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不可逆三热源热泵的优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星  严子浚 《制冷》1997,(4):6-10
提出一种新的不可逆三热源热泵循环模型,基于此模型,应用优化理论探讨传及工质内部不可逆性对热泵性能的影响,导出热泵的最大泵热率与性能系数间的关系。由此关系确定了热泵的一些重要新性能界限,并讨论了热泵的一些优化性能。  相似文献   

2.
成岭  张婧  金璐  李克成  陶文铨 《制冷学报》2019,40(1):128-134
本文建立了LiBr-H2O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理论模型,对热泵系统的热力学循环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操作参数(包括循环倍率、低温废水入口温度、热水入口温度、高温蒸汽入口温度)对热泵的性能系数(COP)、火积效率、?效率和熵产这4种性能评价指标的影响规律,对比了这4种性能评价标准下的系统性能变化的一致性,并探讨了作为新指标的火积效率是否适用于吸收式热泵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当循环倍率、热水入口温度和高温蒸汽入口温度增加时,热泵系统性能均变差,只有低温废水入口温度升高时,系统性能才逐渐提高。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操作参数条件下4种性能评价指标变化并不一致,有些甚至相反,但COP和火积效率的变化趋势却始终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因此说明火积效率也可以用于吸收式热泵的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3.
马国远 《制冷》1998,(1):12-16
本文建立了以地下水为热源的热电热泵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目前热电材料所能达到的技术性能对该系统进行了模拟分析,计算结果与同水温及流量的传统热泵测试性能的比较发现,地下水热电热泵在制冷工作方式,特别是地下水温低于18℃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其制热工作方式的性能较差。专门设计的地下水热电热泵在地下水温为13℃时,制冷和制热COP分别为6.4和1.72,而同水温条件下的传统热泵制冷和制热COP分别为4.35和3.72。因此,地下水热电热泵比较适合全年制冷负荷占支配地位的场合使用。  相似文献   

4.
蒸汽压缩式热泵干燥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阐述了蒸汽压缩式热泵干燥机在我国木材工业中的应用情况,蒸汽干燥与热泵干燥的区别,单热源与双热源泵干燥机的区别,并介绍了RCG30G高温双热源热泵干燥机的性能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改善热泵系统性能和扩大其运行工况范围,将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且能较好地适应两相流工况的喷射器引入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构造出准二级压缩-喷射复合热泵系统。在冷凝温度为45℃、蒸发温度在-8℃到-25℃变化的不同工况下,详细测量不同喷射系数和设计结构的喷射器对该复合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射系数和设计结构较合理的喷射器,可以使复合热泵系统在较宽广的工况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效率,且喷射系数u=0.1时热泵系统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6.
蓄热型热泵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国强  胡连方 《制冷》1995,(2):50-54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蓄热型热泵的循环,对用蓄热改善热泵的运行性能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考虑了蓄热工质,建立了系统热力计算的模型,并给出了计算范例。  相似文献   

7.
排风热回收式热泵因具有结构紧凑,节能环保等优点,在北欧等国家得到一定的推广。排风热回收式热泵主要分为单级和双级热回收式热泵,而热回收装置作为双级热回收式热泵的重要部件,其热回收效率会影响到整个热泵系统的性能。通过TRNSYS对双级热回收式热泵在重庆冬季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模拟,并与常规空气源热泵和单级热回收式热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双级热回收式热泵机组的性能系数随着热回收的效率升高而降低,且介于单级热回收式热泵和常规空气源热泵的性能系数之间,而双级热回收式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则随热回收的效率升高而升高,在热回收效率为0.6的情况下,系统的性能系数为5.262,相较单级热回收式热泵和常规空气源热泵的性能系数,能效分别提升了31.29%和83.22%。  相似文献   

8.
热泵热水器发展现状及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热泵型热水器的原理、特点和市场发展现状,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讨论了热泵热水器未来的发展潜力。对市场上的一种典型热泵热水器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各种数据,通过理论及数据分析,提出改良措施,为热泵热水器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风冷热泵结霜工况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台风冷热泵室进行了结霜工况下的实验测试,实验地研究了风冷热泵在规定的环境温度下制热能力、出风温度以及热泵制热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热泵结霜严重的影响TSU热能力、出风温度已经热泵制热性能,研究结论对热泵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钟理  赵文英  谭盈科 《制冷》2001,20(2):10-15
溶液换热器是吸收式热泵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传热效率与强化对提高热泵系统性能,降低热泵循环系统的设备费和操作费非常重要,本文分析计算了不同传热效率对水/乙二醇高温吸收式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换热器传热温差和用损与传热效率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评价热泵系统性能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热泵是高效节能技术,两者有机结合应用既提高了太阳能集热器效率和热泵性能,又拓宽了应用范围,使其实用性大大增强。在介绍太阳能热泵系统的分类与工作原理基础上,概括了各类太阳能热泵的优缺点,总结了国内外该技术的应用和研究现状,着重分析了非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集热器安装朝向和角度、热泵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是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蓄热材料在热泵及其它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剧霏  刘超  程军  汪南  朱冬生 《制冷》2006,25(1):40-43
本文综述了蓄热材料的分类、性能要求及其在热泵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了一种典型的相变蓄热材料-石蜡在热泵热水器中的应用情况,并对蓄热材料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热泵室内模拟试验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地介绍了热泵的工作原理,给出了判别热泵性能的方法及常用的评价指标。通过对试验因子(基本参数)的分析,确定了室内模拟试验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根据试验数据及计算结果,回归出了以R142b为工质,热源温度在35℃-45℃、供热温度在60℃-85℃、压缩机耗功在2.3-3.7kw之间变化时,各性能指标的经验关联式。据此,探讨了在油田生产工况下的热泵性能。针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为全面分析热泵的动态特性提供了依据,也为在油田进行工程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热泵间歇干燥是一种能耗低、干燥产品质量高的新型干燥方式,深入开展其工艺优化研究非常必要。以白菜种子热泵干燥为例,建立由干燥空气传热与传质模型、种子传热与传质模型组成的干燥模型,根据模拟结果确定了描述热泵间歇干燥性能的机组性能指标和干燥产品性能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获得热泵机组性能和干燥产品性能综合最优的热泵间歇干燥方式。结果表明,对白菜种子而言,干燥周期为3000 s、比例系数为1/6的热泵间歇干燥的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5.
空气源热泵-冷柜一体机中热泵的启停过程不仅会影响系统供热性能,还会影响冷柜性能.本文实验研究了在单独运行及联合运行工况下考虑空气源热泵的启停过程的空气源热泵-冷柜一体机的性能,分析了空气源热泵的启停次数对热泵系统和冷柜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热泵单独运行工况,空气源热泵-冷柜一体机中热泵制热量的衰减开始时间延...  相似文献   

16.
研制一种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蒸发器,试验对比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与常规空气源热泵的性能,采用可以直接体现热泵蒸发器除霜能效水平的除霜性能系数进行评价。试验结果显示,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的逆循环除霜性能系数为0.29,相比常规空气源热泵提高26.1%,这说明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蒸发器可有效提高热泵除霜能效。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我国现在地热水能量梯级应用最多的热泵串联系统的性能,该系统结构不能达到高效跟踪大楼负荷变化、充分利用地热水能源的目的。用“系统思考”的理念,提出一种整体性能非常好的地热水能量梯级利用的热泵并联方案系统,只有这样的系统才能达到充分利用地热水能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混联式直接膨胀式太阳能辅助热泵的数学模型,并编制了仿真程序,分析了气象参数、结构参数和热力参数对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热泵系统性能改进和运行控制的方向,可供该类系统的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林创辉 《制冷》2007,26(3):17-20
通过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实验测试,研究双流膨胀阀在风冷热泵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探索简化制冷系统,提高制冷系统运行可靠性与提高系统性能以及减少制冷系统耗材,降低机组成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水-水热泵系统全年性能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建筑物的全年负荷预测,提出了热泵系统全年季节性能优化的理念,定义了热泵全年性能系数APF,并以此为优化目标函数,换热器面积比为优化变量,研究在压缩机开停控制方式下系统的优化匹配,并与以HSPF、SEER和EER为优化目标的优化计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APF作为优化目标具有更加真实客观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