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移动IPv4/IPv6的虚拟机迁移过渡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陈孝威 《计算机应用》2011,31(5):1180-1183
为充分利用IPv4/IPv6异构网络资源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满足云计算平台的资源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隧道技术、前缀管理、地址池管理协作及移动IP的IPv4/IPv6虚拟机迁移过渡框架。该框架的实现以云计算控制引擎为核心转换连接异构网络,并在NAT-PT与隧道技术协作下完成。框架建立的网络结构适用于IPv4虚拟机与IPv6虚拟机在过渡演进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之间的无缝迁移,并可向客户端跨IPv4/IPv6网络提供云计算服务。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利用异构网络资源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设计了一种基于NAT-PT与隧道技术协作的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框架。框架建立的网络结构适用于IPv4向IPv6演进的前、中、后期。利用设计的全局控制引擎为核心转换连接异构网络完成虚拟机在线迁移,并向客户端跨IPv4/IPv6网络提供云计算服务。经实验验证,该框架可应用于IPv4/IPv6过渡期间云计算基础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3.
根据云计算平台的特点,为了实现IPv4/IPv6环境下的云计算基础平台建设,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的NAT-PT与隧道技术协作的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系统。该系统适用于IPv4向IPv6演进的前期、中期、后期。利用设计的全局控制引擎为核心转换连接IPv4/IPv6网络并与特权虚拟机交互完成虚拟机在线迁移,可向客户端跨IPv4/IPv6网络提供云计算服务。该系统应用于IPv4/IPv6过渡期间云计算基础平台构建。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云计算基础平台利用异构网络资源建设的需求,设计实现了基于隧道技术、前缀管理、地址池管理协作及FHMIPv6的云计算IPv4/IPv6虚拟机迁移系统;系统将传统IPv4/IPv6过渡技术与FHMIPv6技术应用于云计算平台的虚拟机迁移,利用文中设计的云计算控制引擎作为核心与开发的特权虚拟机交互完成虚拟机迁移;经实验验证系统可实现IPv4/IPv6初期中期后期的虚拟机无缝迁移;该系统可应用于IPv4/IPv6过渡期间云计算基础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5.
陈俊  张文光 《测控技术》2016,35(4):89-93
随着当前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平台资源池规模亦不断膨胀,带来了高功耗问题.云计算平台的功耗优化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针对IPv4/IPv6异构网络进行云计算平台资源池功耗度量研究,分析CPU功耗变化与CPU计算密度关系结合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针对数据关系确定数学模型参数值,并依据实验结果分析了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该模型的建立为云计算平台功耗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车载网关中异构网络与互联网的通信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Linux虚拟设备的隧道,该隧道能实现IPv6数据包穿越NAT和CDMA的IPv4网络,并与车载异构网络互联。同时利用Linux中的模块动态加载特性及虚拟网络设备来灵活配置隧道参数,从模型层次上,在TCP/IP协议栈的网络层和物理设备驱动层之间设计了一个虚拟网络设备,所有的IPv6数据包在发送和接收之前均被本网络设备截获,并进行协议封装和解析。实验结果表明,该隧道可以高效稳定地使IPv6客户端穿越无线链路的IPv4网络,并与IPv6服务器端进行通信。  相似文献   

7.
针对多接口移动节点在无线异构网络环境下的切换问题,将移动IPv6水平切换与垂直切换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无线异构网络环境下的移动IPv6集成切换框架,使移动节点在网络侧实体的支持下能够自主选择切换目标网络并进行水平或垂直切换。为改进移动IPv6的切换性能,为该框架设计了水平及垂直切换协议,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安全》2014,(4):27-24
随着IPv4地址的枯竭,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新业务的驱动,IPv6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主要以IPv4网络为主.在建设高校IPv6校园网时首先必须考虑到如何将IPv6引入到当前的IPv4网络.  相似文献   

9.
随着IPv6协议的不断进步,基于IPv6协议体系的子网规模日益扩大,但是整个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完成向IPv6体系的迁移过程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两种协议的网络共存过渡时期,解决IPv6与IPv4体系的网络系统之间互连互通的通讯问题,对于加快互联网向IPv6体系迁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有关IPv6与IPv6网络间的通讯,IPv6与IPv4网络间的通讯问题已经提出很多方案。本文根据各种解决方案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归类介绍,以便大家较全面地了解IPv4向IPv6过渡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在IPv4/IPv6过渡进程中,针对一些尚未升级到IPv6的IPv4网络仍需要与IPv6互联网互联互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无状态的双向通信机制,完善了目前IPv4/IPv6翻译的整体框架。首先,针对IPv4服务器被IPv6用户访问的场景和IPv4网络访问IPv6资源的场景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通信流程,结合已有的无状态通信机制,形成统一的IPv4/IPv6无状态通信框架。其次,对IPv6到IPv4的单向映射函数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个定量评价标准,并用实际数据对各种哈希函数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实验表明,FarmHash哈希算法的处理时间短、冲突频率低、反向查询复杂度低,适合用于IPv4网络与IPv6互联网相互通信的两类场景,从而验证了该机制的可行性;与现有的有状态通信机制相比,该机制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和可溯源性,能够支持双向发起的通信,因此可以有效促进IPv4到IPv6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IaaS云计算平台中主要通过实时迁移多台虚拟机来实现资源的动态调度、管理与优化。虽然Pre-copy和Post-copy是单虚拟机实时迁移的两种主流算法,且各有优缺点,但现有的多虚拟机实时迁移系统只是单一地使用其中一种迁移算法,无法根据各虚拟机的不同负载情况灵活选择最有效的迁移算法,降低了整体迁移效率。提出一种自适应的实时迁移算法选择框架,利用模糊聚类方法对待迁移的多虚拟机进行分类,按类别选择最适合的迁移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迁移算法选择框架能够在多虚拟机实时迁移中发挥两个迁移算法的各自优势,有效提高整体的实时迁移性能。  相似文献   

12.
云计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离不开互联网,以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将是未来云计算最优化的选择方案之一。由于IPv6与IPv4的不同以及IPv6自身的优势,提出了一个基于IPv6的云计算平台,最终能够为用户提供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的IT基础设施服务的共享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弹性共享、自助管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络等特点,从而提高了IT资源利用率,减少用户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降低了用户的技术维护难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LTE等新兴业务及技术的发展, IPv4地址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从移动分组域向IPv6演进过程中地址需求出发,提出解决演进过程中地址不足问题的建设方案,然后结合周边网元部署情况,提出对周边网元的改造需求。在IPv6广泛应用之前,提供了一个解决IPv4地址紧缺和电信运营商业务快速发展相互矛盾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4.
汪鹏安  黄永峰  李星 《计算机应用》2006,26(6):1304-1305
根据嵌入式Internet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IPv4网络环境下嵌入式Internet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IPv6的嵌入式Internet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实现。详细地设计了TCP/IPv6协议栈的结构,针对嵌入式Internet的特点,采用面向多用户的消息队列驱动机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内存分配策略等方法进行优化,在系统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了一个通用的嵌入式系统平台,支持多用户实时访问。  相似文献   

15.
Energy efficiency has grown into a latest exploration area of virtualized cloud computing paradigm.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and the size of the cloud data centers has propagated the need for energy efficiency. An extensively practiced technology in cloud computing is live virtual machine migration and is thus focused in this work to save energy.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nergy-aware virtual machine migration technique for cloud comput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Firefly algorithm. The proposed technique migrates the maximally loaded virtual machine to the least loaded active node while maintaining the performance and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data centers. The efficacy of the proposed technique is exhibited by comparing it with other techniques using the CloudSim simulator. An enhancement in the average energy consumption of about 44.39 % has been attained by reducing an average of 72.34 % of migrations and saving 34.36 % of hosts, thereby, making the data center more energy-aw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