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在线社会网络的大规模应用和普及, 亟需对在线社会网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在线社会网络的网络结构和信息传播研究是该领域中的两大研究热点和关键问题。网络结构包括关键节点、网络关系以及社团的挖掘, 通过对网络结构的分析可以掌握被分析网络中存在的社团、节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关键节点等, 而这种分析对于国家及时掌握在线社会网络的舆情、公司广告在网络上投放策略的制定都具有极大的帮助。对在线社会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信息传播动力模型、信息传播源和路径的发现与描绘、信息传播的最大化和最小化等, 通过对在线社会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 人们可以对在线社会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进行预测和干预, 从而可以将信息传播的影响按照有利的方向引导。综述了在线社会网络的网络结构和信息传播的研究现状, 并对这两方面的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适用场合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佳  匡智锋  李敏 《计算机工程》2012,38(9):275-277,281
选取Twitter中文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微博客中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以及信息传播途径出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微博客中的社会网络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其社会网络的密度、中心性、位置和角色。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避开信息碎片化、负面消息爆炸性传播等难题,可应用于有关国家安全问题的监控。  相似文献   

3.
基于统计模型的社会网络群体关注度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网络中的群体关注度问题是研究网络社区中的信息或事件如何引起广大网络用户的关注、并随着信息的传播逐渐变化的问题.分析了网络社区用户对网络中的信息对象的关注特点,并通过统计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BS论坛用户的发帖、回帖数据来验证关于用户群体关注度的分析结论.同时,基于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构造出一个群体关注度预测模型,用以预测论坛用户对于新出现的信息或事件的群体关注度演化趋势.这种预测模型的生成和预测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网络平台上的群体关注度分析和预测,因而在网络广告投放、网络舆论监测和控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线社会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路径包含着用户对内容、来源等的偏好信息,研究运用信息的传播路径来预测用户信息分享行为的方法。基于传播路径的信息过滤能力研究了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和信息传播路径的转换方法。运用基于关联规则的分类算法对在线社会网络中的信息分享行为进行预测。以新浪微博为例对微博用户的转发行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在线社会网络中的活跃用户的信息分享行为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Internet技术的飞快发展,使网络信息的安全技术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相应的技术也逐渐被运用到网络信息的安全防范中去.本文对信息安全以及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主要包括身份鉴别技术、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隐藏IP地址,以及防范网络病毒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网络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旦网络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将会对社会以及大众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本文通过对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在计算机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安全管理是保障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的有力武器.文章对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企业信息安全的隐患和信息安全管理形成的因素,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悦  黄威靖 《计算机科学》2014,41(4):233-238,255
近年来,随着社会性网络服务应用(SNS)的流行与发展,SNS已成为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交流渠道。SNS中大量用户产生的数据内容包含了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客观知识,由此SNS可用于研究社会网络中公众舆论的变化趋势及信息传播的相关规律。由于SNS服务中节点规模大、其用户间的信息传播通常出现离散而稀疏的情况,需要高效的信息传播观察手段。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信息传播轨迹用于研究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具体的方法为:(1)提出信息传播轨迹(info-trajectory)模型以记录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具体路径;(2)针对微博社会网络,提出几个高效的信息传播轨迹抽取算法;(3)根据已获取的信息传播轨迹研究用户间转发信息行为的时序规律;(4)提出算法K-advocators-discover用于发现社会网络中促进信息传播的top-k名用户;(5)提供充分的实验测试来将所提方法用于抽取新浪微博上热点话题信息的传播轨迹,并采用K-advocators-discover算法分析新浪微博中促进信息传播的用户。实验结果验证,所提方法能高效地提取微博中信息传播轨迹,挖掘其中促进信息传播的用户。  相似文献   

9.
网络信息安全属于一项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工程。网络信息安全通常包括信息内容安全以及网络系统安全。为了使网络信息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不仅应该充分运用管理以及法律手段,还应该通过技术方法实现。目前,网络安全技术包括:信息确认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技术、网络反病毒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以及防火墙技术等。本文针对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内容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信息安全。网络内容安全通常包括网络监控、反垃圾邮件、内容/网页过滤、信息隐私等。文章从信息获取、内容识别、内容审计和信息过滤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网络内容安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传统的社会网络信息传播模型假设整个网络结构是已知的,并在已知的网络上分析信息的动态传播,然而实际的社会网络往往是不完全的。为了研究信息在不完全社会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核函数的信息传播模型。首先,根据信息传播在社会网络中的级联关系将网络中的节点映射为到连续的特征空间,并通过节点间的距离反应节点的传播顺序。其次,将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描述为特征空间中的能量扩散过程,并采用随机梯度下降法进行优化求解。最后,将信息的内容加入到目标特征空间中,并给出了相应的核函数。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信息传播模型与相关的模型相比较不仅可以弥补社会网络的不完全性,还具有更高的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12.
社团是社交网络的重要特征,社团检测技术的发展给网络用户带来隐私泄露的危险。如何保护敏感的社团信息不被泄露,保障用户与社团安全已经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几年,社团保护技术取得了初步进展,但针对社交网络中的社团隐私或社团安全研究进展综述较少,不利于该研究方向的长远发展。因此,主要针对社团结构隐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比较,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社交网络影响力传播重点关注如何使用少量的种子集合在社交网络中产生尽可能高的影响力,并将转发作为信息传播的唯一方式,忽略了其他传播方式,例如用户可通过发布一条与所见信息内容相似的信息来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称为转述)因为难以追踪,所以存在隐私泄漏的风险。针对上述问题,定义了一种支持转述关系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提出了一种支持用户隐私保护的信息传播方法 LocalGreedy,确保用户发送的信息不泄漏到指定黑名单的同时,最大化传播产生的影响力,平衡了隐私保护和信息传播的矛盾。针对种子集合选取的枚举问题,提出了支持隐私保护的递增策略构造种子集合,减少时间开销;给出了计算节点的局部影响子图方法,快速估计种子集合传播产生的影响力;为确保种子集合满足隐私保护约束限制,提出了推导节点泄漏态概率上限的方法,避免使用蒙特卡洛方法产生的时间开销。使用爬取的新浪微博数据集进行实验验证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In the era of the social web, many people manage their social relationships through various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identifying the type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mong users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facilitates the marketing of products via electronic “word of mouth.” However, it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given very limited information in a social network. In this article, we study how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relationships across multiple heterogeneous social networks and examine if combining certain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cial networks can help improve the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our research is that we develop a novel decision tree initiated random walk model,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global network structure and local user behavior to bootstrap the performance of relationship identification. Experiments conducted based on two real‐world social networks, Sina Weibo and Jiepang,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achieves an average accuracy of 92.0%,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ing other baseline methods. Our experiments als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bining information from multiple social networks. Moreover,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human mobility features indicating location categories, coincidence, and check‐in patterns are among the most discriminative features for relationship iden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5.
社交网络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交网络已成为Web2.0时代最流行的应用,其服务范围已逐步从社交关系管理扩展到媒体信息、应用集成、电子商务等领域。社交网络中大量的活跃用户为研究网络行为、数据安全、信息传播以及其他跨学科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场景。自Facebook出现以来,研究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交网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人们认识社交网络内部规律、促进ICP服务改进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对社交网络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然后从社交网络的数据采集技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及社交网络中的用户隐私4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希望能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Web 2.0的发展,社交网络平台以惊人的影响力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交网络中的内容进行情感分析已经成为热点研究课题。Twitter、新浪微博等在线社交网站吸引了大量用户,通过用户间的交互,产生了许多包含用户间社会关系的信息,并且这些社会关系被广泛应用于社交网络的情感分析。融合社会关系的社交网络情感分析将用户间交互形成的社会关系应用到对用户发表在社交网络上内容的情感分析中,拟解决文本短小精炼、语义模糊、特征较为稀疏带来的情感分析准确率低的问题。对融合社会关系的社交网络情感分析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梳理、分析主要的方法,列举出其中的关键问题,最后阐述了研究趋势和展望,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位置服务研究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中, 用户通过发布嵌入了位置数据的媒体信息获得服务, 如位置或好友推荐、旅行路线推荐等。用户和位置都是网络的主体, 位置作为桥梁将用户的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综述了基于位置的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位置信息获取、用户识别、位置识别、信息的共享与传播及位置隐私的相关研究, 预测了基于位置的在线社交网络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Members of health social networks may be susceptible to privacy leaks by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they leave behind. The threat to privacy increases when members of these networks reuse their pseudonyms in other social networks. The risk of re‐identifying users from such networks requires quantitative estimates to evaluate its magnitude. The estimates will enable managers and members of health social communities to take corrective measures. We introduce a new re‐identification attack, the social network attack, that takes advantage of the fact that users reuse their pseudonyms. To demonstrate the attack, we establish links between MedHelp and Twitter (two popular social networks) based on matching pseudonyms. We used Bayesian networks to model the re‐identification risk and used stylometric techniques to identify the strength of the links. On the basis of our model 7‐11. 8% of the MedHelp members in the sample population who reused their pseudonyms in Twitter were re‐identifiable compared with 1% who did not. The risk estimates were measured at the 5% risk threshold. Our model was able to re‐identify users with a sensitivity of 41% and specificity of 96%. The potential for re‐identification increases as more data is accumulated from these profiles, which makes the threat of re‐identification more serious.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网络安全显得更加突出;为了让具有合法身份的用户加入到网络中,获取相应的服务,同时有效阻止非法用户获取网络信息,确保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外部安全,则要求网络必须采用用户认证机制,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文章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着重研究了当前主要的用户认证方案并分析其主要特点,最后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