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环氧树脂韧性差、脆性大的缺点和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主要途径,概述了近年来利用橡胶弹性体、热塑性树脂、液晶聚合物、无机纳米填料、有机硅、超支化聚合物、柔性固化剂以及互穿网络等方法来增韧环氧树脂的原理,分析了目前各种增韧改性技术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环氧树脂增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改性环氧树脂的种类和性能、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机理和方法;主要从物理共混改性和化学共聚改性两个方面介绍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环氧树脂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易加工等特点,应用领域非常广阔,但其具有较大的脆性、较弱的耐冲击性等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高性能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为了学者们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从环氧树脂的增韧、耐热、增强三个方面对高性能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其中增韧方面重点介绍了橡胶增韧、热塑性树脂增韧、超支化聚合物增韧、含柔性链段固化剂增韧、互穿网络聚合物增韧、纳米填料增韧、热致液晶聚合物增韧等方法;耐热方面重点介绍了增加基材官能度、引入耐热刚性基团、有机硅改性、POSS改性等方法;增强方面重点介绍了碳纤维增强、玻璃纤维增强、碳纳米管增强、其他纤维增强等方法。最后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朋  艾静  王青松 《材料导报》2011,(Z2):394-397
综述了环氧树脂增韧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环氧树脂的增韧方法(热塑性树脂增韧、热致性液晶聚合物增韧、核壳聚合物粒子增韧、原位聚合增韧等)及相关增韧机理,展望了今后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环氧树脂增韧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环氧树脂的增韧方法(热塑性树脂增韧、热致性液晶聚合物增韧、核壳聚合物粒子增韧、原位聚合增韧等)及相关增韧机理,展望了今后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柔性链段固化剂、核壳聚合物、热致液晶聚合物、互穿网络聚合物和纳米粒子增韧改性环氧树脂的增韧机理和研究进展,并讨论了环氧树脂增韧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环氧树脂胶粘剂几种典型的增韧改性机理,包括橡胶类增韧剂增韧机理、塑性树脂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增韧机理、改变交联网络的化学结构增韧机理以及控制分子链交联网络状态的不均匀性来改进环氧树脂增韧机理等,介绍了以上机理在液晶环氧树脂、氰酸酯树脂改性环氧树脂以及纳米离子改性环氧树脂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环氧树脂的应用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低粘度化和提高耐热性、降低吸水率2个方面,最后简要说明了环氧树脂胶粘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国内外对于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采用橡胶弹性体、纳米粒子、热塑性树脂、液晶高分子增韧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类增韧方法的机理和结果,展望了环氧树脂增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进行了总结,重点介绍了橡胶、热塑性树脂、无机纳米粒子、互穿网络、热致型液晶聚合物和核-壳结构聚合物的增韧机理和改性方法,并概括了环氧树脂增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超支化聚合物在不影响工艺性的前提下对环氧树脂有明显的增强、增韧作用。本文主要概述了超支化聚合物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耐热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聚酯超支化聚合物改性环氧树脂、聚酰胺/聚酰亚胺/聚乙烯亚胺超支化聚合物改性环氧树脂、有机硅超支化聚合物改性环氧树脂以及其他超支化聚合物改性环氧树脂等。此外,还指出了目前超支化聚合物改性环氧树脂的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限制HBPs在环氧树脂改性领域内大规模应用的主要缺点在于大多数HBPs合成步骤繁琐复杂,合成成本较高。鉴于此,在未来随着更简单、绿色的合成方法的出现,HBPs在其他新兴领域以及改性树脂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1.
有机硅化学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硅油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硅烷偶联剂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硅树脂改性环氧树脂体系、硅橡胶改性环氧树脂体系4个方面综述了不同类型有机硅化学改性环氧树脂的已有研究情况,并结合高分子改性材料的高性能化发展现状,展望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发展趋势。已有研究表明,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将向开发具有新型官能团的有机硅环氧树脂以及新型结构的有机硅环氧树脂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洪晓斌  谢凯  盘毅  肖加余 《材料导报》2005,19(10):44-48
综述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主要方法及改性物固化机理、固化物性能研究进展.结合聚合物材料的高性能、多功能化发展方向提出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既能降低环氧树脂内应力 ,又能增加环氧树脂韧性、耐高温性等性能的有效途径。二者相容性是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关键。本文综述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各种改性方法、机理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纳米二氧化硅和有机硅等硅质材料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征,论述了硅质材料的类型、用量和改性方法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电性能、耐蚀性、热稳定性和阻燃性等的影响。讨论了表面化学修饰纳米二氧化硅和有机硅与环氧树脂的共聚方法以及材料微观结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和机理。硅质材料的分散性和含量是影响复合材料性能和微观结构的主要因素,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表面化学修饰或改进共聚、共混是改善硅分散性以及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煤直接液化制油工艺碱性含硫污水储罐内壁的腐蚀特征复杂,内防腐蚀涂层脱落问题是储罐设备安全的隐患,同时也是制约装置长周期运行的瓶颈。以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环氧树脂、有机硅环氧杂化树脂与双酚A环氧树脂复配,制备无溶剂改性环氧涂料,用于直接液化制油工艺碱性含硫污水储罐内壁的防腐蚀,并在A3钢表面制备无溶剂改性环氧防腐蚀涂层,采用相关标准测试其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环氧树脂可以明显改善无溶剂防腐蚀涂料涂层的耐冲击强度、柔韧性以及交联度;硅烷偶联剂与二氧化硅改性环氧涂料使涂层附着力保持时间明显延长;有机硅环氧杂化树脂可以有效改善涂层抗腐蚀介质渗透能力,有机硅环氧杂化树脂与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环氧树脂则可以极大地减轻涂层表面和涂层本体在腐蚀性介质中的破坏程度,延长防腐蚀涂层使用寿命,满足煤制油工艺中碱性水储罐的防腐蚀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是提高环氧树脂综合性能的有效途径,着重阐述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化学共聚改性方法,并对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以有机硅环氧树脂为增韧剂改性脂环族环氧树脂,研究了树脂组分比、固化时间、引发剂种类和含量等工艺参数对固化行为的影响;采用热失重(TG)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对固化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引发剂820和T含量为2%、环氧树脂(CEP)与有机硅树脂(ES)比例为85∶15时,1 000W高压汞灯紫外光固化15 min,树脂体系可以达到较好的固化效果.与纯环氧树脂相比,添加15%含量ES的共混树脂的抗拉强度略有下降而韧性得到较大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7.5℃,快速失重区热降解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王瑞莲  代加林  周明 《材料保护》2006,39(12):37-40
介绍了丙烯酸酯涂料的特性,分析了环氧树脂、有机硅、聚氨酯、有机氟和纳米材料改性丙烯酸酯的研究现状.通过改性大大提高丙烯酸酯的综合性能,拓展了丙烯酸酯涂料的应用范围,并对今后丙烯酸酯涂料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硅烷偶联剂"分子桥"作用对云母粉进行表面处理,通过自乳化改性的环氧树脂和聚丙烯酰胺,使云母粉表面桥联的环氧基团发生交联反应,显著提高云母纸拉伸强度。结果表明:当硅烷偶联剂、改性环氧树脂、聚丙烯酸胺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0.5%时,云母纸拉伸强度由72.17 N/m提高到151.3 N/m。硅烷偶联剂水解产生的硅羟基与云母表面的羟基发生化学键的结合,另一端的氨基与改性环氧树脂中的环氧基团反应,增强了改性环氧树脂对云母表面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解决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由双酚A合成的环氧树脂成本高、危害环境与健康、耐化学性差的问题,使木质素代替双酚A合成环氧树脂来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方法 通过综述木质素在环氧树脂合成中的改性方法与合成方案的研究进展,分析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优缺点。结论 采用不同方法对木质素进行化学改性,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热稳定性与耐化学性等各项性能。用改性或降解木质素来合成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环氧树脂基体为碳纤维增强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对碳纤维增强材料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和促进行业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