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提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质量,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论为基础,阐述了OBE理论对实践课程评价的意义,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策略,以期对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勤 《上海包装》2024,(2):33-35
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化与艺术创作结合的产物,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数字媒体艺术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食品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概述了数字媒体艺术与食品包装设计相关内容,提出数字媒体艺术在食品包装中的运用策略,旨在促进食品包装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立伟 《包装工程》2023,44(2):242-246, 280
目的 探索NFT驱动的视觉传达设计价值的重塑,明晰视觉传达设计所扩展出的商业、传播与艺术价值。方法 从区块链技术所支撑的NFT概念和现象入手,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确权”与“稀缺性”,明确设计作品直接成为收藏艺术品的路径,重点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数字艺术在新的发展空间内所具有的商业特征、传播路径和艺术创作属性,分析由此衍生出的视觉传达设计新价值内涵,同时对NFT数字艺术藏品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结论 NFT借助区块链加密技术直接打造相关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商业、传播与艺术价值,传统艺术藏品和数字艺术藏品、传统的设计师和NFT数字艺术家等多组关系都在深刻变化,同时国情与市场监管也会保证数字艺术藏品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梅倩  张景 《包装工程》2023,44(14):461-470
目的 将游戏化理论应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体验设计研究,提高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域文化感知,并产生积极的游览体验,从而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与传承的目标。方法 首先研究游戏化理论相关概念;其次研究游戏化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产品案例比对分析,提出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游戏化体验设计策略;最后以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为研究案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等,分析游客在永庆坊游览体验过程中的用户期望、行为特征和情感体验,设计具有游戏化要素的数字化体验设计应用《集物.永庆行》,并进行设计策略的可行性验证。结论 通过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游戏化体验,探寻游客在不同阶段游览的内在核心驱动力,以深度游览为出发点,塑造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感知;以期望行为为导向,通过游戏化要素促进游客在自我驱动中完成游览体验;以提升自我成就感为目标,产生愉悦积极的游戏化体验。为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体验设计相关研究者和设计师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亚鹰 《中国包装》2011,31(12):50-53
本文以批判的视角反思了目前国内对数字艺术研究的教条主义,提出以发展的眼光,立足于数字艺术的内在精神来研究数字艺术的可能性。通过对数字艺术中技术与艺术相互关系的探讨,对国内数码艺术专业教育的改革提出新设想,试图建构一种有别于传统艺术教育、重视新技术表现、推崇实践创新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罗丹  陈哲 《上海包装》2023,(7):169-171
现代信息化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新媒体技术在应用到更多领域和行业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发展模式。基于此,介绍了新媒体艺术语言的类型以及新媒体艺术语言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论述了新媒体艺术语言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包括数字和图标、超现实主义、动态表现主义、建构综合体验等语言应用。应用实践表明,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通过对新媒体艺术语言的应用,可构建出更具创新性的艺术环境。  相似文献   

7.
进入信息革命以来,数字技术支撑和拓展了视听艺术新的发展方向;产业和受众对视听媒体及艺术的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为此,进行教育改革方面的学术研究就可以提升数字视听媒体高等教育专业的发展空间和水准。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法、比较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对传统媒体和数字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历史和技术要点进行细化分析,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院校的专业分类和发展历程,对广播、电影和电视的工业体系、产业链和体制进行剖析,发现了当下数字媒体视听领域存在的革命性契机。抓住机遇展开有传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数字视听媒体高等教育的专业改革,不仅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更能推动国际化的视听媒体新形态产业,为新时期中国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增加更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王娜娜  乐凤  靳紫微  高秦艳 《包装工程》2022,43(24):420-430
目的 从金陵节庆文化的描述入手,对金陵文化及金陵节庆文化进行简要论述;就秦淮灯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就非遗数字游戏化的概念及特征进行简要阐述;以南京秦淮花灯的非遗数字游戏化策略为研究载体,分析探讨非遗数字游戏化开发提升大众主动接触和探索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动机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调研,搜集南京秦淮花灯技艺的历史发展、制作技艺等第一手研究资料,从更深层次找到蕴含于城市传统技艺中的历史文化,找到非遗游戏化策略的情感载体,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方法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文化元素,将其转化为设计符号,融入南京秦淮灯会数字游戏化推广策略的应用开发。结果 首先是非遗数字游戏化,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得以优化和提升,可以体现“ 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其次是游戏化设计策略可以帮助文化传播,使体验者更好地学习和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再次是技术的进步为非遗游戏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游戏设计增添更多的优势,最后,游戏化的手段提升了大众主动探索文化遗产的动机与行为的潜力。结论 了解传统地域历史技艺的内涵并将其发扬光大,突显地域特色,运用数字化趣味性的游戏策略更能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赋能,这一过程能充分体现出设计思维模式的创新性。为今后的相关学者和设计师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郭志鸿 《包装工程》2017,38(18):259-261
目的探究数字媒体艺术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及方式。方法以数字媒体艺术为切入点,结合真实、创意、情感、系统等原则,对数字媒体艺术与现代广告设计的结合应用进行探索,并分别介绍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广告设计、户外广告设计及其他动态广告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结论数字媒体艺术与现代广告设计的结合,能够进一步丰富现代广告设计的内涵,提升设计质量,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和完善,实现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0.
田萌 《包装工程》2023,44(10):316-319
目的 探讨数字媒体艺术与蒙古族文化的融合策略,在优化新媒体数字艺术创作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方法 厘清新媒体数字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结合蒙古族文化中的图案、色彩等元素对新媒体数字艺术与蒙古族文化的融合路径进行探讨。结论 中国的新媒体数字艺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既要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又要有自己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特色,要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与新媒体数字艺术加以融合,才能使数字艺术设计更具生命力,使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承。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传播的现实需求,和传统艺术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的背景下,探索语音交互在传统艺术文创产品中的运用。语音交互技术通过语音交互的自然化形式实现游戏操控,目前在功能产品、游戏产品中的运用已有成功案例,因此运用语音交互技术进行传统艺术文创产品设计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清明上河图》AVG游戏设计为例,以《清明上河图》为剧情背景,遵循《清明上河图》绘画风格进行游戏素材及界面设计;调用百度语音包数据库,将语音识别技术与GUI技术进行整合,实现语音交互推动《清明上河图》AVG游戏剧情的核心功能。这一设计实践,对基于传统艺术的文创产品设计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基于语音交互的《清明上河图》AVG游戏,将中国传统艺术与语音解谜游戏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有助于提升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影响力,既是一种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也是全球化语境下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传播,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李静雅  王卓尔  易晓 《包装工程》2023,44(22):1-10, 16
目的 从非遗数字化游戏的概念及问题入手进行阐述,以非遗数字游戏化策略为研究载体,探究将数字化游戏以及虚实结合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设计策略,助力非遗数字化创新。方法 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方法,从游戏故事、机制、美学设计等方面入手,融合非遗文化的实体内容与虚拟游戏内容,探索游戏设计流程与方法模型,提出虚实融合的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新路径。结果 构建了非遗数字游戏化体验设计策略,并对傩面具文化开展虚实结合的游戏设计与开发,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首先,通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展示傩文化内涵,可以更加广泛地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游戏化的设计策略可以有效助力文化传播,使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蕴藏为游戏要素的点点滴滴,显现在游戏体验的全部过程,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最后,创新技术应用为非遗游戏特别是文化传播类型游戏的开发创造了更多可能性,通过实物与虚拟内容的融合,更有利于创新文化传播与游戏运行机制,提升游戏体验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13.
汪笑楠  徐征 《包装工程》2021,42(24):292-298
目的 探讨楚漆器造物艺术当代设计转化的思路与发展策略。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功能、形式、审美、伦理4个层面,针对目前楚漆器造物艺术在当代设计转化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与策略制定。结论 楚漆器造物艺术的当代设计转化在目前仍有实用性不强、同质化泛滥、亲体性不足、伦理意识缺乏等问题,其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从融合新技术、再现恢诡浪漫的艺术风格、融汇亲体性图式语言、融入伦理意识4个方面,进行转化设计实践,以提升设计转化产品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及社会价值。通过对楚漆器造物艺术当代设计转化问题的分析和设计策略研究,为楚漆器造物艺术当代设计转化和相关文创产品设计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苗秀  侯文军  徐雅楠 《包装工程》2022,43(16):303-310, 409
目的 探究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框架与关键性设计因子,助力非遗数字化创新。方法 将非遗不依赖物质文化而存在的活态特征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想象性和交互性等特征相结合,提出以虚拟现实游戏为载体作为非遗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价值传播的数字化创新路径。基于游戏元素四分法,在现有游戏设计模型和用户体验要素模型的基础上,探索设计流程与方法框架。基于评估的方法开展实验,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虚拟现实游戏体验的关键性因子。结果 从前期文化调研、非遗游戏定位、内容与机制设计、界面设计4个方面,构建了非遗虚拟现实游戏设计流程与方法框架。提出了包括真实性、游戏性、可用性和情感在内的影响虚拟现实游戏用户体验的要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在方法框架与关键性因子的设计策略指导下,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曲棍球开展虚拟现实游戏设计与开发,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虚拟现实游戏为非遗数字化带来了沉浸感、想象性和交互性体验,是非遗数字化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游戏日益成为人们主要娱乐方式的背景下,研究游戏叙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包括游戏天然具备的叙事属性、经典叙事在当代游戏中的实现方式,以及未来游戏中的智能叙事,并且分别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相比较于电影艺术,游戏叙事具有较高的随机性、沉浸性,但在叙事的审美价值上,距离电影仍有较大的差距。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叙事会不断提高游戏的叙事审美价值和情感传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陈昆 《影像技术》2010,22(5):11-13,30
摄影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摄影艺术品不再单单是平面视觉而且是在触觉甚至是在嗅觉上使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得到充分的表现。新媒体艺术呈现出后现代文化现象种种表征,成为艺术世界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领域。而数码艺术属于新媒体艺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数字图像技术成为一种基本的语言和工具,以数字图像技术完成的数字影像作品一直倍受关注和争议,争议的焦点则是它对人类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它的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当代艺术的视觉对数字影像艺术的影响分析,来探寻数字影像艺术当代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秦艳 《包装工程》2020,40(22):211-215
目的 探索海派民艺嵌入商品包装设计的创新方法与策略,为海派民艺的传承与应用寻求可行的路径。方法 从对海派民艺发展现状的梳理着手,分析其艺术特色及流派风格,以及在新时代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海派民艺的特点及其嵌入商品包装设计的可行性,从包装色彩设计、图形创意、图案表现、结构营造、造型研发等五个方面,深入讨论海派民艺嵌入商品包装设计的创新策略,并以设计实案进行佐证,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和反思。结论 基于科学的设计方法和创新策略实施,海派民艺可以有效地嵌入商品包装设计的各个层面,从而搭建继承、弘扬民间艺术的良性通道。该创新策略体系的建构,将为当代商品包装设计研究领域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陈竑  罗慈花 《包装学报》2015,7(3):64-67
梅山傩面作为梅山地域文化最为重要的艺术符号之一,其神秘粗犷的艺术风格与较强的个性特征在湖南乃至全国民间艺术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以梅山傩面为主题进行了系列招贴设计,重点对梅山傩面的图形、色彩、文字进行再设计,试图提高受众对梅山地域文化的宣传物及其衍生产品的关注度,并力图使招贴形成形式简洁、意境清晰的视觉语言,呈现浓厚的梅山文化艺术气息和鲜明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9.
汽车造型的艺术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璐  付黎明 《包装工程》2007,28(11):148-150
汽车造型的基本因素包括艺术、使用、材料技术、经济、市场等5个因素.从汽车造型的艺术因素入手,结合当下我国汽车设计概念和设计目标不够明确,导致很多汽车造型单调、乏味、缺少艺术特色的困惑,探索、研究汽车造型的艺术因素.目的是使人们重视汽车造型艺术的存在与发展,提高现代汽车的设计水平与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