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分析双母线母联兼旁路代路运行方式自适应识别策略,阐述了母联代路运行时,不同代路运行方式下,差动电流计算变化、代路方式识别、旁代后代路支路保护变化等情况,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案,对母联兼旁路代路运行方式的软件程序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旁路断路器用来代供线路开关的常规用法,针对旁路断路器在新设备投产,处理开关紧急缺陷,转移、隔离小电流接地系统中接地点,代供主变开关时的灵活运用作了详细介绍,有利于提高电网操作的灵活性和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基于时序特征的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TMR)的旁路代自动识别和代入算法.首先分析了现有TMR中的旁路代处理方式,指出这些处理方式的缺陷;然后通过分析TMR旁路代发生前后电量的时序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电量时序特征的自动旁路代算法,此算法能在旁路代事件开始时即做出正确判断,并在适当的延时后开始完成旁路电量的自动代入.该算法在江苏省电力公司TMR中获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现行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下,母线保护装置运用于旁路代路方式时存在拒动和误动的隐患。深入分析了旁路在不同代路运行方式下母线保护的电流计算、逻辑判断以及开入和开出情况,并给出了相应的回路改进方案,且对旁路代路运行方式的软件程序设计提供了思路,为旁路代路下母线保护的安全稳定运行增加了一道保障。  相似文献   

5.
220 kV主变保护在旁路代运时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主接线形式为双母线带旁路的变电站操作中,转带操作占有很大比重,对于220 kV主变,在高压侧开关停电检修时由旁路开关代运的情况下,提出了220 kV变电站旁路开关代主变开关运行时存在保护死区的问题,如不切换主变高压侧失灵保护回路,则无法正确启动断路器失灵保护,提出了220 kV旁路代运时主变失灵回路的改造方案。并要求在旁路代运时,注意差动保护的电流切换和保护操作。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220 k V变电站典型模型,介绍了旁路代线路开关和旁路代主变变高开关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及常见故障。指出旁路代路的主要过程为保护定值的整定及对旁路母线充电、代开关操作等,而代主变开关时,二次操作与一次操作配合必须紧密,否则将引起事故。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新的电量计量系统进行电量数据统计时出现旁路代路现象的处理,通过增加旁路代路分析模块,由系统对出现的几种代路现象分类进行判断和统计处理,解决了原来必须通过人为判断和手动进行旁路代路电量处理的繁琐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主接线形式为双母线带旁路的变电站操作中,转带操作占有很大比重,对于220 kV主变,在高压侧开关停电检修时由旁路开关代运的情况下,提出了220 kV 变电站旁路开关代主变开关运行时存在保护死区的问题,如不切换主变高压侧失灵保护回路,则无法正确启动断路器失灵保护,提出了220 kV旁路代运时主变失灵回路的改造方案.并要求在旁路代运时,注意差动保护的电流切换和保护操作.  相似文献   

9.
220kV变电站旁路代送线路操作继电保护切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变电站旁路代送线路操作的正确和安全,以长春供电公司220kV西郊变电站具体接线及旁路代送线路操作为例,详细分析了旁路代送线路操作中继电保护的分散切换方式,220kV旁路代送线路运行时纵联保护切换以及其他近后备保护及失灵保护的切换方式,最后确定了旁代操作的标准步骤。  相似文献   

10.
引言在主变保护设计中 ,往往要考虑到旁路代主变开关运行的情况。由于常规旁路保护是按线路保护要求配置的 ,当旁路开关代主变开关运行时 ,旁路本身保护并不满足主变保护功能要求 ,因此 ,主变保护屏设计中 ,应具备保护出口跳主变开关和旁路开关的相关切换回路。2 对PWBH - 1 2 2型主变保护旁路代路切换 回路探讨   1)现有的一些PWBH - 12 2型主变保护设计中 ,在旁路开关代主变开关运行的相关切换回路存在明显的缺陷 ,甚至导致旁路代主变开关运行中 ,丧失保护出口功能。以下是省电力设计院对阳江 2  相似文献   

11.
由于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提高以及电力用户的增加,导致配电网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加大,增大了配电网拓扑的难度与时间。因此,为了加快拓扑的速度,提出一种改进矩阵算法,将拓扑分为全局拓扑、局部拓扑,并对两种拓扑分别进行改进。针对全局拓扑,对邻接矩阵使用节点消去法,对连通矩阵使用行扫描法,对关联矩阵使用两次节点消去法,形成局部拓扑关联矩阵;全局拓扑后,针对变位断路器,进行局部拓扑。首先,根据遥信变化,获知网络中哪些断路器发生变位;再根据局部拓扑关联矩阵,得到变位断路器与局部网络节点的连接情况;最后,根据这些信息对连通矩阵进行局部修改并进行矩阵的行扫描、母线分析和电气岛分析,就可以得到网络的局部拓扑,进而反映网络的全局拓扑。该方法的可靠性高,适用范围广,并且可以充分提高拓扑计算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王东 《电力学报》2011,26(1):54-56
作为地区枢纽变电站,500kV变电站的主接线形式对电网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分析了3/2断路器接线的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可靠性进行研究,构建了主接线状态转换模型,并从工程造价上与500kV典型的双母线分段带旁路母线接线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某220kV开关站一次接线由原来的双母线带旁路接线改造为双母线双分段接线的配置方案,提出了采用分解组合法来配置和实现基于一次接线为双母线双分段接线的母线保护,阐述了双母线双分段接线的母差保护的实施办法,2年多的运行证明了保护装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矢量坐标搜索法的地区电网网络拓扑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抽象电力网络拓扑的模型,并用此模型实现了用系统矢量图的坐标关系自动生成原始拓扑的方法。该方法是根据设备图元对象的端点坐标位置自动搜索确定的原始拓扑关系,即设备图元的连接关系,基于连接规则和节点融合的快速拓扑分析算法,根据原始拓扑关系确定各支路与母线的连接情况,该方法可用于电网动态着色和状态估计,潮流调度,安全分析,无功优化等网络分析程序之中。  相似文献   

15.
电力网络局部拓扑的快速算法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本文提出一种局部网络拓扑的快速算法,该方法基于以下两点:(1)电力系统中处于经常断开状态的开关只是极少数;(2)某开关状态的变化只影响本电压等级内母线的形成。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天并频繁操作造成的网络局部变化,不受接线方式和初始条件限制,可用于实时网络分析、调度员潮流等。在华北系统上的应用表明,该方法效率的可靠性高,能够满足实时需要。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电压源换流器(VSC)的多端直流输电(VSC-MTDC)是风电场群接入电网的一种优选方式。对于多个风电场由VSC-MTDC并网,提出了一种新的VSC-MTDC模拟电源控制并应用了一种VSC-MTDC星形拓扑结构。该方法将VSC-MTDC的风电场侧换流器交流母线控制为定电压幅值、频率和相角的电源点,对风电有功实现了随动控制。拓扑结构中风电场侧换流器共用一条直流通道输电并将其中一侧换流器直流母线用作汇流点。一种新的直接电流矢量控制应用于电网侧换流器来控制直流电压。3个风电场4端VSC-MTDC的PSCAD/EMTDC仿真验证了拓扑结构可行且控制方法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定频三元件谐振结构的数字控制中间母线变换器设计,以实现高开关频率下的高效率.介绍了定频三元件谐振拓扑的工作原理,分析和总结了谐振参数与直流增益间的规律,考察了主电路寄生参数对ZVS/ZCS的影响,并进行了变压器优化设计.最后研制出一台400W的数字控制样机,达到了97%的高效率.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到系统内元件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母线综合阻抗计算往往需要对该母线上连接的线路进行轮断.对于辐射线路上的终端母线,必须首先通过拓扑分析确定其对应的系统侧轮断母线.基于系统等值网络参数描述的电气物理路径分析,提出了母线综合阻抗计算时的网络拓扑分析算法.算法结合了物理网络拓扑和几何网络拓扑,通过电气物理路径判断,剔除了无效的几何路径搜索方向,保证搜索方向始终指向系统侧,从而有效避免了辐射分岔支路的深度搜索以及回溯的复杂性.研究和算例证明该算法能准确、快速地判断终端母线并搜索其对应的系统侧轮断母线.  相似文献   

19.
王丰军 《黑龙江电力》2005,27(6):411-412,416
论述了双母线带旁路电气主接线的断路保护配置问题,介绍了双母线倒旁路时电流、电压、保护切换情况,分析了切换过程中应注意的保护问题及切换过程中区内、区外故障情况时应注意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双Buck拓扑克服了传统桥式同一桥臂直通的问题,将其用于三相并网逆变器里,可以避免死区信号的加入,带来并网电流谐波含量的增加。针对该电路拓扑文中提出了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结合单周期控制的方式,即在一个周期里,将三相交流母线电压均分成6个60°区间,在每个子区间内使用单周期控制。双Buck并网逆变器使用这种控制方式,开关频率一定,开关损耗较小,可靠性较高。通过Saber仿真验证了矢量控制结合单周期控制策略的正确性。最后制作了一台10k W样机,结果表明该逆变器具有良好的稳态性能,能以高功率因数向电网供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