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现代反潜、海洋水文和资源勘探测量中,拖曳线列阵声纳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拖曳式声纳的工作性能,必须在声阵模块前、后插入性能优良的隔振模块.本文对隔振模块在水下的隔振性能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隔振模块的隔振性能与其长度、所受到的拉力及激振力的频率和幅值有关.其中隔振模块的长度和激振力的频率是影响隔振效果的主要因素.随着隔振模块长度的增加,其隔振效果将变得越来越好.在长度、激振力相同的情况下,拉力小时隔振效果较好.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激励频率越大,隔振效果越好.在相同拉力和激振力作用下,隔振模块的隔振效果的起始频率随隔振模块的长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拖曳声纳阵隔振模块性能计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现代反潜、海洋水文和资源勘探测量中,拖曳线列阵声纳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拖曳式声纳的工作性能,必须在声阵模块前、后插入性能优良的隔振模块。本文利用有限元法计算分析了隔振模块在水下的隔振性能。计算表明:隔振模块的隔振性能与其长度、阻尼、所受到的拉力和激振力有关。其中隔振模块的长度是影响隔振效果的主要因素。随着隔振模块长度的增加,其隔振效果将变得越来越好。在长度、阻尼、激振力相同的情况下,拉力小时隔振效果较好。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激励频率越大,隔振效果越好;阻尼越大,隔振效果越好。在相同拉力和激振力作用下,隔振模块的隔振效果的起始频率随隔振模块的长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预报拖曳线列阵隔振模块的隔振性能,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拖曳线列阵隔振模块的二维参数化流固耦合模型,并考虑负载(声振模块)对隔振模块的影响,将伪并行改进遗传算法与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相结合,实现对隔振模块主要性能参数的优化计算,得出激励频率为20 Hz和40 Hz时,隔振模块最优内部充油密度、护套弹性模量、隔振组件弹性模量和隔振量的数值。  相似文献   

4.
托曳线列阵隔振模块轴向隔振性能测试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隔振模块是拖曳线列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隔振性能测量的方法正处于摸索之中。目前国内研究偏向于模仿它的实际工作状态作模拟测量,而无人作过理论分析。本文先介绍和分析隔振模块的实际工作状况,然后建立物理数学模型,并将其完善成为能实现测量的振动模型。最后依照振动模型和隔振模型的实际工作状态提出了一种更为合理的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拖曳线列阵隔振系统参数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隔振系统的三维流固耦合模型,隔振系统中加入隔振组件和护套的接触单元,对隔振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隔振系统不同参数对隔振性能的影响。分别计算了内外部流体、护套材料阻尼、护套弹性模量、尼龙绳弹性模量、隔振模块长度、护套厚度、隔振组件长度、隔振组件间距、充油密度等参数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并与不同直径的隔振模块隔振效果进行比较。参数计算分析为隔振模块系统中内部充油密度、护套弹性模量、隔振组件弹性模量的研究和优化设计提供基础,对于提高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斜置式隔振系统的最优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隔振技术是振动隔离与噪声控制的有效手段,许多机械设备由于采用了隔振技术而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所谓隔振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隔振系统固有频率的分布。如果系统的固有频率均低于最低的激振频率,那么隔振效果将是理想的。因此,对于一个隔振系统应通过合理地选取、布置隔振器,使其各振型的固有频率尽可能地集聚在一个较狭窄的频带内,从而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没有一个固有频率和激振频率相接近,达到良好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7.
高新科  邵鹄 《振动与冲击》2012,31(19):128-133
本文以双层隔振系统为分析对象,针对经典被动隔振技术存在局限性,在输入力的信号比较复杂的情况下,需要寻找更好的隔振方法。运用推广的变分法原理,推导出最优阻尼曲线的方程。使用变分导数求解泛函的下降方向,利用梯度下降法求解泛函的极值,从而数值求解出优化的阻尼曲线。仿真结果表明:优化阻尼隔振系统在单频正弦信号输入时,在低频段不隔振,但是接近最大被动阻尼隔振效果。在共振频率处使用最小被动阻尼控制方法会显著放大输出力振幅。当激振频率大于二阶共振峰频率时隔振效果明显,优化阻尼隔振输出力幅值远小于最优被动和最大被动隔振输出力幅值,接近最小被动阻尼隔振输出力幅值。  相似文献   

8.
工程机械驾驶室隔振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工程机械驾驶室的减振问题,设计驾驶室隔振装置,使系统固有频率避开主要激振力(发动机)频率,以达到减振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考虑基础柔性的情况下,用由机械阻抗给出的评价参数来评价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无法直观地反映基础的刚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本文建立柔性基础双层隔振系统力学模型,从力传递率、插入损失、振级落差、传递功率流率和插入功率流率五种隔振效果评价参数的定义推导并给出了它们的物理参数表达式,这些表达式可以直观地反映基础的刚度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并以一个双层隔振系统的实例,分别就基础刚度取值对力传递率、插入损失、振级落差、传递功率流率和插入功率流率随激振频率变化的规律的影响,得出结论:对于柔性基础双层隔振系统,五种隔振效果评价参数对隔振效果的评价结果,受基础刚度的影响各有不相同,用力传递率评价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小,用插入损失和插入功率流率评价的评价结果有一些差异,用振级落差和传递功率流率评价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大功率柴油机产生的宽频带振动,双层隔振系统具有良好的高频隔振能力,已在船舶等领域得到了应用。但在中、高速柴油机的内燃机车等领域,国内对于双层隔振系统的应用研究很少。结合国内首次研制的某型内燃动车动力总成系统,对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首先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识别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作用在柴油发电机组上的激振力(矩)特性;然后建立了双层隔振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计算,求得了理论力传递率;最后进行了双层隔振系统力传递率测试,获得了双层隔振系统实际力传递率,其力传递率明显低于单层隔振系统。对于双层隔振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拖缆模型涡激振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考察圆柱型声纳阵拖缆在水下拖曳时,由于尾流中发放旋涡激起的涡激振动情况和有关规律,进行 了试验研究。对不同拖曳速度、拖缆倾角,即拖缆与来流速度之间的夹角和不同直径的拖缆涡激振动进行了测量分析。 结果表明,约化速度、拖缆倾角、拖曳速度等是影响涡激振动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对进一步开展该类课题的研究,对声 纳阵拖缆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具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拖曳线列阵隔振系统参数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隔振系统的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对隔振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考虑负载的隔振系统材料参数对其隔振性能的影响。参数计算分析为隔振系统隔振性能的研究提供基础,对于提高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采用钢轨动力吸振器是降低轮轨振动噪声的有效措施之一,基于有限元和边界元法建立钢轨动力吸振器振动噪声计算模型,分析单自由度钢轨动力吸振器系统和多重钢轨动力吸振器系统的减振降噪性能差异,调查在不同车轮钢轨表面粗糙度、不同列车运行速度工况下钢轨动力吸振器结构降噪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多重钢轨动力吸振器结构较单自由度钢轨动力吸振器结构有更为优良的减振和降噪性能。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增加,轮轨总辐射噪声增加,同时钢轨动力吸振器结构的降噪效果也有一定提升,而对于不同轮轨表面粗糙度,钢轨动力吸振器降噪量效果不会有较大的波动。  相似文献   

14.
针对起重机系统电机变速过程引发的振动问题,应用单个动力减振器进行控制。建立一个实际系统的简化振动模型,基于振动测试数据估计参数。采用准稳态的分析方法,设计、计算和预测动力减振器控制效果。实际应用表明,恰当选择附加阻尼动力减振器的参数,在电机的变速范围可以有效地将振动幅度控制在要求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手持打磨工具振动大,存在多个振动峰,且不同工况振动峰对应的频率不同。动力吸振器是控制窄带振动峰的有效方法,传统的“弹簧—质量”形式动力吸振器频率不易调节,且不能同时对多个频率进行动力吸振。为适应实际工程应用,以频率可调、可多频减振为目标,首先从结构阻抗角度阐述动力吸振器减振原理,然后设计一种适用于手持打磨工具的频率可调悬臂梁式动力吸振器,推导悬臂梁等效刚度阐述频率调节方法,该结构可方便地布置多重动力吸振器。最后结合仿真分析与实验测试对悬臂梁式动力吸振器的实用性进行验证,证明频率可调并取得良好的多频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实际使用的吸振器都具有一定尺寸的安装底座。当吸振器安装于柔性主系统时,底座将影响吸振器的减振效果。针对此问题,利用功率流方法进行仿真研究。建立有底座吸振器和两端固支梁主系统耦合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吸振器安装在梁上三个不同位置的情况进行仿真研究,并分析底座尺寸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比较两个吸振器和单个吸振器的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吸振器的底座和安装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吸振器的减振性能。这为吸振器的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设备不同部件振动机理不同,其激励源识别方法有所区别。针对旋转机械设备,利用试验手段,结合信号处理方法,研究时域、频域分析、自相关、互相关、包络分析等振源识别方法在实际设备中的工程应用,掌握不同激励源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南昌地铁1号线八一广场段为工程背景,对轨道-隧道-大地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分别建立三种道床模型:整体道床、弹性支承块道床和钢弹簧浮置板道床。以振动加速度、1/3倍频程振动加速度级和Z振级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不同轨道结构下隧道壁及地面的振动响应。随之减振道床支承刚度的变化,分析道床的自振频率对减振效果的影响。计算表明:列车引起的地面振动主频在40 Hz附近;减振道床的自振频率对减振效果有较大影响;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减振效果明显优于弹性支承块道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