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及以上,地基土为饱和砂土时,应对其做液化判断,如果地基存在液化土层,应当根据建筑设计时的抗震设防类别和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饱和砂土地震液化会给人们的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分析饱和砂土的液化机理,对建筑场地的饱和砂土进行地震液化判别、评价,提出抗液化措施。  相似文献   

2.
刘顺  唐小微  栾一晓 《工程力学》2022,39(5):177-187
沉箱码头作为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由于地基液化可能发生沉降、倾斜等灾害形式。在强震作用下,传统有限元方法可能由于液化大变形导致网格畸变而不能正确反映沉箱码头的地震响应。基于算子分裂技术,该文发展了一种适用于饱和砂土液化大变形分析的ALE有限元方法并将其用于两种地基处理形式的沉箱码头在三种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地震液化分析。结果表明:强震作用下,ALE方法能够提供精度可靠的沉箱码头地震响应并保证整体的网格质量;沉箱的残余位移与地震荷载峰值近似呈线性关系,且对低频地震荷载较为敏感;在置换区和回填区存在高孔压连通区,可能会加大沉箱码头的残余位移,可考虑设置阻断置换区和回填区孔压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睿  张建民  张嘎 《工程力学》2012,29(10):98-105
该文在清华大学土工离心机振动台上开展了倾斜可液化地基中刚性单桩基础的试验研究, 观测了地基的加速度、位移、孔压和桩基础的弯矩等响应。研究结果显示:地震中地基浅层部分较快达到液化状态, 不同深度超静孔隙水压力的累积与消散并不相同;砂土的液化使得地基的加速度响应发生变化, 有效地过滤了地震波的部分高频段;地震过程中桩身弯矩峰值出现在浅层地基达到初始液化后, 且最大弯矩出现在桩头;倾斜地基使得桩身产生了较大的残余弯矩。由此表明在侧向流动地基中, 液化前、液化后大变形和地震后永久位移三个不同阶段桩的受力并不相同。在进行可液化地基中桩基础的研究中, 应考虑这三个不同阶段桩基础的受力要求。该研究加深了对倾斜液化地基中桩基础的地震响应的理解, 有助于进一步的揭示地震过程中可液化地基桩基础的震损机理。  相似文献   

4.
以某计划铺设路基线路为研究对象,考虑黏-弹性人工边界、土壤的非线性、结构间动态接触,建立了列车-路堤-土体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采用Drucker-Prager材料本构,并进行修正。轮对和钢轨采用双向对称接触方式在轮对与钢轨表面间建立垂向接触对和侧向接触对,轮轨间作用力采用罚函数方法计算。提出了软土地基加固方案,对比分析了地基加固前后,列车-路堤-地基系统的地震响应;讨论了软土路基震后残余变形对列车地震脱轨安全性的影响程度及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地基加固对地震激励下列车-轨道结构动力响应以及列车运行安全性影响显著,加固后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和车体加速度均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5.
杨勋  王欢欢  余克勤  金先龙 《工程力学》2016,33(10):248-256
针对地震过程中海水-防波堤-地基的耦合效应,结合某沿海斜坡式防波堤,建立了海水-防波堤-地基系统有限元模型,应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以及显式动态有限元方法,对真实地震过程中的防波堤系统动力响应进行了仿真,给出了流-固耦合作用下,不同地震激励的防波堤残余变形以及地震过程中的动水压力时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对防波堤残余变形响应有较显著影响,且水平向残余变形受影响程度大于竖直向残余变形;地震过程中的动水压力主要受海水主频以及地震激励卓越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防波堤设计、安全评价和抗震措施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旋喷桩加固运营期地铁隧道地基的力学效果,利用FLAC3D软件对某地铁明挖矩形隧道地基旋喷桩加固方案进行了数值计算,对有无旋喷桩加固时隧道地基沉降变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旋喷桩时地基沉降量减小了80%左右.加固效果显著,为使用旋喷桩加固隧道地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挤密碎石桩适用于软土、人工填土和松散砂土的挤密加固地基,它可以加速饱和软粘土的排水固结,挤密周围软弱或松散土层,使碎石桩与挤密后的土共同组成持力层,从而提高地 承载能力,减少地基的变形,还可以增加砂土地基抗液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史艳莉  王文达  靳垚 《工程力学》2012,29(12):186-195
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抗震性能是进行该类结构推广应用的关键。该文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该类结构体系的数值模型,在考虑冷弯薄型钢构件及门窗洞口加强与否、考虑组合墙体作用与否等情况下,分别进行了设防烈度为7度时常遇地震下的静力分析和弹性时程分析和设防烈度分别为7度、8度和9度时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常遇地震作用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由风荷载控制,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塑性层间侧移则由地震作用控制;是否考虑组合墙体及墙面板材料特性对结构承载力、变形及抗震性能影响显著。在设防烈度分别为7度、8度和9度时的罕遇地震作用下,考虑组合墙体时结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可满足现行抗震规范(GB50011-2010)要求,双面OSB墙面板且角柱进行加强时抗震性能最好。该文结果可为进一步进行此类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地基液化对小高宽比隔震结构体系振动特性的影响,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再现了桩基基础小高宽比隔震结构体系在液化场地上的地震反应过程,分析了地基液化过程中基础及隔震层振动特性和隔震结构地震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地基液化后小高宽比隔震结构的一阶自振频率较刚性地基时大幅增加,阻尼比较刚性地基时也明显增加;液化地基上隔震层对群桩基础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起明显的放大作用,隔震效能消失,但隔震层对桩基承台转动角加速度反应起显著的减震作用;液化地基上小高宽比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的分布规律与非液化地基上隔震结构相比也具有明显差异,呈现出弯曲放大的特点,隔震结构顶层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增大尤为明显;液化地基上小高宽比隔震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反应远超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反应,可能导致基于刚性地基假定设计的隔震结构在地基液化时不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地基液化是导致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在地震中发生严重破坏的重要威胁之一,然而目前对可液化场地中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大型复杂异跨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更是少见。通过引入砂土液化大变形本构模型,采用有限元网格自适应调整技术克服土体网格大变形的畸变问题,建立了可液化场地土一复杂异跨地铁车站结构静动耦合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该相互作用体系的场地液化分布特征、异跨车站结构上浮特征、周围场地位移沉降及矢量特征、结构侧向变形和地震损伤破坏特征等,初步揭示了该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反应规律及液化地基中大型异跨地下结构的地震破坏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可液化场地中异跨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认识及完善其抗震设计方法提供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嘉德艺术中心是同时带有大悬臂和大跨转换层的复杂结构,为保证该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进行了1:16的缩比振动台试验,并利用ABAQUS进行了弹塑性分析。研究了结构的动力特性,研究了结构在8度多遇、设防、罕遇地震及9度罕遇地震下的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及损伤过程。并讨论了大悬臂桁架和大跨转换层桁架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延性,具有足够的抗震储备能力,满足规范"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采用竖向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的竖向地震作用并不一定大于规范简化方法的结果,实际设计中宜取两者的包络;且对于8度抗震设防的大悬臂桁架和大跨转换层桁架,规范简化方法计算的竖向地震作用偏小,宜取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5%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震作用下地基液化是造成土石坝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西克尔水库为例,针对易液化地基,利用有限差分法FLAC^3D,对地震作用下发生的液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西克尔水库坝顶裂缝的形成主要与地震作用下的地基液化有关,且在坝后增加盖重的措施对抗震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布谷孜大桥地基与基础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永净  丁春林 《工程力学》1998,(A03):304-309
本文对布谷孜大桥桩,土,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对自由场体系在基岩处输入天津宁河波,分别按7,8,9度抗震设防,分析了各层土的地震响应,考虑桩,土,上部结构共同作用,采用二维和三维模型,分别按7,8,9度抗震设施,分析了桩,土,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对不同桩长及土体加固进行了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两层三跨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地震破坏特征,采用水泥橡胶砂混合土作为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周围回填地基隔震层,建立三种不同地基隔震体系的土-隔震层-地下结构静、动力耦合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的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基隔震层设置方案对地铁地下车站结构的相对层间位移角、加速度反应、震后残余变形和混凝土地震损伤破坏等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地下车站结构周围地基设置水泥橡胶砂隔震层可以有效地减轻地下车站结构的地震侧向变形,尤其是在四周都采用隔震材料回填时效果最好;总体来看,在车站结构周围采用不同地基隔震的方法均可以有效地减轻地下车站结构的惯性力和混凝土地震损伤程度,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从经济角度和施工方便出发,建议优先选用在地下车站结构两侧设置地基隔震层。  相似文献   

15.
胡书领  王伟 《工程力学》2023,40(4):46-57
该文采用自复位消能摇摆模块对既有抗弯钢框架进行加固,以减小其震后残余位移、提升其地震抗倒塌性能、避免其因层间变形集中而发生薄弱层倒塌破坏。基于分布参数连续体模型,揭示了自复位消能摇摆模块与钢框架结构的协同抗侧机理,分析了自复位消能摇摆模块抗弯刚度及抗侧刚度对结构层间变形模式、摇摆模块和钢框架内力需求的影响。提出了利用自复位消能摇摆模块加固既有抗弯钢框架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给出了具体设计流程。基于提出的设计方法对某三层抗弯钢框架进行加固设计。静力推覆分析和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自复位消能摇摆模块可有效减小既有抗弯钢框架结构的震后残余变形、使结构获得均匀的层间变形模式。加固后的结构在设计地震下可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人工岛在自重、渗流、地震等耦合作用下动力稳定性研究较少的现状,以某人工岛边坡为例,首次将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引入到人工岛动力稳定性分析中,建立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采用Finn-Byrne和修正Hardin-Drnevich动力本构,对多场耦合作用下人工岛液化范围、受力情况及动力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表明:1)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人工岛能够满足动力稳定性要求,由于海底淤泥层抗剪强度很低,地震下的最终破裂面由抛填块石下部与淤泥层共同组成;2)岛内侧降水,使得海水渗流方向由岛外指向岛内,增加岛外侧土体有效应力,提高其抗液化能力,降低了岛内土体的有效应力,因此地震作用下内侧土体更易液化;3)由于受到周围土体的约束作用,土体局部液化不会产生液化大变形,只有液化土体较多才会产生大变形。研究结果为人工岛动力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徐植信  余安东 《工程力学》1998,(A01):100-107
按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和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JB08-9-92,截面抗震验算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6度区取0.04,7度区取0.08,与国际通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定义不同,常易引起误解,且不同的结构以同一折减系数,将导致完全度不一致,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设计规范是以按规范设计的建筑遭受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结构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要修理即可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  相似文献   

18.
通过碎石桩加固液化模型土振动台试验,研究了一定埋深时密实度变化的模型地基土振动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和孔压比的峰值、振动结束后消散程度,揭示了加固与未加固液化土随埋深变化的孔压比与密实度的变化规律,阐明碎石桩加固液化土主要以密实度和排水两因素为主的加固机理,研究结果对今后实际工程碎石桩加固复合地基液化土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牛琪瑛  李如凯  徐增杰  申俊敏 《工程力学》2012,(Z1):141-144,161
该文通过室内模拟地震荷载,对水泥土桩加固不同干密度液化土进行振动台试验,得出不同干密度条件的未加固或加固地基土在相同埋深处的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探讨水泥土桩在不同干密度条件下抗液化效果,揭示出水泥土桩加固液化土复合地基的排水效果不明显,抗液化性能不佳,提示在工程应用中要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以上层为五跨和下层为三跨的非规则截面地铁地下车站结构为原型,在可液化场地条件下进行土与地铁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试验提出适用于液化地基-地下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的柔性传感链结合水沉法的模型地基制备方法,采用阵列式位移计测试了地基水平变形;分析了孔压发展、消散及空间分布规律,地震动强度与孔压关系,地表震陷与地基变形等。结果表明:饱和砂土振动孔压主要在地震过程中完成累积过程,振动孔压比与地震动Arias强度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强震作用下地下结构存在改变了地基孔压空间分布模式;模型结构地震过程中出现了显著上浮现象,上浮不仅仅发生在孔压累积段,孔压消散段仍存在惯性上浮效应。随着液化区的扩展以及饱和砂土液化程度的增大,变截面地下结构不均匀沉降和倾斜现象显著,地下结构抗浮设计中应考虑截面结构形式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