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伟荣  崔巍  马晖  王飞 《浙江电力》2006,25(5):31-34
炉膛辐射能信号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进入炉膛的燃料量变化。针对锅炉燃烧控制对象的大滞后特性,提出基于辐射能信号的燃烧控制系统优化方案。该方案利用红外辐射能信号能够快速反应炉内热量的特点,将其作为一个提前反馈量,接入DCS锅炉主控模块中,克服燃料侧干扰引起的锅炉主蒸汽压力以及流量的波动,保证汽机运行的稳定性。通过闭环控制实施对燃烧的优化,能够提高机组的负荷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引入锅炉炉膛辐射能信号作为中间被调量,分别以经遗传算法工具箱优化后的模糊控制器和PI控制器为主、副调节器,构成串级燃烧控制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快速响应蒸汽压力的阶跃扰动,迅速克服燃料量内扰,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PID串级控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炉膛辐射能信号的主汽温控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喷水减温的火电厂主蒸汽温度控制系统,因减温器前后的导前区和惰性区的不同响应特性,导致主汽温波动大,直接影响到机组的经济性和稳定运行。炉膛辐射能信号能快速地反映炉膛烟气出口的温度变化。通过对过热汽温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单元机组主汽温控制中的滞后特性,提出了将炉膛辐射能信号引入到主汽温控制回路的设想。引入炉膛辐射能信号参与的主汽温控制控制策略,改变了主汽温在惰性区内的延迟,使主汽温的控制品质提高。通过在沙角A电厂300 MW燃煤机组上的实际运行试验,证明了这种方案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4.
周赟  周怀春 《湖北电力》2005,29(3):22-25
电站锅炉燃料的发热量可以通过其在炉膛中燃烧的火焰图像反映,通过采集的某300MW燃煤机组火焰图像获得炉膛中的辐射能,以辐射能信号代替燃烧放热的主令信号,建立其与机组功率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实现参与机组的负荷控制的目的;同时具体分析影响辐射能变化的各项因素,建立影响辐射能信号的因素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主汽温控制现状及其新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火电厂主蒸汽温度控制现状,通过对过热汽温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单元机组主汽温控制中的滞后特性,提出了将炉膛辐射能信号引入到主汽温控制回路的设想。引入炉膛辐射能信号参与的主汽温控制控制策略,改变了主汽温在惰性区内的延迟,使主汽温的控制品质提高。通过在一台300MW燃煤机组上的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于火焰图象处理的炉膛辐射能信号监控系统对姚孟电厂300MW直流锅炉进行了现场检测.在此基础上,将炉膛辐射能信号引入炉膛燃烧控制回路,对锅炉进行了风煤比燃烧优化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建立在辐射能信号为基础的相关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强化炉膛燃烧,降低NOx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基于辐射能信号的锅炉燃烧调节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辐射能信号能够更加直接地反映燃料量或者燃烧品质的改变。采用基于辐射能信号的锅炉燃烧调节系统设计思想,通过对常用的几种锅炉燃料控制系统的分析比较,表明提出的以主蒸汽压力为主调参数、以炉膛总辐射能为副调参数的串级燃烧控制策略是可行的。仿真实验研究以及开原热电厂的实际控制效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祝凌风  高伟  黄树红  周怀春  夏猛 《湖北电力》2005,29(3):29-30,35
研究电站锅炉炉膛辐射能与过热器出口温度的动态特性,以辐射能信号作为前馈信号,组成前馈一反馈的汽温控制系统,改进过热器减温水喷水控制,提高了蒸汽参数品质及火电机组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直吹制粉系统锅炉主汽压力调节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直吹制粉系统锅炉的燃烧系统特点,采用直接能量平衡主汽压力调节系统设计方案,把热量信号和入炉煤量信号同时做为反馈信号,并对新海发电厂200MW机组主汽压力自动调节系统投用情况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电站锅炉燃料调节对象基本上采用蒸汽参数进行控制的特点,本文采用全炉膛看火电视装置加上计算机图象采集与处理系统获取代表炉内辐射能水平的火焰辐射图象,将其平均灰度值作为中间被调量,与蒸汽压力一起,建立电站锅炉燃料调节对象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现场测试,初步确定了模型的参数。在此基础上.构成一种将火焰辐射图象的平均灰度值作为中间被调量的串级燃料控制系统,仿真研究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克服燃料侧内扰对蒸汽压力的影响,提高燃烧控制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发电厂经远距离超高压输电线将重负荷送往电力系统的稳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就地测量构成微机型安全稳定装置的逻辑判据,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以及软件设计的思想。该装置已经过动模实验、现场试运,并正式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一种用双机CPU构成的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双绕组变压器微机差动保护装置。高性能单片机87C552和DSP器件TMS320C30通过双口RAM芯片IDT7132等构成一个高功效的微机控制系统。该差动保护动作判据集标积制动原理和突变量原理为一体,由程序适时计算修正模糊控制系数,可以保证在区内故障时,尤其是在匝间短路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区外故障时能可靠的不动作。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先进诊断策略的网络化机组轴系监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进的系统智能诊断策略与兼具安全性与开放性的系统网络体系是当前电厂机组轴系安全、经济运行监测系统发展的趋势。该文介绍的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监测系统是基于改进的RBFNN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该模型采用多输入、单输出改进组合子网络结构改进了原有RBFNN神经网络结合输出节点数不易确定、脱机时间较长的缺陷。系统经过验证可以准确判别汽轮发电机组多种轴系典型故障,并具有判断新故障及不断修正样本的功能。监测系统整体框架采用Browser/Server网络体 系,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设备运行参数在设备管理层(电厂主控室)、生产管理层及远端专家的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4.
本文得到了仿 S-闭空间的若干性质,包括:(1)为使 T_i 空间 X 是仿 S-闭空间,必须且只须 X 是 eT_i 绝对闭空间(i=1(1/3),1(2/3),2,2(1/3),2(2/3),3,3(1/2),4);(2)为使 T_1~*空间 X 是仿 S-闭空间,必须且只须 X 是极不连通的近似仿紧空间;(3)为使极不连通空间 X 是仿 S-闭空间,必须且只须 X 的每一正则闭复盖有离散的既开又闭复盖,这些性质推广了相应命题,成为仿 S-闭空间理论的必要补充.最后指出,本文引进了近似仿紧空间的概念,来刻划仿 S-闭空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从积雨云起电、大气空间电荷漂移和雷电先导发展等过程分析讨论了消雷理论,指出了消雷器仍是一种研制的技术,需要多学科的协作研究与实验。  相似文献   

16.
Carol  C.编译 《照明设计》2010,(4):52-57
加利福尼亚科学院是旧全山市最大的文化机构,成立于1853年,它同时也是全球十大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1989年,加利福尼亚科学院曾毁于一场地震,19年后,由伦佐·皮亚诺建筑事务所(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与Arup合作完成的科学院新楼坐落在了金门公园,重新迎接着世人的参观。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 在1907年,Henry Joseph Round第一次在碳化硅里观察到电致发光现象,这是LED的雏形。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使用半导体砷化镓发明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LE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LED技术日益进步,80年代早期到中期对砷化镓磷化铝的使用使得第一代高亮度的LED的诞生,90年代中期,出现了超亮度的氮化镓LED。  相似文献   

18.
基于IEC 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研究   总被引:120,自引:31,他引:120  
吴在军  胡敏强 《电网技术》2003,27(10):61-65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实现控制、监视和保护功能的同时,为了实现不同厂家的设备达到信息共享,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成为开放系统,还应具有互操作性。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变电站内通信网络和系统标准体系——IEC61850。文章在分析IEC61850标准的信息分层、面向对象的数据对象统一建模、数据自描述和抽象通信服务映射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符合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内通信系统的框架模型。同时,遵循面向对象建模和抽象服务映射的思想,对变电站内智能电子设备(IED)统一硬件平台设计和软件系统的实现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互操作性、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要求的实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感受量的接地距离保护整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针对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中基于助增系数的整定方法的不足,探讨了基于感受量的整定方法,给出了普遍适用的整定计算公式。该方法能够实现接地距离保护与配合保护的整定,全面提高接地距离保护的灵敏度,并且易于计算机实现。该方法已经运用于工程实际中,工程算例验证了本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以一个分层式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为背景,分析了配电网的主要特点,着重介绍其基于地理信息的SCADA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