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缓冲区溢出攻击成为黑客攻击技术中最广泛、最危险的一种攻击手段.文章给出了缓冲区溢出的原理,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缓冲区溢出攻击的方法,从程序编写、堆栈搬移、返回地址检测以及端口关闭等多个角度对防止缓冲区溢出攻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Linux上使用包裹函数防止堆栈溢出攻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张锐  蒋凡 《计算机工程》2004,30(4):110-111,131
通过对C源代码的静态分析,将源代码中存在缓冲区溢出缺陷的库函数替换为增加了边界检查的包裹函数,有效地检测和处理堆栈缓冲区溢出攻击。  相似文献   

3.
提出将嵌入式系统下缓冲区溢出分为堆栈溢出攻击和指针攻击两类,并基于该分类提出软硬件结合的防范缓冲区溢出方法,针对两类缓冲区溢出分别采用基于硬件的堆栈保护技术和指针保护技术来防范.与[2]中的软硬件防范技术(HSDefender)相比,本文的方法进一步实现了数据指针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在嵌入式系统中,微处理器的运行程序通常保存在其内部或外部非易失性存储器(如EPROM、EEPROM或Flash)中。对中低速的微处理器来说,系统运行时程序可直接从非易失性存储器读取并解释执行;对高速微处理器来说,非易失性存储器的读取速度较低,不能满足系统运行时程序代码直接读取的要求,需采用引导加载(Boot—load)方式将程序代码从低速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加载到高速的存储器(如SRAM或DRAM)中,系统运行时直接从高速存储器中读取程序代码,实现系统的高速运行。因此引导加载是高速微处理器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5.
堆栈溢出是一种在各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中广泛存在普遍且危险的漏洞,可以利用它执行非授权指令,甚至可以取得系统特权,进而进行各种非法操作.从安全操作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堆栈溢出的原理,以BLP模型为工具对堆栈溢出进行了形式化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了该模型,从安全模型的层次上消除了堆栈溢出的隐患.最后给出了调整后的BLP模型在LSM(Linlux security module)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已有的检测缓冲区溢出漏洞的方法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静态分析在软件运行前,析其源代码,找出可能存在的漏洞;动态方法在运行时对可能存在漏洞的软件行为进行监视,发现异常后,进行判断,然后做出适当处理.在分析了传统缓冲区溢出方法的基础上,依据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发展趋势,针对非控制数据的缓冲区溢出攻击,提出了一种主要针对非控制数据缓冲区溢出攻击的测试方法,使用变量标识来测试是否发生了缓冲区溢出攻击.这种方法综合了静态和动态分析的优点,能够有效地防御缓冲区溢出攻击.  相似文献   

7.
缓冲区溢出攻击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冲区溢出总是和安全相关,由于缓冲区溢出会引出许多安全漏洞。因此它是目前Internet危害最大、最广泛的一种攻击手段。本文通过对缓冲区溢出攻击原理的分析探讨了通过写安全的代码,使堆栈执行无效及动态运行时检查等几种防范缓冲区溢出的措施。这些措施只能减少被攻击的可能性,还不能完全解决缓冲区溢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提出将嵌入式系统下缓冲区溢出分为堆栈溢出攻击和指针攻击两类,并基于该分类提出软硬件结合的防范缓冲区溢出方法,针对两类缓冲区溢出分别采用基于硬件的堆栈保护技术和指针保护技术来防范。与[2]中的软硬件防范技术(HSDefender)相比,本文的方法进一步实现了数据指针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AGIGA Tech公司是非易失性存储器领域的业界先驱,公司致力于制造能够用于多种系统方案的高可靠且经济的非易失性内存系统。其主打产品AGIGARAM是业界首款高速、高密度、非易失性RAM系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相似文献   

10.
该文主要分析了堆栈的"黑客"利用缓冲区溢出机制进行系统攻击的主要工作原理,并简要分析一下应对缓冲区溢出攻击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缓冲区溢出攻击原理的研究和分析,讨论了C/C++源程序缓冲区溢出的常见表现,并分析了其原因和产生机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安全分离控制和数据信息的双栈结构的C编译器模型,其好处是无论数据栈如何溢出,控制线都不受影响,缺点是该法一样不能防御所有的缓冲溢出攻击。  相似文献   

12.
“推拉摇移”是电影中经常运用的镜头手法,而我们手中只有些静态的数码照片,能不能也实现这种特效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以两款最常用的工具Premiere 6.5与Flash MX为例,来看一下实现方法。 制作前我们需要准备两张数码照片,制作摇移镜头效果需要宽幅(图片宽度最好大于高度的1.5倍以上)的数码照片,而推拉镜头效果对照片高宽比没什么要求,但清晰度要高一些。  相似文献   

13.
缓冲区溢出漏洞问题是一种常见的程序漏洞,在所有的操作系统中平台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漏洞,文章首先介绍缓冲区漏洞的主要原因和常用的防范措施,然后深入讨论一种基于Libsafe的格式化串漏洞的防范和堆栈溢出防范技术的实现原理和方法。该方法容易实现,配置简单,只要配置LD_PRELOAD环境变量,操作系统就可以调用,不会给系统带来额外的负担,不需要重新编译已经存在的应用程序,可以防范很多未知的缓冲区溢出漏洞。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安全中,被广泛利用的50%以上都是缓冲区溢出。缓冲区溢出是通过向一个有限的空间缓冲区复制过长的字符串,从而破坏程序的堆栈,使程序转而执行其它的指令,以达到攻击的目的。该文通过分析缓;中区溢出攻击的原理.提出数组边界检查等方法来对缓冲区溢出攻击进行防御。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安全中,被广泛利用的50%以上都是缓冲区溢出。缓冲区溢出是通过向一个有限的空间缓冲区复制过长的字符串,从而破坏程序的堆栈,使程序转而执行其它的指令,以达到攻击的目的。该文通过分析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原理,提出数组边界检查等方法来对缓冲区溢出攻击进行防御。  相似文献   

16.
根据栈缓冲区溢出的基本原理,介绍了三种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基本模式,分析了现有的动态防御方法所存在的优缺点。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流相关数据保护的栈缓冲区溢出动态防御方法,引入了加密机制,有效地防御攻击者对保护数据的篡改。设计并实现了针对目标文件为对象的二进制文件重构工具,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极大概率防御各种缓冲区溢出攻击。  相似文献   

17.
缓冲区溢出是常见的网络漏洞攻击,其中最重要的是栈溢出攻击。通过分析缓冲区溢出攻击的方法和特点,提出一种基于StackShield改进的RetProtect算法,首先利用IDA Pro对源程序反汇编分析,然后建立新的库函数,并通过修改gcc源代码来实现程序执行时对函数返回地址的备份的方法来检测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发生。与其它栈溢出攻击检测方法相比,RetProtect算法可有效地阻止对返回地址进行淹没的栈溢出攻击,对用户透明,系统兼容性好。  相似文献   

18.
栈溢出的动态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通平 《计算机科学》2007,34(9):282-286
缓冲区溢出是计算机界的一个古老话题,计算机界和学术界为检测和预防缓冲区溢出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根据CERT(www.cert.org)的数据显示,最近几年中,缓冲区溢出大约占程序错误的50%。另外,根据CERT Ad—visory数据显示,目前仍然有50%左右的安全威胁系来自缓冲区溢出。因此可以说,缓冲区溢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而栈溢出是一种最基本的缓冲区溢出。和堆溢出相比,栈溢出更难于监控和危害性更大,因此研究栈溢出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对各种栈溢出的检测技术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希望能够对栈设计溢出的检测工具提供一些思路。同时,本文介绍了实现栈溢出的动态检测技术中涉及到的各种插装技术,并对各种各样的插装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detail why the stack smashing protector (SSP),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techniques to mitigate stack buffer overflow attacks, fails to protect the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 and thus causes 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that affects all Android devices. We detail weaknesses of existing SSP implementations, revealing that current SSP is not secure. We propose SSPFA, the first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SSP for Android devices. SSPFA provides security against stack buffer overflows without changing the underlying architecture. SSPFA has been implemented and tested on several real devices showing that it is not intrusive, and it is binary-compatible with Android applications. Extensive empirical valid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over the proposed 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