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能谈谈这些年来,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吗? 彭文柱:多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和电教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信息化工作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的作用,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们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强化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研究.学校加大投入,加快建设,重硬件更重软件,抓管理更抓应用,做到"硬、软件"两手抓,"配、管、用"一体化,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充分挖掘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巨大潜能,着力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由此亦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软件》2019,(6):219-222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我国各级学校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的现实要求,要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本次研究工作中,从微课入手,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探究,积极分析了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合理化应用,力求能循序渐进改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全面提高教学组织成效。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装备也得到了更新和完善,而电教设备也已成为了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目前,我国各级教育体系中基本上都已经配备了电子教学设备,从幼儿园教学到高等教育等离不开电教设备,尤其是高校教育已普遍实现电教化,师生对电教设备依赖程度也逐渐升高.因此,电子教学设备工作的效率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不过,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电教设备经常出现问题,轻则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重则致使学校损失大量资金.为提高电教设备的工作效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我们必须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执行使用规范,以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愈加深入,在教育领域内,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具体来讲,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多媒体、PPT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新型的计算机教育模式所取代.本文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规划.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领导力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道德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等相互融合并相互支撑。信息化领导力要求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的新背景下,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合理评价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应用绩效,引领和示范如何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合理决策、如何公平地分配与学校信息化相关的人、财、物等资源。淄博市教育局在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倡导信息化领导力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教育信息化之路。为此,《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报道组一行四人来到淄博,深入学校,被其农村信息化发展状况所震撼。我们发现淄博农村学校信息化超常发展源于"产、学、研"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全球教育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教育的深刻变革。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正在进入以信息技术全面支持教与学全过程、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新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应用需求不断提升、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持续高涨的良好局面已经基本形成。电教系统作为从事教育信息化的专业队伍,面临着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要充分认清形势与责任,主动转变观念,增强进取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和协作意识,并体现到各个环节里,落实到每项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坐落于深圳市东湖之畔的布心小学创建于1988年3月,是广东省一级学校.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以长远的教育战略眼光,确立了"享受教育,夯实健康人生基础"的办学理念和"建数字化校园、创信息化学习型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并且突出信息技术应用特色,让信息技术深入课堂、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活动,具有信息化特色的教育开展得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教育》2007,(7):30-32
坐落于深圳市东湖之畔的布心小学创建于1988年3月,是广东省一级学校。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以长远的教育战略眼光,确立了“享受教育,夯实健康人生基础”的办学理念和“建数字化校园、创信息化学习型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并且突出信息技术应用特色,让信息技术深入课堂、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活动,具有信息化特色的教育开展得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0.
微课作为教育领域中典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其运用范围逐步开拓,中职学校应用微课进行信息化教学成为重要选择。本文从教材、教学目标、课堂内容这三个教学内容探讨了微课在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中的地位,同时根据中职学校教育特点阐述了微课对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在哈尔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上,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哈尔滨市教育局和教育研究院敏锐地把握教育新形势,给教育信息化以高度关注,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持续推进"校校通"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在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行业规划改造方面关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把学校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对教育评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改变了广大师生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从1993年第一台计算机进入我校校园.2003年基础建设的基本成型,2005年学校被评为首届"镇江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2007年"镇江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质课评比"在我校举行,我们已走过16年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突出以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以网络资源合理应用为目标的教育信息化之路使我们这座百年老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系统中的不断应用,如何使现代网络技术深入教学和课堂,从而“深入”到教育中,是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思考并积极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阐述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系统中的重要意义和建设原则,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非信息化的学校教育,学生也不一定要在校内学习和管理,而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信号,实现远程网络化学习,即使在家里,也能进行学习和交流。本文旨在研究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联网技术和应用,分析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物联网构建,深入研究了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环境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云"是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迁移,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教育云通过以虚拟云端管理系统为核心,整合了传统的数字化校园资源,从而为教育机构、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云服务平台。该文结合教育云的特点,简单阐述了它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中的一些优点。  相似文献   

16.
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最重要、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经济、社会、科技、教育链环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必须顺应信息化潮流。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学科为研究对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践研究,试图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Webquest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着八大障碍,制约着信息化应用广泛深入的开展: 其一,教师忙于日常教学工作,虽然对信息技术应用比较有兴趣,但苦于技术不熟,没下决心把信息技术引入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是应用中的师资障碍. 其二,学校计算机管理人员(如"网管")水平不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时往往"卡壳",用还不如不用,省事省心,这是应用中的技术障碍.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中,如何使普教系统的广大中小学能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尽快普及计算机教学.深圳市中联维欣计算机有限公司向电教工作者和校长提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该公司根据我国现阶段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实际需求,遵循“胖服务、瘦终端”的整体开发原则,采用先进和稳定的技术整合方案,在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电教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所的指导下,成功推出了集硬件、软件和通讯网络技术为一体的普及型多媒体无盘网络教学系统和校园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分析了新的历史时期电教工作者应以新教学媒体的应用研究、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为工作重心,要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设备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秘书长储昌楼 江苏省姜堰市里华中心小学是一所地处偏僻、经济欠发达的里下河地区的普通农村中心小学.2003年秋,学校决定在一年级开办"人手一机"的信息化实验班,那时正是姜堰市规范教育收费之际,微机上机费、电教教材费被取消,学校无法出资为实验班配备微机,但他们说服了82名学生家长将自家微机搬进学校,两个信息班的基本"硬件"就此有了着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