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首先阐述了在国网公司“调控一体化”建设模式下,告警直传和远程浏览功能的实现原则和实现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升级改造站中实现告警直传和远程浏览功能的整套方案。方案提出变电站中监控系统不修改原有运行程序,只增加实时数据远程访问代理,图形网关机只启动告警直传和远程浏览进程,其图形文件和数据来源仍依赖于监控系统。该方案既保证了监控系统运行稳定,又避免了数据的重复采集和处理,高效便捷地实现了告警直传和远程浏览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告警直传和远程浏览的功能和实现方式,及其在湖北电网调控一体化改造中的建设模式,讨论了告警直传和远程浏览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运行体系建设的日益深入以及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普及,对变电站设备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市电力公司结合实际业务需求,在《电力系统告警直传技术规范》、《电力系统远程浏览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智能变电站调控数据远程调阅模式,开展《变电站调控数据交互规范》工程化应用,提升调控数据交互方式实用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调控机构的电网设备监控能力,提升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撑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少调控中心主站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量,全面直观、便捷地对变电站进行监控,利用变电站图形网关服务器的告警采集模块通过规约协议直接收取间隔层中的测控及保护装置数据,通过TCP与调控中心主站告警接收模块建立链接,实现实时数据、实时画面、实时功能的“全网共享”。应用结果表明:“告警直传、远程浏览”功能可将优化后的监控数据和告警信息接入调度主站系统,实现调控信息分层、分类接入变电站调控信息交互规范,满足“调控一体化”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在国家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模式背景下,告警直传和远程图形浏览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吉林省白城500 kV甜水变电站应用此项技术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工程应用带来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平台的告警图形网关实现方式,采用无风扇、无硬盘的嵌入式设备,通过IEC 61850制造报文规范(MMS)采集装置数据,以哈希算法为索引的共享内存实时库和文件型存储为数据存储介质,以消息总线为系统中间件用于网关机内部各应用进程之间的数据交互,采用DL/T 476-2012规约用于网关机与调度主站之间的数据交互,将告警直传的告警字符串信息以及远程浏览的CIM/G图形文件和画面刷新数据上送调度主站,最终开发出一整套为告警直传与远程浏览应用量身定制,具备采集、存储、配置、管理、转换、服务、转发功能的告警图形网关最小化系统,经实验室测试和苏州常熟南变电站试点应用证明,研制出的告警图形网关机完全符合告警直传和远程浏览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7.
"告警直传,远程浏览,数据优化,认证安全"是"大运行"体系建设,实现"调控一体化"的技术原则,其实现方式、传输协议在相关标准和文件中做了具体规定。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告警直传"软件实现方法。调度端担当服务器、厂站端担当客户端角色,调度端不必建立、保持和每个厂站的连接,从而节约链路资源和服务器的计算资源,调度端的维护工作量也因之减少。本文提出的协议具有简单、安全、通用、可自描述、便于同时传输多条信息、每帧报文不限长度、易于解析处理的优点,并以一个自定义的简单协议做了实证举例。  相似文献   

8.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变电站集中监控功能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大运行"体系建设的目标,各级调控中心需要实现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并建立相应的调度控制技术支撑功能。从调控一体业务需求出发,文中提出了变电站集中监控功能体系结构,采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基础平台功能扩展、告警信息分层分级处理、告警直传与远程浏览、光字间隔图、设备安全遥控等关键技术,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基础平台上实现了一体化的变电站集中监控功能。研究成果已在国、分、省、地等各级调控中心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9.
2012年5月11日,国电南瑞首套具备告警直传和远程图形浏览功能的NS3000系统在河北慈云500kV变电站顺利投运,对国家电网公司大运行、大检修体系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深入分析了省调对各电压等级变电站进行实时监控的技术瓶颈,在讨论告警直传、远程浏览等调控数据交互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基础上,提出了在省地两级调控机构监控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上深化应用调控数据交互技术的思路。详细剖析了技术方法和实现原理,并在浙江省调与地调监控系统互联中成功应用,间接实现了省调对220kV及以下变电站的全部集中监控,大大提高了监控效率,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最后提出了该技术应用尚存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了今后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电缆线路实时在线三维监测管理系统以电网智能状态检修、事故分析及故障定位为目标,集成各种在线监测技术,对地下220 kV电缆线路、66 kV电缆线路及10 kV电缆线路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异常情况及故障状态的预警和报警、设备健康状态的动态评估、各类信息的统计分析、基于三维实景的应急处置及推演、设备台帐信息及CAD数据管理等功能,同时实现管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警"、"粗放控制"到"状态评估"、"定期巡视"到"状态监视"的转变,对突发事件实现快速应急指挥。  相似文献   

12.
发电企业"十二五"信息系统建设要以立足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继承"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成果,以业务需求为驱动,以流程优化和信息共享为基本要求,形成发电企业"十二五"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在基础设施平台完善优化、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深化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开展资源整合和信息一体化,全面建设信息化保障体系,通过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运营的效率和水平,最终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杨晋萍  王路  冯帆 《电力学报》2010,25(4):341-344
在外部干扰作用下,线性非时变系统仍需要求保持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而且还能达到输出调节,从而需要设计调节器。首先给出两个基本引理,导出判别这个系统达到上述要求的条件及计算方法。如果系统状态和外扰状态均可直接测量时,即可作"纯增益调节器"的设计,此调节器即可达到渐近稳定,且有满意的动态特性,还可使系统满足无差调节(即系统输出不受外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现有继电保护信息管理软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各级调度机构继电保护专业信息管理、统计分析工作的需求,结合目前电网发展形势、继电保护专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继电保护专业自身特点,利用基于Java平台企业版(J2EE平台)和Web服务的综合集成方案,提出并实施了B/S架构的继电保护设备全寿命周期信息管理及统计分析系统。基于调度运行管理系统(Dispatching 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OMS)统一平台,遵照DL/T623-2010《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的数据规范格式,采用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方法,利用E语言格式文件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实现了继电保护数据的分布维护、集中共享,为各级调度机构继电保护专业的信息管理及统计分析工作提供了完整全面的专业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故障停电时间,根据县城电网现状,将单幅射线路按“三分段”原则进行分段后再进行手拉手环网的联络,通过开关控制器和二次重合闸功能,实现故障的自动判断与隔离,并利用无线专网通道,实现“四遥”,从而大大缩短故障停电时间,大大提高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DL/T860规约标准下的“三层两网”组网方式,对110kV依克湖智能变电站保护配置组网方案进行研究。对于信息传输量大、可靠性要求高的主变保护和母线保护,采用光纤直接采样直接跳闸的组网方式,保护运行可靠,动作快速;对于备自投装置、低周低压减载等采用光纤网络采样网络跳闸的组网方式,能较好的实现保护信息量的配置,保护运行稳定可靠。采用双绞线以太网的MMS网络组网方式,按DL/T860规约建模,能形成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企业分类管理,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管理平台,按"四定"要求分解落实错峰、避峰负荷,对专用变压器用户实施越限阈值控制,实现了有序用电"有保有压"、管理到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有序用电常态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引下技术和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相结合的光纤通信组网方法。针对线路全程下的EPON通信组网,可采用"单主光纤"、"多主光纤"、"OLT级联"3种组网方式,当"单主光纤"以及"多主光纤"组网方式均不适用时,可采用"OLT级联"方式组网。该光纤通信组网方式能够满足在线巡视海量监测数据以及多数据接入的要求,实现每杆塔视频图像、红外图像等海量终端监测数据的可靠实时上传。  相似文献   

19.
对联网前后海南电网线路、机组等元件“N-1”、“N-2”和多重严重故障下系统的响应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联网后海南电网频率稳定性显著提高,电压稳定性略有提高,功角稳定性有所下降,总体稳定水平得到提高的结论。对功角稳定水平降低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为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对继电保护和开关的维护等提出了要求,提出了失步解列快速隔离故障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