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扬州段大运河是扬州文化遗产的载体,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主要包括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分为运河水工遗存、附属遗存与相关遗产三大类,共同构成了活态的、流动的扬州段大运河文化遗产。选取三湾湿地公园构想并建立以保护与传承扬州段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体验馆,分析其景观、建筑、室内空间与装饰的关系,使体验馆建筑所营造的文化场域的特性得到充分发挥,更好的形成整体的场域气氛,可辅助体验馆传播文化功能,从而达到增加观者体验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大运河文化是在运河中诞生和传播的物质和精神财产的全部,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以大运河沿线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为主要内容,以大运河相关的文化产业为主要媒介,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众多的文化遗产为主要的关注点。妈祖文化作为运河文化带上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是运河文化带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对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妈祖文化资源与文创产业相结合的策略,对妈祖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妈祖文化的传承并可带动妈祖文创产业的成长。通过文创产业助推妈祖文化的传播,借助运河文化带拉动妈祖文化资源升级,发展妈祖文化创意产业,很好地保护、开发并挖掘了妈祖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考古绘图是文化遗产的重要存档资料,传统方法由人工绘制得到,效率低、精度差。文中依据考古绘图的独特需求,针对陶土类文化遗存数字化三维模型,提出一种自动化生成考古线图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扫描得到的兵马俑碎片三维模型,预处理后提取三维模型的轮廓线和脊线特征,并据此生成其考古线图。该方法从数学和算法角度上可为自动生成矢量线图的具体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视角可变、可用性强的特点,显著提高了考古绘图效率。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天津南运河沿线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规划为例,在对其环境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的规划原则、功能分区、交通组织与节点景观设计方案。运河乡村文化公园的建立,为沿线村民与游客提供了线性游憩场所,在带动运河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的同时,亦可改善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污染、文化活力缺失等问题。本次规划运用遗产廊道理念,将大运河沿线乡村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与经济资源等要素统筹考虑,以期重建运河沿线乡村人、地、河关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工程,从古至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和科技的发展,大运河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振兴大运河文化是新时代的历史任务,特别是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找到大运河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尤为关键。文章从现实背景入手,分析了大运河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中所具备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借助品牌效应、旅游、多媒体平台等方式振兴运河文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决策树的面向对象变化信息自动提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中自动提取变化信息且保证其效率,本文结合面向对象分析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变化信息自动提取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影像的特征指数及形状特征、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等作为特征集,将其作为知识库应用到决策树控制模型中,进而利用该模型实现自动分类。对所得到的分类后影像对象,组织分析其综合属性并作为决策规则再次分类,通过"双重分类"的方式实现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变化信息自动提取。该方法为遥感影像变化信息自动提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遥感图像道路信息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卫星遥感和信息提取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的自动更新成为可能。道路是重要的人工地物,是地理信息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遥感图像上提取道路信息以更新地理信息数据库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总结遥感图像道路信息自动提取的发展历程,归纳了常用的道路信息提取方法,并对各个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遥感图像道路信息提取中的不足,最后对以后道路信息提取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随着卫星遥感和信息提取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的自动更新成为可能。道路是重要的人工地物,是地理信息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遥感图像上提取道路信息以更新地理信息数据库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总结遥感图像道路信息自动提取的发展历程,归纳了常用的道路信息提取方法,并对各个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遥感图像道路信息提取中的不足,最后对以后道路信息提取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运河遗产分布的重心区是广大的乡村地区,其研究与实践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予以深度关注。文章选取北运河王家摆村滨水景观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进行横向分析,得到影响差异的关键因素是文化表达。从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视角对乡村地区运河滨水景观设计策略进行探讨,构建能够表达运河文化的滨水景观,为未来运河沿岸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长城已被列为濒危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由于长城分布的干线很长,调查困难,致使长城家底不清,保护管理工作很难进行。本文提出一种从遥感影像上快速提取长城的方法。本文选取了典型砖石结构的八达岭段长城,利用SPOT5遥感数据,对其进行NDVI处理,初步提取"类长城地物";再利用1∶10000DEM数据提取山脊线建立缓冲区,将两者进行叠合提取长城,再通过形状指数法去除多余图斑,得到最终结果。应用上述技术路线提取出的八达岭长城与已有资料进行比对提取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运用本体技术可以实现非遗资源数字化管理,有利于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共享。项目首次将文物保护领域的本体框架CIDOC CRM用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一非遗领域,并结合建筑领域的特性对CIDOC CRM模型结构进行选择和扩充,定义建筑领域非遗知识本体的概念类及其属性,并在实例化过程中运用TextRank算法处理文本语料,实现本体实例的扩充,将本体模型进行数据映射,存入Neo4j图数据库中,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实现可视化展示。实验表明:运用上述方法构建传统建筑非遗知识本体模型是可行的;创建的本体能将各种碎片化知识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该方法可用于对领域知识进行管理,将在建筑领域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accumul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the rare and irreplaceable treasures bestowed by history. However, cultural heritage is increasingly exposed to various risks caused by natural and man-made factors. Flood risk is the most common and the most devastating risk for cultural heritage. This study proposes a visual analytics method that supports the visual analysis of flood risk from multiple aspects, including predicted flood peak flow, flood propagation, flood impact, and vulnerability.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also provide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 from multiple scales, including the basin-, site-, multi-cave-, and single-cave-scale level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of flood risk analysis will enable the proposed method to support users to make decisions with respect to mitigation measures. Lastly, the proposed method is evaluated by water experts an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managers.  相似文献   

13.
将文化与生物学领域的基因概念相结合,提出了基于眼动分析的文化设计基因的提取方法。以彬县大佛寺石窟为案例,运用眼动分析方法将人对文化特征的感性认识量化分析,确定出提取文化设计基因的重点,从图案、形态、色彩、材质四方面分别提取文化设计基因,通过演绎、重组改善设计基因的表达,并应用于产品文化创意设计,为文化遗产的特征提取和创新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2003年世界教科文组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明确定义之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也被纳入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上海这座大都市来探究,其城市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下历史文化的流失也比较严重,而对于既存的一些以其独特形式的文化遗产也勾起人们的回忆,本文主要以上海为城市背景,探讨城市声音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蕾  胡慧  周军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1,38(7):2231-2234,2240
目前,在刺绣工艺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中,成品绣品图样的保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刺绣文化的精髓不仅是在图案上,将针法与图样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将绣品针法纹样特征进行提取和匹配的方法是刺绣数字化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目前常用刺绣针法和特征提取算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以导向滤波作为尺度变换函数的特征提取模型.此方法以传统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作为基础模型,将其中的高斯尺度变换函数以导向滤波尺度变换函数代替,加强边缘像素之间的算法响应程度,从而精确提取出针法纹样的关键特征点.实验表明,算法得到的图案关键特征点能够在图样的边缘部分得到很好的提取效果,同时匹配准确率平均能够达到88%以上,与SIFT算法相比提高了7%~25%.  相似文献   

16.
刺绣是欣赏和实用并举的民族传统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的文化差异也逐步缩小,地域界限也在淡化,保护民族民间工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主题,如何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发展民族产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且艺术形式多样,源于民族,植根民间,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遗产分布广、流传年代长,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是研究古代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资料。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冲击,其传承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际传承方式,因此亟待在资源与媒介、内容与技术之间搭建技术的桥梁,支撑中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本文基于先进的智能计算、数字媒体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结合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和艺术特点,对文化遗产收集理解、虚实结合智能展示交互和智慧化平台建设等活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前沿动态、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综述。在文化遗产收集理解方面,针对复杂文物数字化所存在的瓶颈问题,介绍数字化采集与重建关键技术;介绍文化遗产元素、主题和风格等特征提取算法,分析文化遗产的构图特征、分布特征、色彩特征和造型特征等数字化模拟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介绍基于语义特征分析、理解和识别的文化遗产理解及建设关键技术。对比和分析传统图形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方法在民族文化数字化仿真过程的优缺点,比较算法特点和算法效率,阐述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对民族文化数字化仿真进行展望。在虚实结合智能展示交互方面,针对文化遗产的实体化展示和虚拟化展示特点,结合前沿信息技术,以多模态图像处理、小样本学习以及风格化图像生成方法为技术手段,基于多源异构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及深度学习等研究,综述文化遗产数字化修复的关键技术。面向文化遗产3D交互展示的需求,结合文本、音频、视频、语义和故事检索,介绍基于内容的自然人机交互技术;通过实时逼真、虚实融合渲染以及基于增强现实技术介绍相应的数字展品虚拟交互展示新技术。在智慧化平台建设方面,针对目前文化遗产智慧化平台系统管理分散导致业务协同不畅、数据缺乏统一规范导致数据难以共享,系统维护难度大、管理成本高以及用户使用不便等诸多问题,介绍文化遗产大数据模型与私有云架构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相关的智慧平台建设项目。通过以上文化遗产活化的关键技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有利于挖掘和提升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技术,促进文化遗产活化技术的合理利用,扩大传播影响,对弘扬中华文明、促进文化繁荣、建设少数民族示范区以及构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化景观与工业遗产区改造的关系出发,认识到文化景观重建在复兴工业遗产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归纳出文化景观在工业遗产区整合的四种策略,通过相关理论对成功的改造案例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9.
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一直为江淮分水岭所隔开,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存在着沟通江淮的一条运河,但具体位置不是十分确定。综合历史资料、遥感图像处理解译和野外考察等基础上判断,安徽肥西县将军岭附近的一段河道遗迹(曹操河)即为古江淮运河一部分,其变迁研究对于该区域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相互关系提供很好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Since the advent of the World Wide Web, online media archives have changed their audience from a restricted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and amateurs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is shift is not without consequences: if, on the one side, it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archives to engage in a dialogue with a larger audience, on the other side, it advocates novel forms of access that go beyond the highly specialized models underlying traditional access tool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o use 3-D graphics for designing novel tools of exploratory search in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Our approach has been deployed as an online virtu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user can navigate the meaning relations over the items in the archive. Targeted at cultural heritage, the application, called Labyrinth 3D, relies on the use of cultural archetypes to inform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archiv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with the goal of engaging the user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rchive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personal pat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