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电压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性,电压稳定性的概念和定义,电压稳定性问题研究的历史、现状、研究方法、评价及意义,并简述了利用电网仿真系统对电压稳定性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电压稳定性的定义、本质、研究方向和相关理论,以及无功功率控制策略在电压稳定性方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电压稳定性机理、研究方法及无功功率控制策略方面的成果;分析在各种不正常运行状态中影响电压稳定性的因素,包括电压稳定负荷裕度、电力系统中可能引发电压失稳的薄弱节点或薄弱区域,研究用于防止系统电压失稳的控制策略及电力系统优化理论。  相似文献   

3.
着重分析了电力系统电压的静态稳定性及判断电压静态稳定性的实用判据,对电压崩溃现象加以评述,并提出提高电力系统电压静态稳定性的几占、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的机理、稳定性模型及多种分析方法,并介绍了电压稳定性破坏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风电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力发电是一种特殊的电力,由于风力的波动性,使电压稳定性成为风电系统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为此,分析了国内外有关风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的研究现状和主要问题,阐明了风电与常规能源的区别,及其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从对电压稳定性影响的因素、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电压静、暂态电压稳定性的等值模型与分析方法、指标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改善风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的一些措施,最后指出分析中不足之处及以后需改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天津电网电压稳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国电科院开发的PSD-VSAP软件程序及BPA潮流稳定程序,对2009年天津电网典型方式下的静态电压稳定性和暂态电压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影响电压稳定性的几个因素包括地区无功补偿变化、运行方式变化、网络结构变化等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天津电网2009年典型运行方式电压稳定性较好,并指出了电压稳定相对薄弱区域.针对地区无功补偿变化、运行方式变化以及网络结构变化对天津电网电压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交直流混合系统电压稳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民传  陈超  张勇军 《广东电力》2010,23(1):20-24,41
分析了交直流混合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指出负荷特性、发电机组及其控制元件、静止无功补偿器及高压直流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尤为突出。通过对交直流混合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相关的预防电压失稳措施;针对目前对电压失稳本质的认识、研究方法和理论还不够完善的情况,分析了还未解决的有关交直流电压稳定性的关键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电压失稳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介绍电压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建立了电压稳定性的灵敏度及充裕度判据,提出了利用潮流与灵敏度分析相结合来求取系统无功裕度的方法。通过实例讨论了节点电压相角及系统无功补偿情况对电压稳定性判据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及负荷对其影响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述了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及负荷对其影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几种电压稳定性定义,分析了短期电压失稳和长期电压失稳的机理,论述了电压稳定性主要分析方法的原理,总结了各种电压稳定性指标的特点.重点阐述了负荷的恢复特性和失稳特性对系统电压失稳的影响,并指出负荷对电压稳定性影响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负荷在其端电压下降时的响应特性,建立适合于电压稳定分析的负荷模型,负荷区域的电压稳定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国电科院开发的PSD-VSAP软件程序及BPA潮流稳定程序,对2009年天津电网典型方式下的静态电压稳定性和暂态电压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影响电压稳定性的几个因素包括地区无功补偿变化、运行方式变化、网络结构变化等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天津电网2009年典型运行方式电压稳定性较好,并指出了电压稳定相对薄弱区域。针对地区无功补偿变化、运行方式变化以及网络结构变化对天津电网电压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负荷配比对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对基于U I特性的电压稳定判据作简单回顾 ,讨论节点负荷配比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之后进一步提出更具有实用价值的节点电压稳定性判别方法及节点电压稳定视在功率临界值的计算方法 ,为快速在线判断电压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原蔚鹏  张尧 《中国电力》2006,39(7):35-39
就目前广东电网中存在的多馈入直流的交直流混合电网静态电压稳定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研究静态电压稳定性的模型,对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判断指标从交流、直流和交直流混合3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对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则从整体上和局部上给予了分析和讨论,并给出了实际工程中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判据。通过特征值分解和相应的模式分析来判断出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计算负荷裕度,并能够根据裕度指标、最小特征值及相对电距离指出系统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加强薄弱环节、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基于U-I特性的电压稳定判据作简单回顾,讨论节点负荷配比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之后进一步提出更具有实用价值的节点电压稳定性判别方法及节点电压稳定视在功率临界值的计算方法,为快速在线判断电压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电力系统的电压失稳、电压崩溃及负荷失稳是电压稳定问题中最基本的重要概念 ,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正确和客观地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深入研究电压稳定问题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负荷稳定性是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最主要和最关键的方面 ,分析负荷对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时 ,负荷特性应当采用准静态功率—电压特性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分析多馈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小扰动分析法(特征结构分析法),并提出了电压稳定性相关比概念。为了研究多馈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建立了一个双馈入的小测试系统。详细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动态模型包括高压直流系统控制模型、交流网络模型、发电机模型及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电压稳定性相关比(VSCR)可有效识别出多馈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与电压稳定性相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大型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的不断加大对并网点及站内关键节点的电压稳定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对此在考虑光伏阵列输出特性以及大型光伏电站内部集电线路、变压器、输电线路阻抗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型光伏电站的稳态模型。通过利用特征结构法对大型光伏电站静态电压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大型光伏电站静态电压稳定判据及稳定裕度,并通过算例进一步得出光照强度、运行功率因数、电网阻抗、装机容量等因素对大型光伏电站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光伏电站内部电压分布和内部电压薄弱节点。  相似文献   

17.
广西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电网的电源和负荷中心相距较远,调压手段不足,存在电压稳定性薄弱的隐患,故对广西电网进行详尽的电压稳定分析十分必要。综合运用灵敏度、奇异值和裕度指标,针对2001年和2002年的丰水期大负荷运行方式.分析了广西电网的静态电压稳定薄弱节点、关键线路和薄弱区域及其稳定裕度.展示了广西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的改善情况及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的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着重分析了主网变压器档位调节对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认为档位调节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分析多馈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小扰动分析法(特征结构分析法),并提出了电压稳定性相关比概念.为了研究多馈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建立了一个双馈入的小测试系统.详细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动态模型包括高压直流系统控制模型、交流网络模型、发电机模型及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电压稳定性相关比(VSCR)可有效识别出多馈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与电压稳定性相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运行连续潮流计算的PV及VQ曲线法,对不同控制策略下含直驱机组风电场的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新疆一个实际地区电网进行仿真计算,绘制了直驱风电机组构成的风电场分别采取恒功率因数为1、恒功率因数为0.99、恒功率因数为-0.99及电压控制模式下地区电网电压中枢点、重要变电站、风电场公共接入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的PV曲线及VQ曲线。通过仿真分析可以得出,当风电场在处于低出力水平时,电网的静态电压稳定性较好;在风电场注入功率较大时,电网无功裕度减少,导致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降低。直驱机组风电场采取恒电压控制策略要优于恒功率因数控制策略下的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电力系统实时等值及电压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根据实时测量的负荷节点的电压、电流相量,将整个系统等值为一简单的两节点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压稳定性分析,提出了一种根据定义的节点电压稳定性指标能快速估计节点电压稳定性的方法,并将其扩展到计及负荷静态特性的情况.文章分析了发电机无功功率极限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36节点系统算例,验证了该分析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方法,且可应用于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