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特高压输电是我国消纳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环节,也是治理中东部地区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被列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为量化评估特高压输电工程的环境效益,基于火力发电各污染物及其排放、传输特性分析,提出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效益的评估方法。烟尘、SO2、NOx是局部区域性污染物,其减排效益可以只计算受端区域的减排量。重金属汞的减排效益,只计算单质汞Hg0的减排量。单质汞和温室气体CO2是全局性污染物,其减排量等于特高压工程所输送的电力在受端生产和送端生产的排放量之差。受端区域CO2排放因子可依据CDM约定,采用电量边际排放因子OM和容量边际排放因子BM加权计算。送端区域排放因子依据上网电量中火电所占比例和送端区域火电机组基准线排放因子计算。给出前述各环境因子的减排量计算公式。计算了锡盟—山东1 000k V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的环境改善效益,可以使山东区域减排烟尘3 156 t/a,SO213 413 t/a,NOx19 331 t/a,全国减排CO2905万t/a。  相似文献   

2.
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5%,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15年下降18%,清洁能源发展任重道远。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大幅度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逐步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提高能源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关于能源利用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中国最关心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发达国家已经解决了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问题,他们现在关心的问题是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最近国际上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炒得很热,我国已制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关于CO2减排问题谈得比较多。本文着重介绍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主要谈谈能源排放系数(EF)。  相似文献   

4.
文旭  颜伟  王俊梅  郭琳  黄淼  邱大强 《电网技术》2013,37(2):500-506
在区域共同电力市场环境下,考虑跨省交易的能耗评估提出了区域节能市场模式以及该模式下的省级电网随机规划购电模型,将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从省内市场扩展到了区域市场.首先,构建了区域节能市场交易模式.其具体包括区域市场跨省交易的基本流程、省级电网跨省售电能耗水平的申报方法、跨省交易边际能耗水平的确定方法以及跨省交易节能效益评估指标.然后,在所建的区域节能市场模式下,考虑跨省交易电力与电量确定的函数关系以及市场电价、绿色能源生产、负荷需求等随机因素,构建了考虑跨省交易能耗评估的省级电网随机规划购电模型.最后,算例仿真表明了所提的区域节能市场与购电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来,株洲炎陵以建设美丽幸福县为目标,深入开展"美丽炎陵,文明先行"活动,县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9.8%,位居全省第一。清洁电能在利用过程中没有污染物排放,利用效率高达90%以上,远高于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且电能在终端消费环节的转换率和排放明显优于煤和油。采用电能替代化石能源,不仅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还能提升环境颜值。  相似文献   

6.
分析展望中长期能源需求,研究和提出相应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直是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应用时间序列、趋势外推、计量经济、能源系统(平衡)分析等模拟技术构建了全球能源需求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以2050年能源消费产生的CO2减排50%为目标设计了2 ℃情景,对该情景的能源需求进行了分析展望。研究显示:2 ℃情景下亚太地区特别是印度是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全球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在2045年后趋近饱和;一次能源需求结构将实现由化石能源为主向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转型,非水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是这一转型的主要动力;电能替代是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主旋律,电力将取代石油成为第一大终端用能。  相似文献   

7.
能源与变革     
正2016年10月30日,由国家能源局、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江苏省人民政府在苏州市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以"能源转型中的协调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终端能源消费转型、可再生能源协同创新发展、未来电力系统转型、交通能源转型、建筑能源转型、能源互联网、区域能源转型与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分享各国能源政策和转型发展经验,探讨全球一致行动,协同推进全球能源转向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论坛提出推进终端能源消费的绿色化和智能化。这包括以终端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8.
氢能是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二次能源,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显著,但是利用化石能源制氢,获得氢气的同时会排出大量CO2,这严重制约氢能的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种CO2减排技术,氢能与CCUS技术耦合,有利于氢能与CCUS产业的协同发展。本文从国家层面系统调研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规划,对氢能发展政策与CCUS技术激励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我国典型区域,根据氢能发展规模分析了该区域氢能的CO2排放规模;同时结合典型区域CCUS技术的减排潜力,对氢能与CCUS技术的源汇匹配情况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两者协同对地方经济及就业的影响。在技术层面,对氢能技术链条中碳排放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氢能与CCUS技术耦合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氢能与CCUS技术耦合优化的建议。通过政策协调、技术耦合、不同层面的推广与示范,氢能和CCUS技术在未来的能源产业可以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排污配额的优化配置,以某一区域的电力行业为例,基于电力企业运营资源费用、发电成本、污染物治理成本、污染物减排绩效、污染物排污交易价格以及污染物排放配额等因素,构建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CO2)排污交易优化模型,采用多情景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各因素对电力行业污染物交易以及电厂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排放配额的交易价格和政府的绩效价格,各电厂的电力生产量以及区域的外购电量不变,但各电厂污染物的交易状况发生改变,出现多种交易类型.该模型能够有效解决区域环境治理及电力行业污染物减排问题,实现对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有效控制,为未来区域能源规划、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电厂运行优化以及建立区域污染物排放交易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徐鋆  吴智慧  王珂 《供用电》2013,(4):88-93
本文解析了两个市场占有率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对电力消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程度,说明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电力替代化石能源的潜力很大,供电公司应拓宽电力在终端能源市场的消费。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电力系统排放权交易及排放阻塞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减排对象、体系成员、初始分配和排放核算等方面介绍排放权交易的现状和发展;归纳碳交易体系中碳信用的积累、流通和消费.讨论排放权交易与电力系统物理规律及电力市场经济特性的交互关系.指出多时间尺度动态、大量不确定性、多方博弈及多领域交互等因素在排放权交易研究中引入的难度,并强调在广义阻塞的框架中采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针对烟气连续监测系统中预处理部分不能满足对样气的处理功能,导致分析仪异常,影响环保数据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造,以及改造后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In this work, several optical studies in an atmospheric pressure sliding plasma sheet have been performed. This discharge is generated using two electrodes flush mounted on an insulating flat plate (upper electrodes), and a third electrode flush placed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plate facing the upper inter electrode gap (lower electrode). A DC negative voltage is applied to one of the two upper electrodes and to the lower electrode, while the other upper electrode is biased with an AC voltage. In this configuration a sliding discharge is produced on the flat plate within the upper electrodes gap. The sliding discharge optical emission of the spectral bands corresponding to the 0-0 transition of the second positive system of N2 (lambda = 337.1 nm) and the first negative system of N2 + (lambda = 391.4 nm) have been measured. Also the light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plasma sheet has been studied using a CCD camera coupled to interferential filters corresponding to the wavelengths investigated. The reduced electric field in the plasma sheet has been derived from the measurement of the intensity ratio of the nitrogen lines. This study has been realized varying the amplitude of the DC voltage and th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of the AC voltage. The reduced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is found to be almost constant for all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ith a value of 500 plusmn 100 Td (1 Td = 1.10-17 V c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寻找变频器对电网产生谐波电流骚扰的原因,并根据变频器产品标准和相关谐波电流标准规定,给出接入低压公用电网上的变频器谐波发射符合性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54台超低排放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主要大气污染物(颗粒物、SO2、NOx)的年排放达标率、年排放浓度、排放性能等排放特征。在对环保设施投运和故障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排放超标和故障的原因。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燃煤机组中颗粒物、SO2、NOx排放年度达标率分别为99.981%、99.962%、99.893%,表明能够稳定实现超低排放;颗粒物、SO2、NOx排放绩效均值分别为11.11、68.16、140.26 mg/(kW·h),满足且优于国家标准要求;启停时段颗粒物、SO2、NOx排放超标时长占比分别为54%、64%、57%,说明机组启停过程中颗粒物、SO2、NOx排放浓度难以控制,消除启停机期间制约环保设施正常投运的影响因素是后续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孙友源  郑张  秦亚琦  郭振  任健 《中国电力》2018,51(3):144-149,169
为研究燃煤机组碳排放特性,在深入分析GB/T32151.1-2015中计算碳排放量方法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供电碳排放强度简化计算模型和详细计算模型,并通过实测单位热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了可靠性验证,证明了所建模型能相对准确快速地获得机组碳排放强度。以某电厂超高压循环流化床机组为例,基于所建模型深入分析了供电煤耗和煤种对碳排放相关指标影响,结果表明供电煤耗和煤种标煤的碳排放系数的减小可显著降低机组碳排放强度,并给出了发电企业控制碳排放的相关建议,为发电企业碳排放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公平性是电力碳排放权无偿分配的首要问题,而如何考虑历史排放赤字的影响往往是分配是否公平的焦点之一。为此,建立了基于Shapley值的历史排放赤字分摊模型,解决了历史排放赤字在减排年份的分摊问题,并对分配模型进行了公理化处理。根据"谁引起、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了历史排放赤字在各机组间的分摊模型,解决了历史排放赤字对不同机组排放求偿权的削减问题。进一步地,通过分配方法的一致性约束,建立了考虑历史排放赤字的初始碳排放权分配模型。此外,通过对自主参与分配机制下博弈行为的研究,证明了博弈均衡的存在性,并给出了考虑历史排放赤字分配模型的匿名性、有效性和单位选择无关性的证明,对公平排序性进行了讨论。最后,通过电力碳排放权分配的算例表明,所提方法可满足公平分配的基本要求,且易为各方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陈翠青 《发电设备》2009,23(1):57-58
简要介绍了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及其测量方法。分析了CFB锅炉烟气中SO2的测量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原则,探讨了改造方案。改造工程的实施节约了投资,减少了维护工作量,并提高了运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排放轨迹模型的电力行业CO_2减排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CO2减排目标为强制约束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深入探讨我国电力行业的CO2减排场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排放总额度约束的标准排放轨迹模型。根据该模型特征,总结了我国电力行业潜在的几种CO2减排模式,进一步分析了在不同模式下通过调控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实现减排目标的控制手段。结合我国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标准排放轨迹模型量化地计算和比较了各种减排模式,并对我国未来电力CO2的减排场景进行了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排放轨迹模型可实现对CO2排放更有效、精确地控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