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时变路网条件下的低碳车辆路径问题,首先,分析车辆离散行驶速度与连续行驶时间之间的关系,依据“先进先出”准则设计基于时间段划分的路段行驶时间计算方法,引入考虑车辆速度、实时载重、行驶距离与道路坡度因素的碳排放计算函数;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所有车辆的碳排放量最小为目标构建低碳时变车辆路径问题数学模型;最后,引入交通拥堵指数,设计交通拥堵规避方法,并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一种改进蚁群算法求解.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能有效规避交通拥堵、缩短车辆行驶时间、减少车辆碳排放,促进物流配送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突发灾害事件情景下交通路网容量限定的特点,引用BRP路阻函数求解各路段车辆行驶时间,建立救援路径最短和车辆行驶时间最短双目标车辆调度模型;设计改进离散的萤火虫算法,构建算例对模型求解,求解结果与遗传算法的求解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能更好的满足应急救援车辆调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城市道路拥堵严重及共享理念的盛行带来了拼车出行的兴起。出行线路相似的乘客共乘一辆车,可提高座位利用率、节省费用、缓解交通压力。以带时间窗约束的无换乘多车辆静态拼车问题为研究背景,从车辆使用费、途中走行成本及到达时间窗惩罚成本3个方面建立乘客车辆匹配及路径优化的目标函数,以车辆容量、乘客出发及到达时间窗、路径无迂回、乘客车辆匹配无重叠等限制构建模型约束条件,采用演化策略算法求解问题,根据模型特征设计编码解码规则,解码结果可同时获得车辆乘客匹配关系和走行路径,采用交叉变异操作更新迭代个体种群,进而求得最优解。运用MATLAB求解算例验证了模型可行性及算法有效性,结果表明算法能快速响应静态拼车问题,在较短时间即可给出乘客车辆的先后匹配关系及车辆走行路径,拼车方案相比独自出行能节省更多成本。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商平台物流中的碳排放成本较大以及配送过程中配送员收益不均衡的情况,为满足平台减少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的需求,提高车辆配送效率,降低碳排放量,实现低碳绿色出行,研究带有时间窗、配送收益均衡的多目标绿色车辆路径规划问题,并设计混合智能求解算法.首先,建立基于行驶速度的燃油消耗、基于模糊客户满意度的惩罚成本和配送收益均衡函数,构建以最小化燃油消耗量、惩罚成本和配送收益方差为目标的多目标绿色车辆路径模型;然后,将变邻域搜索算子融入NSGA-II算法,设计求解上述模型的多目标进化优化算法,以提高算法的寻优性能;最后,选择Solomon中的18个测试数据集进行实验,通过与2个模型和3种算法的超体积值和knee点值进行对比,验证所提出模型的可行性和算法的有效性,为降低碳排放量、实现低碳绿色出行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5.
针对生鲜电商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考虑到生鲜农产品的易腐易损性与生鲜电商通常采用普通车辆配送等现实情况,引入常温条件下生鲜农产品的鲜活度度量函数;分析城市路网的时变特性,设计时变路网条件下的车辆行驶时间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客户需求量、时间窗、生鲜农产品送达客户时的鲜活度、开放式车辆路径与车辆灵活出发时间等因素,以总配送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具有鲜活度限制的开放式时变车辆路径问题优化模型,并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一种改进蚁群算法求解。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封闭式车辆路径策略相比较,基于开放式车辆路径策略的改进蚁群算法能有效降低生鲜电商的总配送成本,减少车辆使用数量,缩短车辆行驶距离,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智慧交通领域针对出行时间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问题。出行前预估行程中的通行时间便于人们更合理地规划出行路径,基于时间状态特征的路径规划就是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现有模型多关注于车辆到达时间或多结合于真实历史时间数据进行预测,对浮动车的运行状态、车速等是否对时间存在影响的问题研究较少。基于此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特征的道路时间预测模型,在固定时段内,利用出租车载客与否情况对轨迹数据进行深度相关性分析,结合车辆行驶速度构建一个基于密度划分的双参卷积理论模型,用得到的最终速度值对通行时间进行计算。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算法与传统时间预测算法相比有更高的精确度和实用性,提高了人们对出行安排的合理化和层次化,对制定城市道路出行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资调度决策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灾后道路可靠性的多目标优化应急调度模型,以最长车辆行驶时间最小、最小车辆行驶路径可靠度最大和系统物资未满足度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和加权遗传算法(GA)进行求解,并对求解目标函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汶川地震”为仿真算例,结果表明:在多目标应急调度问题上,NSGA-Ⅱ各目标最优解均优于加权GA算法且收敛速度更快,验证了该应急调度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智能水滴算法求解带时间窗车辆路径规划收敛速度慢、计算精度差的问题,根据带时间窗车辆路径问题的应用要求,利用整数线性规划方法,以配送车辆的最小运输总成本、最短运输距离和最少安排数量为目标,综合考虑了车辆出发点、服务点、装载量、行驶距离、服务时间窗等诸多约束条件,构建了多目标多时间窗车辆路径模型;为了精准快速求解多目标多时间窗车辆路径模型,提出一种鸽群-智能水滴互补改进优化算法,将河道水滴离散二进制变换后,采用地图罗盘算子和地标算子分别改进水滴的流动速度和方向,并利用自适应变邻域扰动策略干扰水滴携带的泥土量,提高水滴算法的开发和探索能力;利用理想点法和罚函数与多目标优化混合方法分别处理多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并以两种经典的带时间窗车辆路径问题为实例,通过与遗传算法、智能水滴算法和鸽群-水滴算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算法参数和经济指标下,鸽群-水滴算法相比于智能水滴算法求解模型中的运输路径缩短20 km左右、运输成本节约403元左右,且该算法的求解时间和迭代次数也明显优于其他两种人工智能算法。  相似文献   

9.
时相关车辆路径问题是研究时变路网环境下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首先,分别采用阶跃函数和分段连续函数描述不同路径上的跨时段行驶速度和威胁度,将路径时间指标和路径威胁指标表示成时相关函数;其次,为提高搜索效率,对传统A*算法进行改进,在启发函数中增加了最短路径中当前结点的父结点信息,构造了包含里程指标、时间指标和威胁指标的时相关启发函数;最后,构造了包含100个结点、190条路径的车辆机动保障路网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付芳  刘静华 《计算机仿真》2023,(10):141-145
物流配送中的车辆调度是配送管理及决策的关键问题。多车辆的配送过程不仅要考虑车辆的配送效率,还要满足物流的配送时间约束以及车辆的装载率。为实现多车物流配送的自适应规划,引入免疫计算方法,将配送目标看作免疫算子,模仿其在免疫系统中的衍生规律及配送时间、需求点需求等信息。通过权重变换法初步划分待规划任务种群,平衡种群权重值。将物流配送需满足的时间、装载率、行驶距离等作为目标,采用定义法给出对应目标函数。根据免疫计算的遗传寻优步骤,按照目标函数逐一代入,并得出最优的自适应规划方案。仿真结果证明,所提规划方法的车辆配送路径和时间均更短,可以解决多车物流在复杂情况下的配送问题。  相似文献   

11.
道路车辆拥堵问题导致交通事故增加,降低了居民的出行效率,长时间的道路拥堵更是加重了环境污染,造成国家经济损失等诸多问题。为缓解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问题,提高出行效率,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针对已有道路拥堵时间数据进行采集与建模,并对该隐马尔可夫模型进行训练,通过算法计算与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道路拥堵情况,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拥堵时间预测,而后提出不同时段通过道路用时最短的最优路径。对韦尔奇算法进行改进,在原算法基础上增加考虑前[n]时刻状态。利用改进型韦尔奇算法,使得训练集参数更精确,达到预测精度更高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预测数据结果与真实数据相比,误差不超过3%,该模型预测结果具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拥挤收费被认为是解决交通拥挤的有效方法,解决道路交通拥堵的主要想法是,对于有些容易造成拥堵的道路进行收费,而对于其他未充分利用的道路进行适当补偿,对此提出一种基于延迟函数的次梯度启发式道路交通补偿策略。首先,给出道路集的收费/补贴的非线性规划模型,主要是基于Beckmann最小化目标函数实现,然后利用库恩-希尔斯条件和拉格朗日乘子建立模型的条件约束;其次,基于启发式算法建立道路交通的定价补偿策略,利用边际成本建立延迟函数分析模型,然后基于次梯度法进行模型的优化;最后,通过在真实道路网络上的仿真实验,显示所提算法在旅行时间、交通流量、收敛性等指标上均具有较好的性能,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交通堵塞现象越来越威胁正常的城市交通,针对选择最短路径的出行方案往往不能取得最短的出行时间的现象,提出了一种交通拥塞自适应的出行计划方案.该方案克服了现有方案在规划出行路线时未能考虑行车过程中实际交通状况的缺点,根据车辆在各路段行驶的平均通过时间来判断路段当前的拥塞状况,并动态优化行车路线,从而提高交通效率.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案能够自适应路段的交通拥塞,根据当前拥塞状况重新优化行车路线,从而缩短平均行车时间.  相似文献   

14.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城市路网的路径选择一直以来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随着边缘计算和车辆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城市路网中的行驶车辆从自组织网络朝着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s,IoV)范式过渡,这使得车辆路径选择问题从基于静态历史交通数据的计算向实时交通信息计算转变.在城市路网路径选择问题上,众多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如何提高出行效率,减少出行时间等.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所选路径是否存在风险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首次构造了一个基于边缘计算技术的道路风险实时评估模型(real-time road risk assessment model based on edge computing, R3A-EC),并提出基于该模型的城市路网实时路径选择方法(real-time route selection method based on risk assessment, R2S-RA). R3A-EC模型利用边缘计算技术的低延迟,高可靠性等特点对城市道路进行实时风险评估,并利用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验证道路是否存在风险问...  相似文献   

15.
智慧城市交通系统建设,能够提高城市交通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和决策支持能力,是解决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文中结合了交通管理信息、实时定位系统、智能路径规划功能和智能化交通信息分析功能,以出行者的方便和舒适为目的,同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道路信息、公交信息、停车场信息、城市中的各种点位信息进行智能管理,解决了城市道路出现的交通问题。以乐山市为实例进行验证和测试,对实现的系统进行功能性测试,针对智能出行、智能公交、智能路径、智能停车、路径导航、路况信息等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测试,测试功能实现效果好,系统智能程度高。该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技术参考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云网格集成调度的防拥堵车辆路径规划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明  许德刚 《计算机科学》2015,42(7):295-299
在道路交通路网中,车辆拥堵问题是流量与路网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动态过程,通过车辆路径规划,实现对路网网格集成调度,从而提高路网通行吞吐量。传统方法采用并行微观交通动态负载平衡预测算法实现车辆拥堵调度和车辆路径规划,不能准确判断路面上的车辆密度,路径规划效益不好。提出一种基于云网格集成调度的防拥堵车辆路径规划算法,即构建基于Small-World模型的云网格路网模型,采用RFID标签信息进行路况信息采集,实现交通网络拥堵评估信息特征的提取,采用固有模态函数加权平均求得各车道的车辆拥塞状态函数,对所有车道内车辆密度取统计平均可获得簇内的车辆密度。设计交通路网拥堵检测算法来对当前个体道路信息进行一维邻域搜索,从而实现车辆路径规划控制目标函数最佳寻优。通过动态博弈的方式求得车辆防拥堵路径的近似最优轨迹,实现路径规划算法的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准确规划车辆路径,实现最优路径控制,从而提高严重拥堵路段的车流速度和路网吞吐性能,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17.
城市路段通行时间估计能够更好地运营和管理城市交通。针对包含起点-终点位置,行程时间和距离信息的GPS行程数据,提出了一种城市道路网短时通行时间的估计模型。首先将城市道路网按照交叉路口分解为多个路段,并基于k-最短路径搜索方法分析司机行进路线。然后针对每一个路段,提出了双车道通行时间多项式关联关系模型,既能提升道路网通行时间精细度,又能避免因训练数据不足导致的路网通行时间过拟合问题。最后以最小化行程期望时间和实际行程时间之间的均方误差为优化目标,拟合道路网通行时间。在纽约出租车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及方法相对于传统单车道估计方法能够更准确地估计城市道路网路段的通行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建立有效的道路拥堵可视化系统,对智慧城市建设起着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基于车辆密度分析法、车速判定法、行驶时间判定法等模式单一,可信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plus)的道路拥堵识别可视化方法。方法 引入分块并行计算,相较于传统密度算法,可以适应大规模轨迹数据,并行降维聚类速度快。对结果中缓行区类簇判别路段起始点和终止点,通过曲线拟合和拓扑网络纠偏算法,将类簇中轨迹样本点所表征的路段通过地图匹配算法匹配在电子地图中,并结合各类簇中浮动车平均行驶速度判别道路拥堵程度,以颜色深浅程度进行区分可视化。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DBSCAN+算法相较现有改进的DBSCAN算法时间复杂度具有优势,由指数降为线性,可适应海量轨迹点。相较主流地图产品,利用城市出租车车载OBD(on board diagnostics)数据进行城区道路拥堵识别,提取非畅通路段总检出长度相较最优产品提高28.9%,拥堵识别命中率高达91%,较主流产品城区拥堵识别平均命中率提高15%。结论 在城市路网中,基于DBSCAN+密度聚类和缓行区平均移动速度的多表征道路拥堵识别算法与主流地图产品相比,对拥堵识别率、通勤程度划分更具代表性,可信度更高,可以为道路拥堵识别的实时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Efficiently predicting traffic congestion benefits various traffic stakeholders, from regular commuters and logistic operators to urban planners and responsible authorities. This study aims to give a high-quality estimation of traffic conditions from a large historical Floating Car Data (FCD) with two main goals: (i) estimation of congestion zones on a large road network, and (ii) estimation of travel times within congestion zones in the form of the time-varying Travel Time Indexes (TTIs). On the micro level, the traffic conditions, in the form of speed profiles were mapped to links in the road network. On the macro level, the observed area was divided into a fine-grained grid and represented as an image where each pixel indicated congestion intensity.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gestion zones were determined by morphological closing operation an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coupled with temporal clustering. As a case study, the road network in Croatia was selected with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the summer season and the rest of the year season. To validate the proposed approach, three comparisons were conducted: (i) comparison to real routes' travel times driven in a controlled manner, (ii) comparison to historical trajectory dataset, and (iii) comparison to the state-of-the-art method. Compared to the real measured travel times, using zone's time-varying TTIs for travel time estimation resulted in the mean relative percentage error of 4.13%, with a minor difference to travel times estimated on the micro level, an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compared to the current Croatian industrial navigation.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feasibility of estimating congestion zones and time-varying TTIs on a large road network from FCD, with the application in urban planning and time-dependent routing operations due to: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data volume without notable quality loss, and meaningful reduction in the pre-processing computation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