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运河文化是在运河中诞生和传播的物质和精神财产的全部,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以大运河沿线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为主要内容,以大运河相关的文化产业为主要媒介,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众多的文化遗产为主要的关注点。妈祖文化作为运河文化带上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是运河文化带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对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妈祖文化资源与文创产业相结合的策略,对妈祖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妈祖文化的传承并可带动妈祖文创产业的成长。通过文创产业助推妈祖文化的传播,借助运河文化带拉动妈祖文化资源升级,发展妈祖文化创意产业,很好地保护、开发并挖掘了妈祖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大运河非遗作为沿线居民在受运河塑造的社会文化体系中所孕育的璀璨明珠,在当代的生活中出现了意义脱节、生命失活的重要困境。当前面临着新一波的全球化进程,以中国视野为切口的转文化视角提供了一种区别于单一文化观的文化传播新模式,即在平等的互动互鉴中互相重塑及流变。文章以符号学在设计学科中演化的研究范式为路径,以电气化的家具产品为实践案例,尝试了转文化视角下大运河非遗转向当代生活场景的文创产品设计流变。  相似文献   

3.
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工程,从古至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和科技的发展,大运河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振兴大运河文化是新时代的历史任务,特别是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找到大运河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尤为关键。文章从现实背景入手,分析了大运河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中所具备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借助品牌效应、旅游、多媒体平台等方式振兴运河文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SPOT5影像的京杭大运河自动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的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运河,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是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结合体,只有切实保护好运河,才能实现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宏伟目标。京杭大运河时空跨度大,采用传统的方法很难对其进行普查;遥感凭借其先进、便捷、经济的特点在现代考古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逐渐成为考古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记录了不同历史进程中运河的分布和周边现状。分析了运河在SPOT5影像上的光谱及空间特征,将遥感和GIS方法相结合,采用决策树方法实现了自动提取,并对结果精度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估。京杭大运河自动提取可以为大运河申遗提供信息资料,为大运河保护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扬州段大运河是扬州文化遗产的载体,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主要包括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分为运河水工遗存、附属遗存与相关遗产三大类,共同构成了活态的、流动的扬州段大运河文化遗产。选取三湾湿地公园构想并建立以保护与传承扬州段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体验馆,分析其景观、建筑、室内空间与装饰的关系,使体验馆建筑所营造的文化场域的特性得到充分发挥,更好的形成整体的场域气氛,可辅助体验馆传播文化功能,从而达到增加观者体验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由江苏省环保局主持、省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大运河遥感调查研究已于1989年11月中下旬完成1:2000大比例尺彩红外航空摄影。大运河水质污染是江苏省苏南地区环境污染矛盾的主要焦点。开展此项研究对苏南运河调查、规划整治和环境保护遥感监测研究有很大意义,尤其是用这样大的比例尺对200多公里长的河流,开展以水质研究为主题的遥感试验在国内尚属首次,是一项规模较大的遥感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7.
运河遗产分布的重心区是广大的乡村地区,其研究与实践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予以深度关注。文章选取北运河王家摆村滨水景观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进行横向分析,得到影响差异的关键因素是文化表达。从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视角对乡村地区运河滨水景观设计策略进行探讨,构建能够表达运河文化的滨水景观,为未来运河沿岸乡村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两会上就大运河文化带做出"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重要批示以来,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话题在政界、学界和民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这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拉开了序幕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文章在此背景下,以大运河文化带城市之一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为研究对象,旨在探寻一条可以将设计力量与文化资源相融合的路径,探讨如何创作一系列兼具文化、创意、实用价值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并以此为载体宣传大运河文化遗产,在提升民众旅游体验、加强游客关注度、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的同时,吸引全民关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将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文化遗产、地域文化、民族精神价值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9.
运河遗痕     
秦斌 《数码摄影》2014,(7):88-93
在两年的时间内,有幸不间断地围绕运河沿岸追寻着昔日古运河的痕迹。苏州古城、宿迁、淮安、泗阳、窑湾、泊头、临清、梁山、吴桥、徐州等运河沿线的大小城市,留下了些许寻河的踪迹。昔日的运河,在铁路、飞机的高速时代,显得古朴而又宁静。依然在运河上从事河运生计的船民,在运河岸边的滩涂上种地的农民,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自然系统和物质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伴随着知识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开始重新组合,进而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引发新的生态危机。当下我国乡村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土地和政策以及乡村生态环境的滞后,导致农村土地利用和综合生态人居环境呈现不协调的现象,文章以研究迁西潘大水库环湖片区乡村协同发展低碳生态规划为例,着重针对生态环境污染、乡土景观风貌控制、农业基础建设、地域性低碳技术、乡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以及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施行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案,在构建乡村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的生态策略中找到新的符合该地域特殊属性的动力点,为弘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国家战略而不断发挥地域能动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乡村艺术设计化可扭转价值导向,杜绝农村自然资源开发性破坏,避免乡村建设过程中低俗文化创意产品泛滥、形式浮夸、不实用、过分注重寓意等问题;防止传统手工艺术行业的没落与消亡;解决农村文化资源闲置与浪费。文章以为农村艺术设计化,可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改造,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也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推"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在全国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唯一性,人们择水而居的天性带动了沿岸原生村落文化景观的生成与变迁。文章从文化线路理念入手,选取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原生村落李嘴村为例,从场地优化评估、研究思路、场地目标优化分解和场地总体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村落景观更新设计,旨在将其更新成一个城市与乡村共享、文化与生态共存、传统及现代共融、多维度交流共生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天津市蓟州区小王各庄村的实地调查走访,提出文化资本介入下的乡村振兴设计实践,实现小王各庄村的人居环境改善及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引入“文化资本”理论,依据文化资本属性,实现文化资本的转化与实现,并结合实地调研、ArcGIS 10.7(地理信息系统),从完善空间格局、修复自然生态、延续历史文脉等方面实现乡村文化资本空间策略。以文化资本理论介入乡村振兴的设计实践为研究导向,提出具有地域性特点的乡村整体规划设计方案与监测反馈机制。文化资本介入下的小王各庄村乡村振兴,完善乡村人居环境、延续传统文化、提升经济效益,满足村民需求,为同类型经济薄弱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行"概念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为研究背景,结合贵州省黔东南乡村旅游的交通规划现状,从当地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交通系统建设等角度详细探讨基于"行"概念的乡村旅游具体项目开发视觉设计发展的前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着重探索满族民居作为满族文化的符号,在塑造地域特征、文化内涵、空间构成等方面的优秀思想,挖掘其蕴含的乡村景观价值,从本质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满族民居文化的艺术精神;对传统满族民居文化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在和未来,为规划、设计具有满族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乡村景观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结合"绿道"的概念定义、环境功能等要素制定天津南运河杨柳青段生态保护型规划设计策略,实勘杨柳青古镇周边的绿地和建设现状,提出绿道规划和运河文化相串联的生态共建策略。通过理念引导重焕"绿道"的环境生命力,营造场域精神、延续场地历史文脉,加快城市发展和经济进步的步伐。对比不同地域条件下,"绿道"的规划设计形式,为南运河杨柳青段绿道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标准,并以生态优先原则推动城乡城镇建设,实现杨柳青古镇历史文化和城市景观生态之间的双向活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福建卓洋乡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探讨城镇化及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闽东乡村空间文化的传承和再生策略;提出在规划设计中兼顾地域居住文化传统,展现乡村的自然之美、原生之美和特色之美,才能营造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乡村家园。该研究对于保护闽东传统居住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设计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社会各界都将眼光投向了乡村,村落空间的重新组合和规划指引就需要有更加明确的方法和规划。文章在体验的视角下重新组织场地的空间序列,挖掘当地的文化以及传统的民俗、产业,形成符合村落自身建设的主题,围绕主题设计不同种类的体验空间,遵循乡村性、主题性、文化性、参与性等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的乡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在新时代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完善对乡村人文环境及社会文化建设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们正在向前看,并提出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基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弹性边界探讨社区文化的复兴与人们的幸福感和社会的关系,关于乡村如何改变自身,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文化支持,提出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为繁荣和有凝聚力的社区环境而努力。国内大部分学者在空间的物理性方向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探讨了人们与乡村世俗公共空间环境的日常关系,空间范围不局限物理空间的设定而更多从乡村社会空间和乡村文化空间的多维关系角度出发,基于一些案例研究和实证的定量和定性及跨学科的分析得出问题探究的本源。即"社会和物质环境并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任何环境都是持续互动的结果。这表明当前的物理环境,活动和邻里关系如何与社会福祉交织在一起,并在维系乡村社会文化与多维空间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落实,为我国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助于乡村发展水平的提高。乡村景观作为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行乡村景观设计的完善,不仅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还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乡村地区的经济收入。文章主要从地域文化特色的视角,分析乡村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表达,希望为乡村景观设计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