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专业大类分流工作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专业大类分流工作才刚刚起步,分流过程大多采用人工分流的方式完成,任务繁重、花费时间、还容易出错,工作效率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设计和开发高校专业大类分流信息系统,通过设计填报志愿模块、大类分流模块和专业分班模块,探讨大类分流录取算法和专业分班录取算法,并将信息系统应用于高校实际需求.应用效果表明,高校专业大类分流信息系统解决了高校分流工作的实际问题,减少了失误、节省了人力、节约了时间.  相似文献   

2.
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的教务管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给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对基于学分制的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改进。重点描述了基于大类招生的专业信息、学籍信息、课程信息等方面的数据库设计,并介绍了基于上述设计的学籍信息管理、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成绩分类认定等业务功能的实现方法。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设计很好地满足了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和普通专业培养模式相混合的教务管理需求,所设计的系统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阐述加强专业引导,构建合理的专业分流体系,指出计算机专业发展概论课程对于专业分流的重要作用,给出一种旨在发现学生专业契合度的成绩评价方法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4.
大类招生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高校趋向大类招生,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改革成为热点问题,在分析大类招生的特点、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例,提出对本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软件工程师》2018,(1):48-50
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工程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中的战略地位显得更为重要,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多的网络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而大类招生和教改对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以西安财经学院为例,对在大类教改下当前网络工程的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大类教改的本质、特色专业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定位、发展和大类培养的方案给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为解决传统高校大类分流、专业分班系统中存在的结果不准、效率不高、操作不便等问题,融合手机端、PC端和服务器端,设计并开发了B/S架构下前后端分离的高校大类分流系统。系统采用Vue框架作为前端技术,SpringBoot和MyBatisPlus框架作为后端技术,同时采用MySQL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系统的实现应用了登录验证、前后端分离、信息加密与数据校验等关键技术,以确保安全性和稳定性。分流过程设计了绩点优先和志愿优先两种核心算法,并提供随机分班、“Z字型”折线分班等多种分班算法选择。系统测试以陕西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2021级本科生大类分流、专业分班的数据为案例,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人机交互方便实用,能快速获得准确结果,分流分班效率显著提高,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高校大类分流、专业分班系统存在的问题,为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大类招生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新趋势。以厦门大学为例,介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在大类招生模式下的修订方案,探讨大类招生模式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使学生—专业—教师之间进行了一次有效的“互动”,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化、人性化调整,使“社会需求—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趋于动态平衡。在新文科语境中,理性地审视培养体系暴露出的问题,增强时代适应性和发展动力就成为重中之重。通过聚焦南京工程学院2021级设计学类本科生专业分流这一案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进一步反思如何在解决“冷热不均”等突出现象中建立富有韧性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其对建设由“通”到“专”的复合型人才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实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一种发展趋势,能够有效规避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盲目性,充分利用高 等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整合并优化教学资源,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机制,有利于创 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智力资源,有效拓展大学生个性成长空间;在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整合教育资源方面发 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专业分流导致专业冷热分化加剧,对冷门专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冲击;一些课程安排 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大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弱势冷门专业出现不良的学风问题,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增加;新建的班级凝聚力不 足,大学生的班级团体归属感缺失。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优势作用,建立更加完善的大类专业培养 方案与课程体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入学选择专业的随意性,提出了专业分流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对专业大类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较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高校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目前采用的是基于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的教学模式,缺乏直接和专业技术相关的实践环节。针对该问题,文章基于Android平台,给出了实现TD-LTE物理层同步、随机接入和功率控制过程的实训系统设计方法,该方法将TD-LTE系统原理学习、协议解析进行了简单化、形象化、精巧化、兴趣化,从而减少了高校学生及通信从业人员学习TD-LTE专业知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服装表演专业是艺术类高校的特色专业,其单招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艰巨复杂,目前的信息化管理层次较低,面临数据安全性和考试公平性的双重考验.针对艺术类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单招考试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求,提出一种轻量级的单招考试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结合系统在功能上拟解决的问题,给出了系统设计的核心思路与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切实可行,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IT行业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成为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通过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使IT职业认证与专业课程相适应,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地方性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思路和原则;以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以及与软件企业合作办学,从而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调作用,阐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方法。最后提出了教学方案总体设计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同时给出了该方案的特色及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专业培训与专业教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与专业培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从多角度阐述两者的异同,并提出高校专业教育与培训企业的培训相结合的新思路来弥补计算机专业教育缺陷,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截止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接近1300所,其中设置计算机网络专业高职院校也有几百所。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正在经历从“热”到“冷”的降温过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招生情况不太乐观,招生规模不断下降。这是否意味着网络技术人才已经出现过度饱和,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技术人才,如何改革才能给专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值得所有高职院校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本校特点,谈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供兄弟院校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教育管理部门对实践育人日益重视,各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也不断得到推进。探讨了从顶层设计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其框架设计以"课程实训"、"专业工作室"和"社会服务"三大平台为支撑,以"技能先导"和"实践贯穿"为核心内容开展"知识、技能、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创新。该模式已应用于实践,实现了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对当前各个领域采用的不同网络考试系统的特点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和研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高校的通用考试平台的设计模式,研究分析其关键技术,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案,完善了系统。  相似文献   

19.
“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流建设专业“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服务于该专业的核心职业岗位。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单元,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担。构建该课程的创新创业体系、培养高素质产品检测人才、培养具有国际交流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以“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教学活动为载体,提出了“课程架构项目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应用化、教学手段信息化、课程教学双语化”的“五化”模式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实践。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高职院校国际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