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采用统计方法来识别中文姓名。该方法将中文姓名的识别过程分为姓名候选和姓名确认两个阶段。采用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分类器从未经切分的汉字串中候选姓名。利用人名与上下文词汇的互信息对候选人名进行最后的确认。该方法是完全数据驱动的,不需要姓名识别模板和规则。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召回率为82.7%,准确率为89.6%。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基于类向量模型的中文姓名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类向量的生成来模拟人工识别姓名的过程,采用Viterbi算法对未经切分的汉字串进行类向量标注得到类向量序列,通过检查相邻类向量中类别和向量分量的变化来最终识别出人名.该方法是完全数据驱动的,不需要姓名识别的模式和规则.通过对互联网上随机抽取的1 000篇文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中文姓名识别召回率为82.2%,准确率为70.3%.  相似文献   

3.
针对汉语人名识别的难点,基于最大熵算法提出了结合多知识、多模型的识别方法,充分考虑了人名的内部特征(小颗粒特征)和人名的语境信息。论文的主要贡献是:将概率信息赋予最大熵模型,极大提高人名的准确率和召回率;细化了分类模型,将人名识别分成中国人名识别、外国译名识别和单字人名识别;提出动态优先级方法来防止一个外国译名被部分识别为一个或几个中国人名。实验测试数据为1998年1月的人民日报和Sighan(2006)命名实体测试语料。测试结果表明,人民日报(1998-01)的召回率为90.06%,准确率为89.27%;Sighan(MSRA)语料的召回率为95.39%,准确率为96.71%;Sighan(LDC)语料的召回率为87.56%,准确率为91.04%。实验结果证明,提出的人名识别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统计方法的中文姓名识别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专有名词的识别对自动分词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如何识别中文姓名做了有益的尝试,主要采用基于统计方法,进行中文姓名识别。本文建立了有监督学习机制,提出了句子切分结果可信度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较好的统计模型,系统闭式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95.97%和95.52% ,开式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92.37%和88.62%。  相似文献   

5.
受限于标注语料的领域和规模以及类别不均衡,中文人名识别性能偏低。相比人名识别训练语料,人名词典获取较为容易,利用词典提升人名识别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提取人名词典特征,融入到双向长短期记忆(Bi-LSTM)网络模型中,在损失函数中提高人名标签权重,设计加权条件随机场(WCRF)。从人名词典中获取姓和名相关的特征信息,Bi-LSTM网络捕获句子中上下文信息,WCRF提高人名识别的召回率。在《人民日报》语料和工程法律领域语料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 在领域测试语料上,与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方法相比,人名识别的F1值提高18.34%,与传统Bi-LSTM-CRF模型相比,召回率提高15.53%,F1提高8.83%。WCRF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类别不均衡的序列标注或分类问题中。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文人名识别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国人名,而对日本人名及音译人名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识别效果也亟待提高。提出利用CRRM方法进行中、日及音译人名同步识别。该方法基于CRF(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并结合了上下文规则及人名可信度模型。此外,利用局部统计算法对边界识别错误的人名进行修正,并利用扩散操作召回未被识别的人名。实验结果表明,中、日、音译人名识别的F值均高于90%,提出的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7.
边界模板和局部统计相结合的中国人名识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篇章信息的中国人名识别算法。我们从标注语料中提取人名左右边界词语及人名用字频度作为系统知识源。识别过程是:首先利用带有频度的边界模板识别出可能的人名,并把识别结果扩散到整篇文章以召回数据稀疏导致的遗漏人名。然后应用上下文局部统计量及几条启发式规则对识别结果进行边界校正。该算法具有线性时间复杂度,大规模开放测试(针对1354篇新闻报道约304万字,含人名3.7万个)的正确率为94.52%,召回率为98.97%,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摘要:该研究以蒙古文人名识别为目的,实现了基于条件随机场模型的人名自动识别。首先从蒙古语黏着性特点分析入手,研究了蒙古语语料库中人名的存在形式以及各类人名的特点,针对蒙古语语料库中人名的特点,在词汇特征、词性特征和指示词特征等基本特征基础上引入了汉语姓氏特征、人名词典特征、兼类人名特征以及双词根特征。以内蒙古大学开发的100万词规模的标注语料库为训练数据,该模型的人名识别性能达到了94.56%的准确率,90.60%的召回率和92.54%的F值。该方法比起以往的基于的规则的系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概率模型的中文人名识别算法.系统的知识源来自于两个方面:人名列表以及标注语料库中提取的人名的左右边界词语.识别过程是:首先根据位置概率模型识别出篇章中可能的人名,然后扩散到整个篇章来召回遗漏人名,最后附加几条启发式规则来对结果进行修正.对40篇新闻语料共计120KB进行开放测试,准确率达80.5%,召回率为76.1%.  相似文献   

10.
该文研究了一种维吾尔语中汉族人名的识别和翻译方法。该方法在词典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模型实现维语中的汉族人名的识别和翻译。针对维语人名的构词和拼写特点,增加了名词词缀识别预处理模块,补充了维语字母到汉语拼音的映射规则,有效提高了人名识别的正确率及召回率。在1 000句含有汉族人名的维语语料上进行测试,汉族人名识别的正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75.2%和91.5%。  相似文献   

11.
结合决策树方法的中文姓名识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文姓名识别是自然语言处理中专名识别的一个重要的子问题,本文将中文姓名的识别过程细分为三个步骤:抽取阶段、分类阶段和消歧阶段。利用中文姓和名的用字概率信息,在文本中抽取潜在的中文姓名,以及其相关的上下文词法、语法和语义特征,并将潜在姓名是否是真实姓名的判别看作是两分类问题,并利用决策树算法来实现初步判别,最后消除初步判别结果中的歧义现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召回率和准确率都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最大熵的汉语人名地名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了一个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汉语人名地名自动识别混合模型.该模型分为训练和识别两个模块.先从训练语料中抽取特征,利用最大熵方法对特征进行训练.然后使用经过训练的特征,并结合动态词表和少量规则,对测试文本中的汉语人名地名进行识别.达到了比较满意的识别效果.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Personal name disambigu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social network extraction, evalu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ontologies, information retrieval, cross‐document coreference resolution and 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 We propose an unsupervised method to automatically annotate people with ambiguous names on the Web using automatically extracted keywords. Given an ambiguous personal name, first, we download text snippets for the given name from a Web search engine. We then represent each instance of the ambiguous name by a term‐entity model (TEM), a model that we propose to represent the Web appearance of an individual. A TEM of a person captures named entities and attribute values that are useful to disambiguate that person from his or her namesakes (i.e., different people who share the same name). We then use group average agglomerative clustering to identify the instances of an ambiguous name that belong to the same person. Ideally, each cluster must represent a different namesake. However, in practice it is not possible to know the number of namesakes for a given ambiguous personal name in advance. To circumvent this problem, we propose a novel normalized cuts‐based cluster stopping criterion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t people on the Web for a given ambiguous name. Finally, we annotate each person with an ambiguous name using keywords selected from the clusters. We evaluate the proposed method on a data set of over 2500 documents covering 200 different people for 20 ambiguous name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outperforms numerous baselines and previously proposed name disambiguation methods. Moreover, the extracted keywords reduce ambiguity of a name in an information retrieval task, which underscores the useful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real‐world scenarios.  相似文献   

14.
为克服传统的先分词再识别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场景信息融合的姓名识别方法。该方法结合中文姓名的特点,综合考虑上下文信息、词本身信息、词典信息和姓名自身信息等场景资源对中文名实体的影响,将它们作为姓名识别的依据,同时引入了证据理论,通过场景资源信息的融合,最终识别出人名。通过对互联网上随机抽取的大规模真实语料的开放测试表明,该方法可以取得较高的召回率并同时保证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针对知识库中存在单条实体定义特征稀疏和人工设置相似度阈值适用性不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步聚类的人名消歧算法。首先,将知识库中人名实体定义的人物属性特征作为查询特征,利用文本检索的方式实现基于知识库的初次聚类,弥补了知识库中单条实体定义中特征稀疏的问题;然后,利用初次聚类的结果,采用基于自适应阈值的凝聚层次聚类算法实现知识库人名消歧;最后,采用条件随机场进行Other类识别,利用基于自适应阈值的凝聚层次聚类完成S类聚类,从而实现非知识库人名消歧。在CLP2012的中文人名消歧评测语料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算法能够有效地对人名进行消歧。  相似文献   

16.
人名歧义是一种身份不确定的现象,指的是文本中具有相同姓名的字符串指向现实世界中的不同实体人物。人名消歧很长时间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关注网页里的人名消歧的问题。因为经典的K-means算法如果选择了一个差的随机初始聚类中心,算法会遇到局部收敛的问题,所以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最大最小原则的改进的K-means算法来进行人名消歧。同时使用了WePS的训练数据作为实验的语料。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比层次聚类方法有着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