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代码注入攻击是应用程序面临的一种主要安全威胁,尤其是Web应用程序,该种攻击源于攻击者能够利用应用程序存在的漏洞/后门,向服务器端注入恶意程序并执行,或者利用应用程序对用户输入的参数缺乏验证和过滤,造成输入作为恶意程序执行,从而达到攻击目的。源程序分析和输入规则匹配等现有防御方法在面对代码注入攻击时都存在着固有缺陷,为了提高Web应用程序对于代码注入攻击的防御性,提出一种基于指令集随机化的抗代码注入方法,该防御方法不依赖于攻击者采用何种攻击方式,能够抵御未知的代码注入攻击。基于该技术及动态、冗余构造方法,设计一套原型系统,采用广义随机Petri网(Generalized Stochastic Petri Net,GSPN)建模计算,攻击者即使在获得随机化方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也极难突破系统的防御机制。尽管该方法需要对应用程序源代码进行随机化变换,但处理过程是完全自动化和具有普适性的,通过实验和现网测试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抵御大部分代码注入攻击,实现了对攻击的主动防御。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代码注入型攻击防御机制容易被绕过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指令集随机化的防御技术。该技术制定了指令集随机化规则,利用该规则改变obj文件中的指令,从而实现了指令集的随机化。外部注入代码与生成的指令集不兼容,经过动态二进制分析平台翻译后,程序代码正常执行而注入代码变为乱码。基于该技术设计了一套原型系统,并通过大量实验表明可以防御大部分代码注入型攻击。该技术打破了缓冲区溢出漏洞利用所需要的稳态环境,实现了对攻击的主动防御。  相似文献   

3.
SQL注入是Web系统中经常存在的一种漏洞,攻击者利用这种漏洞将恶意的SQL语句注入到后台数据库,并直接执行数据库操作,从而对系统安全造成很大隐患。本文分析了SQL注入攻击的原理、攻击的特点以及实现的过程,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攻击检测和防范方法。  相似文献   

4.
SQL注入是Web系统中经常存在的一种漏洞,攻击者利用这种漏洞可以通过SQL语句直接访问数据库,从而对系统的安全造成很大隐患。本文对SQL注入攻击的定义、产生原理以及攻击者常用的攻击方式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系统制定防范策略,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彭国军  梁玉  张焕国  傅建明 《软件学报》2017,28(8):2026-2045
在当前的计算机系统架构和软件生态环境下,ROP(Return-Oriented Programming)等基于二进制代码重用的攻击技术被广泛用于内存漏洞利用.近年来,网络空间安全形势愈加严峻,学术界、工业界分别从攻击和防护的角度对二进制代码重用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二进制代码重用技术的基础,然后分析了二进制代码重用攻击技术的演变和典型攻击向量;同时,对基于控制流完整性和随机化的防护方法进行了讨论,对工业界最新的二进制代码重用防护机制CET(Control-flow Enforcement Technology)和CFG(Control Flow Guard)进行了剖析.文章最后讨论了二进制代码重用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包括潜在的攻击面和防御机制增强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DDoS攻击利用TCP/IP协议本身的漏洞和缺陷。攻击者利用成百上千个被“控制”节点向受害节点发动大规模的协同攻击。通过消耗带宽、CPU和内存等资源,达到被攻击者的性能下降甚至瘫痪和死机,从而造成其他合法用户无法正常访问。如果通过适当的办法增强了抵御DDoS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加大了攻击者的攻击成本,那么绝大多数攻击者将无法继续下去而放弃,也就相当于成功的抵御了DDoS攻击。  相似文献   

7.
DDoS攻击利用TCP/IP协议本身的漏洞和缺陷。攻击者利用成百上千个被"控制"节点向受害节点发动大规模的协同攻击。通过消耗带宽、CPU和内存等资源,达到被攻击者的性能下降甚至瘫痪和死机,从而造成其他合法用户无法正常访问。如果通过适当的办法增强了抵御DDoS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加大了攻击者的攻击成本,那么绝大多数攻击者将无法继续下去而放弃,也就相当于成功的抵御了DDoS攻击。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微软证实,在目前IE所有版本上发现了一个新零日漏洞。微软称,该漏洞使得黑客能够远程执行代码,进行一些有限地针对性攻击。在涉及范围上,微软IE6到IE11的浏览器都受到这个漏洞的影响。这些攻击利用了一个以前未知的"use after free"漏洞,该漏洞主要是内存被释放后发生数据损坏,从而绕过Windows DEP和ASLR的保护。微软解释称,攻击者有可能会引诱访问者到一个精心制作的网页来触发漏洞,这个漏洞之所以存  相似文献   

9.
刘鑫  高泽华 《软件》2012,33(12)
基于B/S模式的网络服务架构技术被普遍采用,许多Web应用程序没有完备的考虑安全性,给站点留下了安全隐患.SQL注入漏洞普及面广且不易检测,如果结合其他系统漏洞就会造成数据的泄露甚至服务器被控制.本文从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功能代码三方面阐述了SQL注入攻击的特点、原理,并对常用注入攻击方式,防范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一种记录用户IP,验证用户输入,控制用户的输入次数的综合方法来防范SQL注入攻击的模型.该模型在浏览器端设置一级检查,在服务器端设置二级检查,并记录攻击者IP,攻击次数过多的攻击者被禁止访问.测试结果表明该防范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分析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注入攻击特点、攻击方式及SQL注入漏洞相关防御机制的基础上,依据防御度的高低对SQL注入漏洞进行分级.将漏洞分级作为SQL注入模糊测试用例等价类划分的依据,对SQL注入参数进行优化选择后,模拟黑客攻击的方式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SQL注入参数的...  相似文献   

11.
Although a computer system's primary defense is its access controls, it is plain from numerous newspaper accounts of break-ins and computerized thefts that access control mechanisms cannot be relied on in most cases to safeguard against a penetration or insider attack. Most computer systems have security weaknesses that leave them vulnerable to attack and abuse. Finding and fixing all the flaws is not technically feasible, and building systems with no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is extremely difficult, if not generally impossible. Moreover, even the most secure systems are vulnerable to abuse by insiders who misuse their privileges.

Audit trails can help ensure the accountability of users for their actions. Audit trails have been viewed as the final defense, not only because of their deterrent value but because in theory they can be perused for suspicious events and provide evidence to establish the guilt or innocence of suspected individuals. Moreover, audit trails may be the only means of detecting authorized but abusive user activity.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并行程序中共享内存数据的读写访问性能,事务内存机制于1993年被提出。因为事务内存机制直接涉及内存数据的读写控制,所以也得到了系统安全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2013年,Intel公司开始支持TSX(Transactional Synchronizatione Xtension)特性,第一次在广泛使用的计算机硬件中支持事务内存机制。利用事务内存机制的内存访问跟踪、内存访问信号触发和内存操作回滚,以及Intel TSX特性的用户态事务回滚处理、在Cache中执行所有操作和硬件实现高效率,研究人员完成了各种的系统安全研究成果,包括:授权策略实施、虚拟机自省、密钥安全、控制流完整性、错误恢复和侧信道攻防等。本文先介绍了各种基于事务内存机制的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现有各种系统安全研究成果与事务内存机制特性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了3个角度:内存访问的控制、事务回滚处理、和在Cache中执行所有操作。我们将已有的研究成果的技术方案从3个角度进行分解,与原有的、不基于事务内存机制的解决方案比较,解释了引入事务内存机制带来的技术优势。最后,我们总结展望了将来的研究,包括:硬件事务内存机制的实现改进,事务内存机制(尤其是硬件事务内存机制)在系统安全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机器学习的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但因存储和传输安全问题以及机器学习算法本身的缺陷,机器学习面临多种面向安全和隐私的攻击.本文基于攻击发生的位置和时序对机器学习中的安全和隐私攻击进行分类,分析和总结了数据投毒攻击、对抗样本攻击、数据窃取攻击和询问攻击等产生的原因和攻击方法,并介绍和分析了现有的安全防御机制.最后,展望了安全机器学习未来的研究挑战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内存数据被污染往往是程序漏洞被利用的本质所在,从功能角度把内存数据划分为控制相关和非控制相关,由此引出控制流劫持攻击和非控制数据攻击。两者危害程度相当,前者因利用成本较低而成为主流,但随着控制流劫持防御方法的不断完善,非控制数据攻击逐渐被重视。研究者先后在顶级会议上提出了数据导向攻击得自动化利用框架Data-oriented Exploits (DOE)以及图灵完备性地证明Data-oriented Programming (DOP),使得非控制数据攻击成为热点。本文基于这两种攻击形式,首先简化内存安全通用模型,并对经典内存数据污染攻击和防御的原理进行分析,其次分别论述新型控制流劫持和非控制数据攻击与防御的研究现状,最后探讨内存安全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并给出两者协作攻击和防御的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15.
对无证书代理签名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指出该方案对于公钥替换攻击是不安全的,并给出具体的攻击方法.在这种攻击下,对任意指定的原始签名者和代理签名者,敌手总可以通过替换原始签名者和代理签名者的公钥伪造任意消息的代理签名.为防御该种公钥替换攻击,提出利用单向性的散列函数将公钥与其他信息进行绑定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软件和信息系统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安全风险来到了我们身边,不法分子可以很方便的利用无处不在的网络和越来越自动化、低门槛的攻击技术去获得非法利益。面对这种现状,传统被动式的安全防御已显得力不从心,更高的防御需求,促进了安全领域不断研究新的主动防御技术。这其中,基于攻击面随机化扰动的移动目标防御技术和基于异构冗余思想的多变体执行架构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有可能改变网络空间游戏规则的安全技术,有望改变攻防双方不平衡的地位。本文对近年来多变体执行架构技术在安全防御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归纳总结,梳理了该方向的关键技术及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多变体执行架构在安全防御方面的有效性,最后指出多变体执行架构技术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控制流劫持攻击是一种常见的针对计算机软件的攻击,给计算机软件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是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首先,从攻击代码的来源角度出发,阐述了进程控制流劫持攻击的相关研究;其次,根据控制流劫持攻击技术的发展现状,基于不同防御思想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防御技术;最后对控制流劫持攻防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在CPU指令流水线中,为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执行效率而加入的Cache、TLB等缓存结构是不同进程共享的,因此这些缓存以及相关执行单元在不同进程之间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计算机系统中基于内存隔离实现的安全边界,进而打破了计算机系统的机密性和完整性。SpectreMeltdown等漏洞的披露,进一步说明了处理器微体系结构所采用的乱序执行、分支预测和推测执行等性能优化设计存在着严重的安全缺陷,其潜在威胁将涉及到整个计算机行业的生态环境。然而,对于微体系结构的安全分析,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框架。虽然当前针对操作系统内核及上层应用程序的漏洞检测和安全防护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方法和工具,但这些方法和工具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对微体系结构漏洞的安全检测之中。一旦微体系结构中出现了漏洞将导致其危害更加广泛并且难以修复。此外,由于各个处理器厂商并没有公布微体系结构的实现细节,对于微体系结构安全研究人员来说,微体系结构仍然处于黑盒状态,并且缺少进行辅助分析的工具。这也使得微体系结构的安全分析变得十分困难。因此本文从当前处理器微体系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入手,分析了其在设计上导致漏洞产生的主要原因,对现有处理器微体系结构的7种主流攻击方法进行了分类描述和总结,分析对比现有的10种软硬件防护措施所采用的保护方法及实用效果,并从微体系结构漏洞研究方法、漏洞防护及安全设计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处理器微体系结构安全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Cloud computing is a fast-growing and promising technology segment that aims to reduce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costs by shifting high-quality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to the Internet. It is emerging as a dominant technology because it provides an on-demand, self-service, scalable, and pay-per-use business model. Despite its numerous benefits, it suffers from several security challenges. As a consequence of on-demand service, availability of computing resources is the crucial attribute of cloud computing among security necessities. In this work, a survey is presented on various issues related to the availability of resources in a cloud environment. Ensuring availability and security of computing/storage resources are still challenging tasks. The adversary class readily exploits the vulnerabilities in the cloud infrastructure for attack implementation. The article presents a study of various categories of distributed denial-of-service (DDoS) attacks in cloud computing and their defense mechanisms.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is the first work which surveys all varieties of DDoS attacks in the clou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0.
张倩颖  赵世军 《软件学报》2020,31(10):3120-3146
计算设备处理和存储日益增多的敏感信息,如口令和指纹信息等,对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物理攻击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种通过攻击电路板级硬件组件来获取操作系统机密信息的攻击方法:电路板级物理攻击.该类攻击具有工具简单、成本低、易流程化等特点,极容易被攻击者利用形成黑色产业,是操作系统面临的新安全威胁和挑战.在处理器上扩展内存加密引擎可抵抗该类攻击,但是目前大部分计算设备并未配备该硬件安全机制.学术界和产业界提出软件方式抗电路板级物理攻击的操作系统防御技术,该类技术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深入分析了该类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其技术优势和不足,并探讨其发展趋势.首先,介绍了电路板级物理攻击的定义、威胁模型、现实攻击实例.之后,介绍软件方式抗电路板级物理攻击的操作系统防御技术所依赖的一些基础技术.然后,对该类防御技术的研究进展按照保护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最后,分析了该类防御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给出工程实现建议,并探讨该类防御技术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