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健 《中国工程科学》2012,14(12):41-47
通过对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发展需求和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调研,以第三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基础,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适用于不同气候区和各种规模客站的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这一标准的完成丰富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填补了国内外绿色铁路客站领域评价标准的空白,将对促进我国铁路系统的绿色建筑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第二次全面展开的土地调查,人们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本文基于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区域范围、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对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作了综合讨论和评述,并分析了目前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构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持续发展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包装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包装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比较了各国包装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欧美的包装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框架系统全面,评价方式科学合理;而亚洲的包装评价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强,限制对象明确.但这些评级体系也有其不足:评价体系偏重于环境因素而削弱了功能因素和成本因素的重要性;评价体系过于偏重产品的某一阶段而非全生命周期过程;评价内容过于量化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存在商品过度包装的现状,对我国包装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业最热的关键词,所以须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对绿色建筑进行正确定位。笔者在对国内外绿色建筑环境及其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各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框架。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评价模型,用于确定绿色建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排序。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落实国家建筑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促进建筑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评价标准缺失、评价方法和流程不统一等实际需求出发,编制建筑节能项目节能量和碳减排量评价技术指南,及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技术指南,起草实施规则等技术文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评价体系,并开展相应示范,指导评价机构和建筑业主、物业管理部门、节能服务公司等建筑节能相关方开展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6.
PS版生产厂家众多,产量日益增加,品种也越来越多,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检测和评价体系,益发显得重要.本文通过从表观和性能两个方面,探讨PS版的检测和评价方法,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检测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产品设计中PAP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君顺  李璐 《包装工程》2005,26(6):169-170
阐明了产品设计中对消费者心理进行合理分析的必要性,提出产品心理属性(PAP)评价体系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的研究,通过需求分析、评价体系框架图、数值分析计算和权重的比较,建立起横纵相关的三维评价体系框架,完善了产品心理属性(PAP)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徐元俊 《硅谷》2008,(8):85
我国政府对科研评价的非常重视,对普通高校的科研评价模式,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看法.高职科研有着自身的定位与特点,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评价模式,分析高职学院的评价现状,提出建立适合高职科研评价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刘筱霞  赵军  江林 《包装工程》2008,29(2):91-93,101
阐述了自适应模糊推理系统(ANFIS)的算法和结构,建立了印刷品质量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基于ANFIS的印刷品质量评价模型.通过运用大量的综合评价数据训练模型,弱化了评价体系中的主观因素,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为印刷品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建立高效能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以评价标准作为规范大气污染控制环保设备市场准入和引领先进的依据,进而为未来我国环保设备评价制度的建立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中国古代“风水学”朴素的建筑生态环境观为起点,对现代建筑生态环境的设计与规划起到指导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因子进行了简单的模拟,并对长沙市建筑生态环境做了初步规划。  相似文献   

12.
生态建筑中的节能环保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现代建筑大规模修建,功能复杂多样,需要消耗各种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发展生态建筑是解决目前建筑物能耗大、污染严重的必然途径。从生态建筑的围护结构、建筑设备、楼宇自控系统等方面提出了诸多节能措施,能有效减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人类与环境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地区一实际生态建筑为例,进行一系列的实际测试,并以测试结果为边界条件,应用零方程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能够很好地预测室内热环境,同时在过渡季节利用自然通风能有效地改善室内热环境,较好地满足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14.
控制与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生态技术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出应以生态技术措施来控制与改善室内空气环境,并分别从建材选用、建筑设计与布局、通风空调系统及植物绿化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对室内空气环境的影响及其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针对西藏高原地区城乡居住建筑环境质量差、常规能源缺乏的现状,通过对城乡居住建筑的大规模实地勘察、对建筑物理环境和能耗等指标的详细测算以及对城镇居住建筑和传统民居基本模式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适合西藏高原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关键技术问题。研发了低能耗建筑设计基本气象参数数据,创作出以太阳能综合利用为核心技术、适合当地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城镇节能居住建筑体系和新型乡村生态民居建筑并建成示范工程,在满足基本热舒适条件下,同时保证了居住建筑的采暖和空调的超低能耗。编制了西藏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标准和图集,推动了当地建筑节能行业的整体进步。研究成果对于西部其他地区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的传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当前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如何有效地提升民众的生态意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以生态审美意识传播为切入点,通过了解国内外主流的室内环境生态评估指标体系的前后变化,总结当前室内环境生态评估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特征;从指标体系的变化中分析生态审美价值观的渗透方式,探讨当代室内环境生态评估对生态审美价值观传播的促进作用。最后,通过实验设定针对室内传统营造技艺应用的评估工具,并且在评估工具的使用过程中展示传播的模式与效用,通过评估反馈再一次验证室内环境生态评估对生态审美价值观的正向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红树林湿地与生态工程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简述红树林湿地在滨海湿地中的地位,红树林的种类和分布,红树林类群的界定,湿地保护中的重要性,红树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着重讨论中国红树林生态工程中面临的四个问题:1.红树林生态恢复的关键是宜林地的选择标准;2.红树林区海堤修复工程的生态模式;3.防止引种时带进外来有害物种的生态入侵;4.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是我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经验。本文梳理了福建省自2001年以来在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与人居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指出福建省未来发展存在的问题,如资源环境约束依然巨大、与生态文明制度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仍不健全、闽西和闽北山区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等,总结了福建省在生态文明顶层设计、转变方式、绿色治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建议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在福建省集中示范,形成制度合力,增强引领示范效应;建议福建省在下一阶段应着力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创新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优化国土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9.
构建生态文明统计核算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可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监测、评估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虽然我国目前已有一定的资源环境统计基础,但由于缺少生态文明统计核算的顶层设计,因此无法将这些数据有效整合于统一框架。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了我国在生态文明统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在结合SEEA2012–CF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生态文明统计指标体系和核算框架,并就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文明统计核算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作为最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水泥基材料在其生产,使用以及废弃等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排放物等方面着重分析了水泥基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并分别采用单位水泥基材料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以及C煤排放量与抗压强度比三个指标评价了水泥基材料的环境协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