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王强 《工业工程设计》2022,4(2):101-106
以生产领域的“四造六作”与生活领域的“民生八维”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重证据法、图像学方法、物质文化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的方法,系统梳理中国传统设计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解读技术与造物的相互关系,探求中国传统设计所蕴含的设计思想。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纵向与横向双重维度探讨中国传统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而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及实践论等方面建构中国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2.
探讨汉字在艺术设计中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孙红阳 《包装工程》2014,35(8):5-8,13
目的研究汉字在艺术设计中的审美特性。方法对汉字的产生、发展及成熟的过程进行分析,并从设计学的角度对汉字的审美特性加以阐述。同时,结合传统文化、艺术理论,以经典的艺术设计作品来对这些特性进行印证。结论汉字在艺术设计中具有形象性与结构美、艺术性与律动美、设计性与情感美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吴海茹  寇迪一  邹晨  侍秉颂  郝亚岑  佟可新  成刚 《包装工程》2022,43(22):434-442, 456
目的 探索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在字体形态上文化转译的可行性;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字的多元字型文化,拓展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汉字设计创新研究,服务于民族区域文化建设,助力民族品牌塑造。方法 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展开对蒙古文字造型特征的提取,进行汉字文化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蒙象汉体设计转译。在获得造型要素样本筛选结果、蒙象汉体转译方法建构、认知体验达成路径以后,进行赋能民族品牌升级的设计与优化,继而提升汉字民族文化内涵的表达。结果 围绕蒙古文多元字型的挖掘,完成蒙汉字型文化转译的设计方法探索、蒙象汉体设计、民族区域品牌优化实践。结论 基于文化转译视角的蒙象汉体创新设计研究是以设计学视角构架民族文字与汉字融通的桥梁,有助于深度挖掘民族文字造型的文化内涵,探索中国汉字传承与设计创新的新思路,为促进我国汉字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赋能民族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传播事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艺术设计史观的解构与重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川 《包装工程》2018,39(8):19-22
目的建构符合艺术设计学学科逻辑的历史写作观念与方法。方法一方面对国内艺术设计史写作的体例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其写作中以风格化和形式分析为导向的诸多缺陷;另一方面则引述艺术史与建筑史研究的相关成果,试图对艺术设计史研究进行修正,主要以"线性的艺术史的终结"与"建构文化研究"两则话题为参照。结论同建筑史与艺术史观念变化的动因相同,当下的艺术设计史写作应产生出与线性的、发展的和进步式的"大设计史"所能相互补充的,类别的、微观的、技术的设计史。同时,设计史注定不等于艺术史和美学史,其研究不能单纯视作社会史表述的补充,而应体现其制造本质,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交互。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在课程教学中对汉字视觉意象化图式教学方法的分析和研究,指出汉字作为视觉图形化教学设计的载体,承担着汉字信息传达的视觉化作用。汉字意象化视觉设计作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媒介设计,在新时期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应该对汉字视觉的创新性、识别性、协调性、艺术性和统一性方面做出研究和分析,充分运用想象力,艺术性、创造性对汉字进行结构性再造,再创设计样式,增添文字的视觉魅力。  相似文献   

6.
喻文华  行佳丽 《包装工程》2019,40(10):32-36
目的从语言学与汉字设计这两个视角出发,研究汉字简化中的功能与形式两个方面的问题,表明语言学与汉字设计对于汉字简化研究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的。方法为更恰当地体现汉字视觉层面的"简化",将"简化"替换为"省变",继而提出"省变"的概念,并对"省变"的可行性进行相关论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引用认知心理学中对于汉字简化程度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解析传统与现代书法以及现代设计对于汉字"省变"的实践成果。结论初步归纳汉字设计的"省变"方法,即借鉴行书与草书的结构,省略部分点画,遮挡局部和"涨墨"等。验证其对汉字设计的意境营造与汉字的跨界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系统探索中国当代设计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个案性研究,重点深入探讨社会设计学体系中的气象设计学体系建构问题。将“气象设计模型”作为气象设计学体系建构的核心概念,探讨人类气象设计模型的演变及其价值问题,并将其作为探索气象设计学的首要理论问题。亦即气象模型是一切气象设计的基础。研究气象设计学,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气象设计模型”的理论问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整体性、系统性、发展性的视角,综合自然的尺度、机器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对AI气象大模型之前的气象模型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探讨。从设计学的角度对气象模型设计展开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模型的六种分类、三种尺度、模型的内部设计与外部设计研究框架,为气象模型设计开辟了“活人”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甘泉  高瞩  David Heathcote 《包装工程》2021,42(20):346-351
目的 1840—1949年是中英两国商品贸易交流最频繁的百余年,包装作为西方物质文明的载体,伴随着西学东渐之风大量、集中地传入中国,以至于中国现代包装设计上带有鲜明的西方烙印.以跨文化视角研究包装设计的历史进程,将中英百年的设计现象放置于全球视域中,探究中英两国百年包装设计文化互摄的面貌以及互动中的复杂关系,梳理中国包装设计现代化进程中对异质文化的接纳与融合.方法 采用图像学研究法分析中英包装设计的风格;使用谱系研究法梳理比对材料及包装印刷的技术手段;深入解析中英贸易往来的时代背景、贸易制度和社会环境.结论 中国包装设计的形态、风格和审美意识在中英贸易文化交流中深受西方艺术设计思潮的影响;包装设计背后的文化流动是交汇的,一方面是英国对东方韵味的好奇与想象,一方面是中国对西方器物的追从与崇尚;现代中国包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在中西方文化接触、借鉴和创造中不断强化自我认同形成的,是地域属性背景下的吐故纳新.  相似文献   

9.
韦锦城 《包装工程》2021,42(14):382-387
目的 探索关于汉字立体化表现的设计方法,打破汉字立体化始终囿于二维平面的现状,使汉字造型艺术真正走向三维,拓宽字体表现的视野和维度.方法 首先对当前立体形式的汉字设计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设计方法及特点.其次基于设计中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层次与符号语义学的对应关系,对立体化汉字进行设计考量,构建两者的对应模型,梳理设计的元素及要点.最后提出从汉字的间架结构出发,通过设计实践解析文字三维立体形态的构建过程及方法,为文字的立体化设计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视角.结论 汉字立体化设计在当代多元的审美语境中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汉字立体化的设计方法及要点,有助于丰富字体设计的视觉表现形式和文字情感表达,对汉字设计的创新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钟蕾  李杨 《包装工程》2020,41(12):67-86
目的通过梳理京津冀地区文旅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理论研究,以及对已有文旅产品项目的设计成果、实践成果的现象、问题、趋势分析,探寻基于设计视角下的京津冀文旅产品创新研究的理论方向。方法以时间轴线,纵向梳理围绕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的政策与标志性事件,以由政策引申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京津冀文化协同及旅游协同的一系列建设发展路线。在政策及地方政府各类实践项目的双向作用下,由事实数据反向推导设计视阈作用下,京津冀文旅协同获得的创新发展路径与方法。在基于对受众人群的数据调研基础上,明确一些设计视角下京津冀文旅协同具体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结论通过文献梳理获知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是我国北方建设规划至关重要的步骤。目前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社会学、旅游学、管理学领域。对文旅产品的创新方法阐述也多集中于政策制定、社会管理学领域的策略研究等。设计学虽已在更具体的文化艺术、文化遗产、民俗民艺、工业遗产等文旅资源及产品中植根深入,并且涉及到文化IP、文博会等多个领域的实践创新,但站在京津冀文旅协同层面的设计理论研究仍相对匮乏。可通过系统探讨与内容梳理,获知基于协同层面与不同时间段划分下的京津冀文旅资源,从而积极探索更大的设计边界与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1.
红色设计基因研究是中国设计领域的原创性研究主题,它旨在理清红色设计的发展历史、挖掘红色设计的历史文化资源、洞察红色设计的生成机制及社会作用机制,进而提炼中国当代设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本土资源,并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设计学研究而言,红色设计基因研究,不仅能够填补以往中国设计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设计艺术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红色设计基因研究要结合文献学、实地考察、口述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展系统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2.
李湘媛 《包装工程》2019,40(18):74-78
目的 研究与分析汉字标志设计中的衬形,了解衬形的起源、发展及其应用脉络,探讨研究汉字标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装饰元素成因及审美价值。方法 从早期汉字实体承载物质入手,分析汉字标志中衬形的成因,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媒介上汉字标志衬形的样式变化,对其特征及发展规律进行分析;针对有代表性衬形样式,结合经典的实际汉字标志设计案例进行形态及应用特征研究,进而分析其形式价值和内涵意义。结论 现代汉字标志设计中的衬形起源于早期汉字装饰应用的实体承载物质形态,并在汉字标志设计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象征性作用;衬形的使用一方面在汉字标志传达过程中增加了标志整体形态的整合性和象征性,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围合观念的平面化体现。  相似文献   

13.
卢位安 《包装工程》2023,44(14):291-296, 326
目的 以先秦文字为研究对象,挖掘探究以其为灵感来源的标志设计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运用代表中国文化的视觉元素做好中国特色的设计。方法 从符号学角度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先秦文字的符号特征、功能以及审美。结合先秦文字标志设计实例,分析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阐述标志设计的文化语境以及基于先秦文字文化基因的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结果 证明中国先秦文字承载着强大的视觉化设计基因,其“观物取象”“应物象形”及“以形表意”等创造思想对当代标志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 先秦文字属于符号学意义上的视觉艺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基因,中国的设计需要在中国文化背景语境下本体化回归。在设计全球化的当下,探究以先秦文字为元素的标志设计的文化内涵,为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创新意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汉字设计之意境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燕萍 《包装学报》2015,7(3):83-88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的表意文字,其以独特的音、形、意共存的优势,越来越被平面设计者所重视。汉字具备千变万化的视觉形体,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美。在汉字设计中,营造意境美可提升汉字设计的信息与文化内涵,有助于实现与受众的心理情感共鸣。汉字设计意境美的实现方式有二:一是进行书法艺术再设计,二是图文交替设计。  相似文献   

15.
杨帅 《包装工程》2023,44(2):335-338
目的 探索传统文化元素中汉字融于包装视觉设计的现实境况和突破性路径尝试。方法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汉字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独特的图形图案,一种美的承载。将以汉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包装视觉设计中,可以有效丰富包装的外观,增强包装的匹配性。首先,从包装中文字信息的存在形式及其功能展开,分析汉字在包装视觉设计中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指出研究包装视觉设计中的汉字运用有着突出的重要性;然后,从当前汉字在包装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现实出发,总结其中所存在的一些前期准备、方式方法方面的不足;最后,结合多个可能的方向探究汉字在包装视觉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方法。结论 汉字元素在包装视觉设计中的应用既有利于汉字文化的长远发展,又有利于包装视觉设计效果的提高,给消费者以视觉冲击,促进更高层面的消费行为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李克难  倪畔 《包装工程》2022,43(18):434-440
目的 倡导将茶马古道元素运用到出口茶叶包装设计中,并通过对字母文字的汉字式设计,使中国文化和茶道精神随出口茶叶得以广泛传播,提高出口茶叶产品文化附加值,进一步拓展茶叶出口市场。方法 通过分析证明茶马古道元素运用对出口茶叶包装表现中国文化和茶道精神的代表性作用;通过反思现阶段出口茶叶包装的不足与面临的困境证明出口茶叶包装设计中对字母文字的汉字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中西文字形式差异总结字母文字汉字式设计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实例验证字母文字汉字式设计的可行性。结果 要让茶叶包装设计使茶马古道元素有效产生沟通、共情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字母文字的汉字式设计问题。合理运用对字母文字的汉字式设计,能有效避免现阶段出口茶叶包装设计与西方饮品包装设计趋同的问题。结论 当代国际关系背景下,要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出口茶叶国际竞争力,在出口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合理运用以茶马古道元素为典型代表的中国茶文化内容。通过对字母文字的汉字化设计实现出口茶叶包装设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有助于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茶道精神,并将在更深的文化层面上强化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当代动画人物面部夸张本土化不足的问题,尝试在夸张趋向上进行认知和方法的突破。通过分析东西方动画人物设计夸张的差异性,指出当代中国动画在夸张方法上的缺陷和可突破重点。借助动漫化人脸生成平台,从真人照片快速生成大量动漫化人脸,在对比分析及人工干预的基础上,归纳生成夸张要点和其在动画人物设计中的应用,并根据东亚人种头面部特征和中国传统面相学理论探讨其他影响本土动画人物设计面部夸张因素。“普遍加大眉眼间距”“普遍保留或夸张不对称性”是动漫化生成过程中体现出的适配本土动画人物设计的生成夸张要点;此外,还应当在“脸型的几何化夸张”“五官的性格化夸张”“添加中国面孔常见的细节特征”“年龄性的夸张”和“美术风格的夸张”等方面进行多样化夸张设计;AI生成的方法能够为动画人物设计提出可借鉴的思路,但AI生成在艺术设计研究中的应用离不开传统文化理论和艺术家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潘长学  查理 《包装工程》2019,40(22):87-94
目的中国古代船舶在世界造船史上留下了灿烂印记,对中国船舶设计中古代造物智慧的追根溯源可为当代海上船舶设计提供文脉支撑,剖析内在联系和规律,对振兴中国船舶设计具有开示作用。方法本文以古船外形、造船思想和技术独创为视角,通过现有文献、图画以及出土文物研究中国古代造船智慧。具体实例分析,"形"之楼船、V形船底、图腾装饰,"用"之布局、停泊设备、可调控设置,"技"之水密舱壁、船尾舵、减摇龙骨。结论基于中国船舶历史的脉络,探究其横向和纵向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在"形"、"用"、"技"3个维度下,借鉴古代船舶设计的造物智慧,融合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行为习惯,为现代船舶的造型设计、涂装及功能设计提供艺术设计学层面的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