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铁场景由于高铁列车高速移动特性,容易导致频繁的切换,增大多普勒频移发生的概率,抬升误码率,降低网络解调性能。同时,高铁车体穿透损耗过大,不同车体的穿透损耗存在较大差异性,产生过多的掉话/掉线等问题,影响用户感知。因此,通过研究高铁覆盖技术、基站布局合理性、优化流程、参数设置等优化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前,欧美移动运营商与全球众多移动运营商一样面临严峻的局面,ARPU 值(每个电信用户创造的收入)仍在下跌,如何寻找新的创收赢利点已成为运营商重点考虑的问题,而数据服务的提供是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哪家移动通信运营商能提供丰富的移动数据业务便会吸引更多的用户。特别是在实现3G 高速移动通信网络后,数据业务将会成为网络承载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3G通信的覆盖与切换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新华  朱铨  邹复民 《计算机应用》2012,32(9):2385-2390
针对高速铁路环境特点及其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探讨,重点分析了国内三大主流3G通信标准的技术特点及其在高速铁路通信系统建设方面所遇到的无线网络覆盖和快速切换关键技术问题,归纳总结了我国各主要高速列车部署3G通信网络的车体损耗、最小切换区和建网策略等优化方案,同时展望了高速铁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长期演进(LTE)为高速铁路的高速率、大流量应用服务的承载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我国需要大力加强TD-LTE在高速铁路环境下的无线移动通信传输性能的改进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用户对网络要求的提高,网络质量成为了决定移动通信运营商命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优化已经成为了各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工作的重点。目前,运营商们关心如何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通过优化最大限度地挖掘网络潜力以提高网络利用率。本论文在首先深入对CDMA系统原理进行了研究,结合现有的CDMA网络,针对目前CDMA网络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接续时长较长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优化方案,实施后接续时长大幅度缩短。  相似文献   

5.
随着唐山电信EVDO网络的开通和持续建设,唐山电信的EVDO业务用户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而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大及分布范围的扩大,用户反映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网速慢、无法接入网络和频繁掉线三大类上,对此三类问题进行针对化的优化,并总结了几类除El常优化手段外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从去年4月开始,中国移动已经在10个城市开始了TD-SCDMA网络的试商用,时隔一年,电信的3G试用也开始了。中兴、华为等厂商纷纷发布了自己的3G网卡产品,就在这时候,亿通科技发布EVDO的产品。型号为EU830,采用USB接口,支持电信的EVDO网络,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移动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移动通信网络(MSCBSC)迅速发展.移动通信企业越来越需要致力于研究移动网络的优化.与传统网络相比,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更加复杂,优化好后用户的感知更好.移动网络的质量决定了运营商的命运,只有做好网络的优化和日常维护,保证自身网络运行质量,才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就移动通信网的网络优化展开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TMN部署GPRS     
葡萄牙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TMN 宣布已于11月8日利用阿尔卡特提供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商用网络正式推出了高速移动数据业务。阿尔卡特向 TMN 提供了GPRS 全面端到端解决方案,包括阿尔卡特的 Evolium 无线和核心网络设施。该解决方案还集成了基于阿尔卡特计费网关的全面计费方  相似文献   

9.
作为专业网络通信设备供应商,实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宽带IP网络提供“可运营、可管理、可盈利”的解决方案。 在国内宽带网络建设的热潮中,实达网络与电信、网通、铁通、联通等各大电信运营商及宽带驻地网运营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国内宽带IP网络建设提供了系列的宽带网络产品,并以完善的解决方案、卓越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获得了网通、电信、长宽、山东百灵等运营商高度认可,在电信运营商提升网络智能、简化网络管理、保证网络安全、降低网络运营成本等方面成就突出。 在中国网通上海分公司宽带驻地网建设中,实达网络提供了系列宽带网络产品及完善的解决方案,并就网络管理、网络运营、认证计费、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考虑。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规模的逐步增加,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高档住宅小区和办公楼宇等地下停车场的建设,大部分优质客户都聚集于此,室内覆盖建设和优化突显越发重要.目前城市的室外网络覆盖基本实现无缝接续,通话质量得到极大提升.但室内覆盖建设和优化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该项工作也受到各大运营商的高度重视,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本文结合移动通信网络的特点,探讨室内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吴月明  齐蒙  邹德清  金海 《软件学报》2023,34(6):2526-2542
自安卓发布以来,由于其开源、硬件丰富和应用市场多样等优势,安卓系统已经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手机操作系统。同时,安卓设备和安卓应用的爆炸式增长也使其成为96%移动恶意软件的攻击目标。现存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中,忽视程序语义而直接提取简单程序特征的方法检测速度快但精确度不理想,将程序语义转换为图模型并采用图分析的方法精确度高但开销大且扩展性低。为了解决上述挑战,本文将应用的程序语义提取为函数调用图,保留语义信息的同时采用抽象API技术将调用图转换为抽象图以减少运行开销并增强鲁棒性。基于得到的抽象图,以Triplet Loss损失训练构建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抗混淆安卓恶意软件分类器SriDroid。对20246个安卓应用进行实验分析之后,发现SriDroid可以达到99.17%的恶意软件检测精确度,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中越区频繁、切换速度快、丢包延时等问题,根据高速铁路列车运行的自身特点,将移动IPv6切换技术与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网络相结合,在快速切换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的高速铁路移动通信切换方法,为高速铁路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可靠优质的移动通信服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缩减了移动检测、转交地址配置和重复地址检测的时间,提高了切换效率,解决了由于快速频繁切换而导致的网络资源利用率低和切换延迟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现有及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在高速铁路中应用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如车体损耗、小区切换、多普勒频移等。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三大主流技术的现有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分时长期演进(TD-LTE)移动通信在高铁场景下应用的先进性及其面临的技术难题。重点对解决该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评述,并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对传输速度、传输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移动通信系统也在不断更新换代。4G通信系统更以高传输速率、无缝漫游、高智能性以及良好覆盖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本文拟对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展望4G移动通信系统的前景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传输速度、传输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移动通信系统也在不断更新换代。4G通信系统更以高传输速率、无缝漫游、高智能性以及良好覆盖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本文拟对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展望4G移动通信系统的前景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覆盖区域广、传输稳定可靠的优点,可以实现运动载体(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运动中通过卫星来实现不间断的通信。针对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机动性强、需要天线在载体运动中精确对准卫星方向的特点,分析了恶劣路况环境对移动卫星通信的影响,提出了对伺服跟踪和通信系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空调列车是目前人们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其车厢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着乘客的健康。当前列车空调系统以车厢内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为主要控制对象,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乘客对健康和舒适度的要求。在分析列车空调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LPC2478为控制器,DSM501A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监测传感元件的设计方案,对车厢内空气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实验表明:该空调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控制精度高,环境改善效果显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影响煤矿通信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是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弱和通话质量差。数字信号处理 (DSP)技术以其精确、灵活、抗干扰能力强及可靠性高等优点在电子领域 ,特别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特别适用于煤矿井下通信系统。文章探讨了DSP技术在煤矿井下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答器传输系统是对行进列车进行精确定位的关键系统,列车定位是保证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安全高效工作的前提。在运营过程中,应答器传输系统在因线路老化、列车振动、设备故障等原因出现信标丢失的故障,导致无法对列车进行定位而引起列车制动,这对列车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更是线路运营的重大安全隐患。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中针对车载设备的故障,采取的检修方法是整体更换故障设备,维修成本高且效率低下。为减少车载设备故障情况,本文通过对应答器传输系统中的美式应答查询器的工作状态进行研究,旨在根据其工作状态判断应答查询器故障的具体位置,提出了一种针对应答查询器的故障的检测流程,为城轨车载设备的故障检测提供了指导,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Dexterous legged robots can move on variable terrain at high speeds. The locomotion of these legged platforms on such terrain causes severe oscillations of the robot body depending on the surface and locomotion speed. Camera sensors mounted on such platforms experience the same disturbances, hence resulting in motion blur. This is a particular corruption of the image and results in information loss further resulting in degradation or loss of important image features. Although motion blur is a significant problem for legged mobile robots, it is of more general interest since it is present in many other handheld/mobile camera applications. Deblurring methods exist in the literature to compensate for blur, however most proposed performance metrics focus on the visual quality of compensated im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uter vision algorithms, feature detection performance is an essential factor that determines vision performance. In this study, we claim that existing image quality based metrics are not suitable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deblurring algorithms when the output is used for computer vision in general and legged robotics in particular. For comparatively evaluating deblurring algorithms, we define a novel performance metric based on the feature detection accuracy on sharp and deblurred images. We rank these algorithms according to the new metric as well as image quality based metrics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 that existing metrics may not be good indicators of algorithm performance, hence good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omputer vision application. Additionally, noting that a suitable data set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motion blur and its compensation for legged platforms is lacking in the literature, we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multi-sensor data set for that purpose. The data set consists of monocular image sequences collected in synchronization with a low cost MEMS gyroscope, an accurate fiber optic gyroscope and an externally measured ground truth motion data. We make use of this data set for an extensive benchmarking of prominent motion deblurring methods from the literature in terms of existing and the proposed feature based metr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