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经过多年的发展,IPv6基本标准日益成熟,电信运营商已经建立IPv6网络,并开始逐步提供接入服务。传统园区网采用一条链路连接到Internet,这种单线连接方式容易出现单点故障,出接口的故障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园区网对Internet的访问。本文主要讨论IPv6园区网出口链路冗余后,如何合理设计策略路由,实现出口链路上数据的负载均衡。  相似文献   

2.
移动IPv6是实现下一代互联网移动特性的核心技术,依赖于部署在家乡链路的家乡代理(HA)实现节点移动过程中的可寻址性.家乡链路的单一HA部署,将成为系统的单点故障隐患及性能瓶颈,难以保证系统服务可用性.为提升移动IPv6网络的系统服务可用性和系统性能,需要在家乡链路部署多HA,解决其单点故障问题,并有效均衡多家乡代理间的负载.文中研究移动IPv6网络多家乡代理部署方法,引入检测备份环对多HA间进行有效组织,基于此实现HA容错和负载均衡.多家乡代理采用单一HA映像以实现容错及负载均衡处理对移动节点的透明性,减小处理延迟和开销.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IPv6/IPv4双协议栈以太网接入路由器及其接入方案具有用户认证、用户管理和详细的数据统计功能,能够同时提供IPv6和IPv4接入,与移动家乡代理服务器配合,可支持移动IP用户,能够满足未来商业化的、有线无线一体化的以太网接入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IPv6/IPv4双协议栈以太网接入路由器及其接入方案具有用户认证、用户管理和详细的数据统计功能,能够同时提供IPv6和IPv4接入,与移动家乡代理服务器配合,可支持移动IP用户,能够满足未来商业化的、有线无线一体化的以太网接入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移动IPv6快速切换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的移动IPv6切换延迟太大,不能满足实时业务的要求。因此IETF提出了基于隧道的移动IPv6快速切换协议。论文对移动IPv6的切换性能进行了分析,在无线局域网环境下提出了一种实现基于隧道的移动IPv6快速切换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结合使用链路连接触发器和快速路由器公告,实现了将无线接入点链路地址快速映射成其连接的接入路由器信息,并且使用接入路由器信息缓存机制来优化切换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移动IPv6快速切换,达到了很好的切换性能。  相似文献   

6.
移动IPv6快速切换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本的移动IPv6切换延迟太大,不能满足实时业务的要求.因此IETF提出了基于隧道的移动IPv6快速切换协议.对移动IPv6的切换性能进行了分析,在无线局域网环境下提出了一种实现基于隧道的移动IPv6快速切换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结合使用链路连接触发器和快速路由器公告,实现了将无线接入点链路地址快速映射成其连接的接入路由器信息,并且使用接入路由器信息缓存机制来优化切换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移动IPv6快速切换,达到了很好的切换性能.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宽带接入及流量调度器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固定多出口链路网络,优化核心级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一种宽带网络接入及流量管理调度器系统架构模型,并设计了用户控制管理功能和客户端链路流量整形方法。实验表明,模型适用于多链路各种负载下的流量优化,有效解决了宽带网络的大量用户接入及负载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8.
移动IPv6技术可支持网络访问的双向性、移动性,以及实时多媒体业务等。当前的移动IPv6协议及NEMO协议虽然较支持了移动性。然而其仅能支持单一的网络接口通信。本文对移动IPv6多接入问题,开展了研究。本文对IPv6协议及NEMO协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种移动IPv6多接入技术详细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张宇  唐鼎  林涛 《微计算机应用》2004,25(1):8-13,21
本文介绍了未来全IP化的网络,提出了基于IPv6协议的有线无线一体化接入和认证系统。这种接入网络可同时为有线用户和无线用户提供IP网络接入服务,能够进行认证和计费,能够支持IP漫游和移动。采用IPv6协议保证了为每个终端分配一个全局IP地址。满足未来基于IP的、端到端的通信需要。并对有线无线一体化接入和以太网接入认证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高校校园网多链路接入Intemet并实现流量分担及链路冗余技术的不足与局限,提出了基于Linux的链路负载均衡技术,并以山西农业大学校园网为例,阐述了该技术在多链路接入Internet中实现链路负载均衡和冗余备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IPv6网络“孤岛”的互联,提出了一种SSLVPN系统,该系统通过在IPv4的网络中建立SSL隧道连接多个IPv6孤岛。该SSLVPN系统主要使用NATPT的IPv4/IPv6地址转换技术,为多个IPv6孤岛之间的安全访问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该文提出的SSLVPN系统相当于IPv4网络和IPv6网络之间的边界路由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实时信息分发以及传输的要求,以IPv6作为消息底层主要通信平台,构建了IPv6组播环境中的实时信息分发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信源接入、分发控制以及信息分发三个部分.通过累计确认以及扩展确认相结合的方式,给出了分发客户端和分发服务器端的信息处理流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可靠数据组播传输的分发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性能分析,通过一个应用实例实现了可靠的、高效的、可扩展的实时信息分发服务.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MANET中基于AODV路由协议的自动配置和Intemet接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E-AODV系统;通过扩展AODV协议,E-AODV系统可以实现路由、IPv4/IPv6地址自动配置、域名系统和服务发现,并为MANET提供接入Intemet的能力;在移动自组织IPv6网络试验床上对E-AODV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原有IPv6网络部署改造方法对于灰洞攻击检测能力较差,导致IPv6网络攻击预警能力较差的问题,设计一种抗灰洞攻击的IPv6网络部署改造方法。采用层次化的设计理念,将网络构架从逻辑角度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以及广域网与服务器的接入部分,以网络构架为基础,优化网络中使用的服务器群以及网络间接方式。设定网络检测匹配规则,将接入方式作为网络中路由器的间接方法,针对多模式网络攻击,应用多模式检测方法实现IPv6网络攻击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灰洞攻击预警能力较强,操作系统的兼容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顾军  张瑾  夏士雄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22):5411-5413,5416
互联网正朝着IPv6的方向发展,P2P应用将是推动IPv6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但P2P业务在推动Internet宽带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资源过度占用而引起的网络拥塞问题和安全隐患.介绍了对等网络的基本概念,讨论了IPv6对P2P的支持功能,总结了应用于IPv6环境的P2P流量识别策略,设计了支持P2P流量识别的IPv6流标签和跳到跳选项,提出了面向IPv6的P2P流量管理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功能组成及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许多网络测量系统具有安装困难、测量效率不高或不支持 IPv6测量等不足 ,提出了一种身份授权机制模型 CAM和基于 IPv6的测量方法 .实现了网络测量系统节点的安全自动化安装以及测量系统对 IPv6的支持 .本文还详细阐述了该测量系统的体系结构 .实验证明 ,整个测量系统运行健壮、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在校园网用户基本实现IPv6接入和主要应用系统完成IPv6升级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基于IPv6和J2EE技术框架的校园网用户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对与IPv6相关的开发技术如地址识别、地址访问控制和Socket编程等进行了重点研究,实现了校园网用户和业务的有效管理,并通过基于IPv6协议的Socket、HTTP和Telnet方式与其他应用系统进行对接.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升校园网数据传输效率,保障网络服务质量,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研究了基于IPv6协议的双栈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校园网的升级改造中.采用同时支持IPv4和IPv6的双协议栈技术,完成新建校园网和老校园升级的部署和改造,使校园网同时支持两种业务流的承载和互通;基于IEEE802.16,采用本地拥塞检测和拥塞处理方法控制校...  相似文献   

19.
一种具有AAA功能的移动IPv6快速切换方案的研究和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目前WCDMA/GPRS、WLAN网络中的移动性相比,移动IPv6是一种网络层移动性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垂直切换.但是移动IPv6的切换性能和安全性影响了其商业部署,提出了一种将快速切换和AAA结合起来的机制.并在基于网络处理器的接入路由器和Linux主机上实现了该方案.实验表明,该方案具有较小的切换时延.  相似文献   

20.
顾军  张瑾  夏士雄 《计算机工程》2007,33(23):135-13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边缘宽带接入设备已成为制约网络应用的瓶颈之一。如何加快边缘网络的报文转发处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QoS),是当前端到端QoS研究的重要问题。该文介绍了流交换技术,描述了IPv6报文流的处理过程,分析了IPv6的QoS功能,给出了基于IPv6 Flow-Aware的边缘宽带接入路由器的框架结构,定义了相关组件的功能,探讨了面向流的智能报文丢弃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