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首先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为反应型乳化剂,聚苯乙烯乳液为种子乳液,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得了粒径约200 nm且窄粒径分布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CR)乳液。然后将该ACR乳液直接加入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体系中,制得了ACR乳液原位悬浮接枝共混型高抗冲聚氯乙烯(PVC)复合树脂。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树脂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聚合温度下所得的ACR乳液对最终PVC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悬浮聚合工艺中ACR乳液的加料顺序对悬浮聚合稳定性、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PVC复合树脂由ACR、氯乙烯在ACR上接枝所得共聚物及PVC均聚物组成,该原位增韧PVC复合树脂的抗冲性能提高非常显著。尤其是70℃乳液聚合所得ACR乳液用于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且当ACR质量分数为6.0%时的PVC复合树脂的缺口冲击强度可达常规SG-5型PVC树脂的7.4倍。此外,在氯乙烯单体液滴分散好后再加ACR乳液进行悬浮聚合,所得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抗冲性能较好,且聚合过程中无粘釜、无粘轴现象。  相似文献   

2.
首先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为反应型乳化剂,聚苯乙烯乳液为种子乳液,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得了粒径约200 nm且窄粒径分布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CR)乳液。然后将该ACR乳液直接加入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体系中,制得了ACR乳液原位悬浮接枝共混型高抗冲聚氯乙烯(PVC)复合树脂。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树脂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聚合温度下所得的ACR乳液对最终PVC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悬浮聚合工艺中ACR乳液的加料顺序对悬浮聚合稳定性、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PVC复合树脂由ACR、氯乙烯在ACR上接枝所得共聚物及PVC均聚物组成,该原位增韧PVC复合树脂的抗冲性能提高非常显著。尤其是70℃乳液聚合所得ACR乳液用于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且当ACR质量分数为6.0%时的PVC复合树脂的缺口冲击强度可达常规SG-5型PVC树脂的7.4倍。此外,在氯乙烯单体液滴分散好后再加ACR乳液进行悬浮聚合,所得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抗冲性能较好,且聚合过程中无粘釜、无粘轴现象。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步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的核-壳聚丙烯酸酯(ACR)乳液与氯乙烯(VC)进行悬浮接枝共聚,详细讨论了ACR核壳比及乳液粒径对共聚树脂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用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TEM照片显示:ACR高度均匀地分散在PVC基体中,两者相容性较好;当3ACR乳胶粒径约为80nm时,共聚树脂的缺口冲击强度最佳,较纯PVC提高近7倍,试样断面呈现广泛密集的拉丝形貌,表现出材料的优良韧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热塑性聚氨酯/氯乙烯接枝共聚树脂的制备、性能、加工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丙烯酸酯接枝改性聚氨酯乳液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原位接枝聚合方法制备丙烯酸酯接枝改性聚氨酯乳液 ,通过电镜、差示扫描量热 (DSC)、热重分析 (TG)、耐水、耐溶剂性测定等研究了接枝改性聚氨酯乳液的结构与性能 ,证实丙烯酸酯在聚氨酯分子链上接枝。接枝共聚物的热稳定性、耐水耐溶剂性优于商品聚氨酯  相似文献   

6.
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环氧酚醛树脂母料,进而通过模压成型方法制备树脂基钕铁硼(NdFeB)磁性复合材料.用红外光谱分析了环氧酚醛/NdFeB母料的结构,分析了原位聚合树脂的接枝机理.通过SEM研究了试样的缺口冲击断面形貌,对样品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并用对比方法分析了复合型树脂的优点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微悬浮聚合中加入3.0%种子乳液,在不需要激烈机械分散的情况下,合成了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PVVA)乳胶。用这种混合微悬浮聚合方法合成的PVVA糊树脂性能优异,制备的乳胶具有双峰粒度分布,增塑糊的B氏黏度低,体现出独特工艺技术特点。实验结果表明,皂化体系中助乳化剂品种,与主乳化剂的比例,以及主乳化剂的用量是影响乳胶粒径的主要因素。乳化剂配比决定皂化液粒径,PVVA乳胶粒径随皂化液粒径增大而增大,随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用量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偏氯乙烯—丙烯酸酯悬浮共聚树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讨论了丙烯酸酯的引入对聚偏氯乙烯树脂加工性、热稳定性等性能的改进,并对国际上就该树脂合成工艺以及分子量及分布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预聚体分散法,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聚醚(PPG)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主要原料,用三乙胺(TEA)为中和剂合成了阴离子水性聚氨酯(PU);以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聚丙烯酸酯乳液(PA),并与PU共混形成(PU+PA)混合乳液。在高压釜中以混合乳液为种子进行氯乙烯(VC)原位共聚,制备了(PU+PA)/PVC复合乳液树脂。通过电子万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TA-2000热分析仪和维卡软化点温度测定仪等手段对(PU+PA)/PVC复合树脂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耐热性较好的PA的加入,不但提高了材料的耐热性能,还能有效地改善复合树脂的抗缺口冲击强度。当PA/PU为4/6,聚醚分子量为3000时,(PU+PA)/PVC复合树脂的缺口冲击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0.
MCS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和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在氯化聚乙烯(CPE)存在下进行悬浮接枝共聚,获得MCS树脂。本文着重考察了MCS树脂的化学结构及胶粒形态。结果表明,确实发生了接枝共聚。CPE用量、RSH含量、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溶胀时间及聚合转化率对MCS树脂的接枝率、接枝效率均有影响。MCS树脂是接枝共聚物、MMA/S共聚物与MMA均聚物的混合物,橡胶相CPE在MCS树脂中的分散情况为“海岛结构”,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丙烯酸正丁酯与苯乙烯共聚物P(nBA-co-St)胶乳为种子,通过乳液接枝共聚氯乙烯(VC)制备了P(nBA-co-St)/PVC复合树脂。粒径分析结果表明,PVC已成功地包覆在种子上,从透射电镜照片能清楚分辨出复合粒子具有核壳结构,文中合理解释了在该接枝共聚过程中显现的缓聚现象。动态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核层共聚物中PSt组分含量增加,复合材料在低温区的力学损耗峰逐渐移向高温方向,纯PnBA核因比PSt组分更易接枝VC,从而显著影响了复合树脂低温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试样冲击断面的扫描电镜分析揭示,P(nBA-co-St)原位增韧PVC的机理源于基体的剪切屈服。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近年来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不同树脂、有机硅、有机氟及纳米二氧化硅对核壳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方法,并展望了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乙酯(EA)为主单体,丙烯酸(AA)为功能性单体,通过溶液聚合方法合成了水性丙烯酸树脂。研究了丙烯酸含量、单体配比、加料方式、反应温度等条件对树脂性能和涂膜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采用红外光谱(IR)、热失重分析(TGA)等测试手段对树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种子单体,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存在下,丙烯酸乙酯(EA)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进行种子乳液聚合,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乙烯基硅氧烷(PMMA/PEA-VTES)复合乳液。其颗粒仍保持核/壳形态,且在聚合过程中,VTES 的Si—OC_2H_5基可水解缩聚形成聚硅氧烷网络贯穿于PMMA/PEA(核壳)之间,但VTES 的双键未反应。因此胶粒表面带有三Si—OH 基及乙烯基,由这种反应性复合乳液可望得到热固性丙烯酸系树脂。  相似文献   

15.
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回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及丙烯酸异辛酯(EHA)为共聚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醇酯( EGDMA)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明胶为分散剂,活性磷酸钙(ATCP)为助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在3L四口烧瓶中合成了三元共聚高吸油树脂.讨论了吸油时间、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及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油...  相似文献   

16.
以丙烯酸2-乙基己酯与醋酸乙烯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以单体自交联制得高吸油性树脂。对影响其吸油性能的多种因素,如单体配比、引发剂、油水相比的用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的高吸油性树脂吸苯最高达16.1g/g,吸甲苯为14.8g/g,吸环己烷为13.3g/g,吸煤油为12.5g/g,可用于河面、海洋浮油的回收及工厂废水处理等领域.  相似文献   

17.
New nanocomposites containing silica-coated Bi2S3 nanofibers were synthesised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using two distinct synthetic strategies: emulsion and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Transmiss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f the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showed that in both cases the Bi2S3/SiO2 nanoparticles were densely coated with poly(styrene). In situ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fforded nanocomposites in which the nanofibers were coated with polymer spheres whilst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gives rise to a homogeneous polymer layer coat. The morphology of the poly(styrene) coating observed is discussed considering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the nanofibers and the polymerization technique involved.  相似文献   

18.
以烯丙基磺酸钠(ALS)为可聚合乳化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功能化纳米氧化石墨烯(FAGO)/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红外光谱、XRD表征GO、FAGO的结构,通过SEM和TEM观察GO、FAGO、纳米FAGO/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形貌。结果表明,丙烯酸上的羧基与GO羟基反应生成了酯键;FAGO的边缘发生扭曲变形,局部产生较多褶皱,体系的不规整度显著增加;纳米FAGO/丙烯酸酯乳胶粒子呈规则的球形。纳米粒径电位分析表明,纳米FAGO/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粒径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随着ALS加入量的增加,纳米FAGO/丙烯酸酯乳胶粒子的粒径逐渐减小,其分散性指数(PDI)先减小后增大,相应的Zeta电位逐渐升高,乳液的黏度逐渐增大,乳胶膜耐水性变差,当ALS用量为0.8wt%时,纳米FAGO/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