置诱导时间最短,均在10s内;经作用强度测试,实验电磁振动装置在单元表面同一位置的振动加速度和位移值约为钢球敲击的1/4;在0~20 Hz内,随着电磁振动频率增加,诱导时间单调递减且变化率整体呈减小趋势,其中20 Hz为较佳触发频率,诱导时间仅为33.3 s;输入电压增大导致振动功率增大,单位时间输入能量增大,诱导进程加快,输入电压为36V的诱导时间约是12 V的1/3。实验结果为机械振动诱发过冷水合盐凝固释能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高速隐极同步发电机气隙磁场以及径向电磁力波进行有限元仿真计算与分析,研究并总结了不同磁导率磁性槽楔和不同槽分度数对电机电磁激振力的影响规律,形成抑制该类电机电磁振动的优化方案。通过开展高速发电机机脚实测振动频率与电磁激振力波频谱对比研究,验证了径向电磁力波计算与分析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优化方案下的电机电磁振动进行预估分析,转子齿谐波振动加速度级降低达13.5 d B,总振级降低4.6 d B,从而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相关分析方法和优化措施为抑制该类发电机的电磁振动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由微机控制的对DL、DY-20C系列电流、电压电磁继电器动作时间及抖动时间自动检测的方法。它综合应用了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由于采用了STA、STB控制电路,实现了动作时间测量的规范化.抖动时间检测电路的设计,解决了多年来国内对出厂电流、电压电磁继电器抖动时间无法检测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静合触点粘接是导致转换型功率继电器失效的重要原因。以某型号转换型功率继电器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试验确定了触点释放回跳严重和电磁吸力下降是导致继电器失效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更换簧片材料和优化尺寸参数来提高簧片刚度,抑制弹跳现象,同时增大线圈安匝保证继电器在电磁吸力下降后仍能稳定吸合。最后通过寿命试验对优化方案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潘超  葛佳柔  刘天舒  李响 《电力工程技术》2019,38(6):147-153,166
针对单相变压器首端匝间短路问题,研究不同匝间短路比例下电磁振动特性,利用电磁耦合原理建立变压器匝间短路状态方程,仿真模拟不同短路比例下电磁参数及振动加速度变化,结果说明在不同比例匝间短路故障下,短路绕组电流方向改变、幅值变大,未短路绕组电流改变较小;内部漏磁增加,且短路绕组对应区域漏磁增加明显;由于电流及漏磁增加致使绕组振动加剧,随着匝间短路比例的提高,变压器电磁参数及绕组振动加速度进一步改变。最后,搭建匝间短路动模实验平台,测量变压器首端不同比例匝间短路故障下绕组电流及振动加速度,对比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验证了建模的有效性及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