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商业展示设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以培养创意与技能并重的高级应用型商业展示设计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引企入校,以“工作室”制模式的建立为核心,全面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引领的课程体系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本文针对目前商业展示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实际调查、实践教学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础,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进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引导、顶岗工作等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出要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力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商业展示设计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
刘露  朱建 《包装世界》2016,(1):50-51
艺术设计专业因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通过举办、参与设计竞赛,以赛促学来锻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综合素质,对提高民办高职院校设计专业输出人才的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本文结合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际,探讨了设计竞赛对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作用及对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部明确将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学科竞赛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环节。出台激励政策,支持学生参加具有启发创新意识的学科竞赛,有利于逐步形成学校发展的自身的特色,在完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满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基于学科竞赛的"两全、三抓、四落实"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针,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理念,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路径、构建学科竞赛训练体系,得出基于学科竞赛的"两全、三抓、四落实"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金坚 《包装世界》2011,(1):34-35
为适应新形式下教学体系的需要,对商品包装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引入实际项目,注重以项目驱动,创立以工作室制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以"工学结合"和项目化教学作为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与切入点加以研究,加强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训机制和手段,对开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展示设计是视觉传达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也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在分析视传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和误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定位和综合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的教学改革思路,并进一步阐释了展示设计课程的案例情境设计、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及其积极效应,力求为高校更好地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展示设计人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中不断探索的目标,结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印刷包装媒体专业群建设,从课程定位、学生分析、教学方法、团队建设等方面,探索以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带动包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包装、印刷、媒体专业群培养创新、设计、制作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包装产业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对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培养产业需要的绿色发展人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于2018年开始对人才需求进行调研,通过对包装产业、企业、专业布点院校、毕业生四方调研,确定了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的对应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  相似文献   

8.
回顾数字媒体学科创建主要历程,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探讨数字媒体专业学科本体内涵,引入多元交叉人才培养理念,坚定开拓全新培养模式。通过重新梳理数字媒体学科关键要素,提出再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模式,提炼其中再设计模型,揭示数字媒体与设计学的内在关系,论述设计思维的艺术哲理和指导原则,强调利用数字媒体学科不断完善的机遇,将该学科纳入设计学再设计的学术正轨,解决数字媒体专业定位摇摆不定的现状,为新世纪新业态新场景储备多元智能发达的新人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新世纪包装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导向其主导的必然趋势;要认准时代特征,树立“四种教育竞争观”,把握住“五大人才培养导向”,正确处理包装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导向十大关系,全面优化导向政策,走出困境,迎接挑战,培养和造就现代包装设计艺术英才。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信管”)专业复合人才培养的难题,提出用系统科学作为方法论基础,讨论了系统思维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系统思维培养的目标和任务,并结合学校实际,探讨了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1.
袁袁 《上海包装》2023,(10):217-219
包装设计作为一门创意性的学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包装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包装设计专业学生,高校需要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促进实践教学发展。探讨了包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策略,以期对提高包装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一个在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比赛,通过竞赛过程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设计教育现状及问题,探讨设计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进而探讨以竞赛为载体推动大学生专业学习和高水平人才培养途径。以赛促学,在专业创作过程中引入竞赛,不但能激发学生创作潜能,更要多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高质量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非遗湘绣创新研发为切入点,提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新常态,结合现有设计学研究生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构建并完善具有地方特色、适合高校办学实际、反映市场和产业需求的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乃至非遗保护与创新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艺术设计教育要以"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突出能力培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的专业教育与行业结合、专业学习与项目实践结合,构建全新的以专业项目为先导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即探讨"工作室"教学为平台,构建以"项目式"教学这种新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肖科坤 《上海包装》2023,(5):202-204
高校是十分重要的设计人才培养阵地。提升教学水平、培养综合型人才是高校的办校宗旨。基于创新能力培养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以期提升专业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6.
张毅 《包装与设计》2014,(5):100-102
一、现状概述当代,包装设计课程随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各类高等院校的落地生根而被广泛开设,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专业美术院校不再是包装设计师培养的唯一摇篮,包装设计师也再不是美术院校学生的专利。但是,在今天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成为主流的前提下,在众多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院校中,对于包装设计教学的定位与形式是否应当存在一定的区别呢?  相似文献   

17.
大型建筑机电综合图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设备工程系统多,一般由建筑设计院水、电、空调等各专业设计人员各自布置管线和出图,缺乏系统的协调与平衡,致一些设备及管线会在建筑平面、立面位置上相互交叉发生冲突,甚至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为了避免这种现象,通过对各系统管线的布置进行综合设计,既满足各专业技术要求,又使各系统管线合理布置,为施工、运行、使用、管理及维修创造有利的条件,介绍大型建筑机电综合图设计的原则及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京成  王萌 《上海包装》2023,(7):217-219
针对高校陶瓷工艺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的成果与当代社会需求出现相对脱节的现象,运用OBE教育理念,采取项目导入专业教学的方式,从校企的资源协同、校企的教学协同、校企的师资协同等层面,提出了陶瓷工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策略,旨在推动我国当代陶瓷工艺设计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时期的工业设计专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材料创新、产品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体现,工业设计在新时期中肩负着重任.为了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近期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作了分析,并以问卷和面谈的方式,调查了珠三角相关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看法,提出了关于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20.
工业设计是由现代科技、现代艺术、社会需求与社会管理要素构成工业设计专业是要培养熟悉国情、通晓必要的工业生产与市场知识,掌握系统的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世界工业设计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艺术修养,能够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研究以及设计教育工作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