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信息复合是遥感技术应用的前沿.是遥感图像处理方法的新内容。信息复合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各种遥感信息资料,实现对各种信息数据的更新补充以及动态分析研究。本大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信息分析的遥感图像光化学处理系统的研究”的内容.着重阐述多种遥感信息光化学复合机理,并以成功的实例论述各种遥感信息源以及遥感信息源与非途感信息源的复合方法和复合效应。研究表明,多种遥感信息光化学复合实际上就是建立不用计算机的信息数据库的方法,其在遥感地学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沈璐璐  蔡丽娜 《硅谷》2010,(14):162-163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已应用到很多领域。从遥感影像中分析出地物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是遥感影像解译的关键。遥感图像分类是将图像中每个像元根据其在不同波段的光谱亮度、空间结构特征或其他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或算法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利用非监督分类法尝试对ETM+遥感影像进行分析解译,提取水体专题信息,从结果来看专题信息提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各种遥感图像处理方法的尝试研究,进一步探讨光化学图像处理技术在民用卫星资料的军事地理目标提取分析中的应用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5.应用效应遥感相片影像信息,与待研究目标、环境的典型参比数据和专家知识的结合,应用目视、光电仪器和计算机技术,依据系统科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遥感影像在测绘、农业、林业、水利、地质、地理、海洋、气象、灾害、城市、环境、考古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詹秦川  赵洋 《包装工程》2020,41(4):306-311
目的研究新媒体技术在乾陵大遗址数字化展示中的应用。将数字化、体验性、独特性概念与大遗址展示设计结合,使参观者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认知文物价值和产生难忘的体验。方法通过对乾陵大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陵墓文化、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信息进行核心要素提取以及多元化展示手段的研究,建立乾陵大遗址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模型。深入研究新媒体技术在乾陵大遗址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从乾陵大遗址文化的数字可视化数据库建立、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展览体验、虚拟仿真展示、户外幻影成像展示等方面进行论述。结论建立乾陵大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模型有利于文化信息的传播,可以提升参观者互动体验感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提取建筑物的特征信息是建筑物信息获取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遥感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本文对一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筑物提取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经过实际应用验证,该方法提取效果良好,可供有关需要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新石器时代遗址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目标,本文研究了西安地区灞河、沪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征,确定了可量化表征因素,采用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河流之间人地关系的数学模型。模型表明遗址距河流距离与遗址面积、河流流量、遗址位置、河流比降有显著关系。模型运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河流之间关系符合考古学研究结论,构建的数学模型对西安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点群考古发掘具有前瞻性指导作用,对新石器时代遗址环境考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崇  刘冀伟  卜立言 《包装工程》2019,40(18):112-117
目的 对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基于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名录,对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的属性进行分析,并按照纪念主题进行分类。通过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的深入解析,归纳出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具有纪念载体普遍性、历史价值独特性、纪念意义特殊性等特点,按照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及意识层面对其所蕴含的文化进行挖掘与整理,并筛选典型的文化素材,提出系统、有针对性的文化创意发想方法及原则、文化符号的提取与应用方法。结论 形成系统的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通过文创产品设计实践,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对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能起到指导性作用,进一步促进抗战文化的有效传播及抗战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波变换遥感图像的数据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小波变换方法进行多卫星遥感图像数据融合,分析不同长度的小波基对融合图像的影响,从信息的保持性、视觉效果及运用灵活性等方面与IHS、PCA融合算法进行了比较,从而探讨这一新算法在遥感图像分析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空中B超”——遥感影像用于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成像技术能提供大量对考古研究极为有价值的田野影像信息。结合不同年代拍摄的航空照片,考古学家从这些遥感影像中获得大量信息,并得以在近些年来取得很多举世瞩目的成果。本文列举了一系列典型事例,也披露了我国一些古迹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1.
杨晓燕  王立婷  王伟伟  岳奇 《包装工程》2022,43(10):239-247
目的 为解决纹样创新对原文物文化内涵继承性的问题,从文物内涵与设计对象关联性角度出发,提出一种解决传统文物与设计因子之间关联性的设计方法。探析传统器物纹样提取与再设计的应用研究思路。方法 首先以文物风格意象为基础,明确风格意象评价指标,并将其作为参考序列。依据CGM(Conceptual Generative Model)模型对设计因子进行转化,构建出一级基元、二级基元、子图案的层次表达模型。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设计因子与文物之间进行关联性分析,利用Matlab计算出各个设计因子与原文物的关联度,根据关联度大小排序对各个设计因子进行重要性分析,从而得到一批既符合现代审美又继承传统文物特色的设计因子。最后,根据图案气质将其应用在适合的产品载体上。结果 以清康熙斗彩璎珞纹贲巴壶为例,验证了设计因子与文物之间的关联性。结论 实现了传统纹样的传承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2.
李婉姗  季铁  王梓溪  张松 《包装工程》2022,43(20):146-153
目的 以文化基因之间相似性关系为基础,对革命文物进行关系匹配,构建革命文物数字化聚合体,整体性地展现革命文物关系并应用于设计创新当中,为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提出新的路径。方法 首先,对革命文物数字化聚合体进行定义,确定聚合体的基本构成单元U,U=(M,G,R):M=革命文物唯一标识/名称,G=革命文物文化基因,R=革命文物文化基因关系连线;其次,从本体属性中提取出满足创新设计应用的革命文化基因并进行类型维度的层次分级,建立以文化基因为基本遗传单位的革命文化基因数据库;最后,以革命文物为核心,以文化基因之间的等价性为关系连线,对革命文物数字化聚合体进行构建。结果 通过对革命文物数字化聚合体的构建,形成革命文物文化基因关系网络,有助于在革命文物的创新设计应用中提供设计因子与创意思路,提高再设计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王萌  闫一  傅萌  张小朋  巢臻 《工程力学》2022,39(2):208-221
为研究博物馆所采用量大面广的栓绑法固定馆藏文物的抗震有效性,选取两种典型地震易损文物复制品,开展了文物复制品-固定措施抗震系统振动台试验研究,获得了文物复制品在不同工况下的地震响应及文物复制品与鱼线相互作用响应,并检验了栓绑法固定措施的抗震有效性。建立相应有限元计算模型,并开展参数分析,为进一步补充试验数据、提出量化方法提供必要技术手段。结果表明:有限元数值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当地震波加速度峰值较大时,不同类型文物的运动状态有明显区别。文物重心越低,摇摆响应越小,但整体滑移响应增大。与浮放文物相比,采用栓绑法可有效降低文物的摇摆响应及滑移响应,同时适当提高鱼线初始预拉应力可显著降低文物的地震响应和鱼线的内力变化幅度。但当初始预拉应力过大时,对文物作用力较大。对于质地较为脆弱的文物,可在鱼线与文物接触处垫缓冲物来减轻文物的局部损伤。随鱼线初始预拉应力的提高,绑扎鱼线根数对文物运动状态影响减弱。同等条件下,文物高宽比越大,地震响应越强烈,鱼线内力变化幅度越大,宜适当提高鱼线的初始预拉应力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丽红  黄向东 《包装工程》2019,40(24):82-85
目的探索新文科建设,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学科体系。方法从设计考古概念出发,以设计与考古两个学科体系为基础,通过众多的考古遗迹、出土文物以及大量文献资料来展开研究。结果概念提出与研究成果的不断完善,搭建了以考古学材料和设计学考察共同完成的设计考古的新学科架构。结论提高了文化自信,为达到中国"智"造的战略目标,使中国现代设计在历史武库中找到了硬核思想的巨大支撑。让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的本质属性,成为了这个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15.
孙可 《包装工程》2023,44(6):320-327
目的 以毗卢寺壁画为研究对象,探索虚拟现实技术与古壁画保护传播的融合应用。方法 文化自信视域下,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结合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立体显示等数字技术,从文化资源的深度与广度发掘毗卢寺壁画;在对现有的古壁画保护与传播途径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从文物保护、交互体验、文化旅游等学科角度总结古壁画艺术与新科技手段相融合的方法,探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于毗卢寺壁画保护传播的具体策略方案。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可通过健全共享数据资源库、构建虚拟现实导览展览系统、开发推广虚拟文创产品、联动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四种途径介入古壁画的保护与传播建设,既能有效预防和弥补文物衰变或毁坏所造成的信息消亡,同时又可以促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工作与文旅产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赛兰  李昕昕  龚勋 《包装工程》2022,43(22):309-317
目的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川西南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主要目的,对川西南地区以纸本保存的图像文化遗存进行研究和数字化修复,探索其活化的路径和方法。方法 从四川冕宁、石棉、九龙、木里、大小凉山等地区采集超过400张纸本经图资料,对这些图像文献的宗教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再以数字化的方式对其进行修复与再现,并根据数字化后的文化符号在当地景区进行了设计实践。结论 川西南大量的纸本经图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重要艺术价值的民族文化符号。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对这些经图进行重现,并且赋予其现代审美和设计的意味,最终形成以旅游为平台的文化传播产品,是民族文化与旅游行为有机结合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宗祠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宗祠文化的实体呈现,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价值,而湖南古宗祠建筑作为宗祠文化辉煌灿烂的一支,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首先,传统设计本身成为改造的对象;再者,设计从解释、内涵、范围、功能及教育诸方面也渐渐发生着诸多的变革。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许多杂乱无章的消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据,再以这些数据建立起位置匹配的数字模型,可积极地解决文物保护不当带来的不可抗力的损伤。当下我国各项文物保护的数字化保护进行得如火如荼,湖南古宗祠理应进行数字化设计,并将数字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公众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武艳芳  王军锋 《包装工程》2019,40(10):125-130
目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功能较为单一,其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向用户传递承载的文化信息。针对现有研究局限于根据语义进行设计表达,信息传递形式单一,用户的文化感知不足的问题,提出基于情境匹配、信息分类和动态信息交互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方法在对文化源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解构的基础上,依据文化层次与产品设计层次理论,利用形态元、功能以及价值因素进行设计源和现有产品的情境匹配和情境要素构建。结合针对情境要素的设计调查,利用词性对信息进行分类,根据信息分类结果,利用动态联系、行为构建等动态信息交互方法完成情境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的设计。结论以三足鼎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现了文化、情境和信息传递共同作用的文化感知,在满足用户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增进了用户的文化体验,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物支架是博物馆陈列的重要技术要素,也是博物馆文化创新精神的体现。2019年末,在上海博物馆“金石筼筜——金西厓竹刻艺术”特展中,为折扇等文物特别设计研发了针对性的爪件支架,这种支架结合了博物馆、设计者、制作者几方视角,是一次整合多种功能的文物精细展陈关键性技术尝试。从研究过程看,将包容视角叠加在双钻模型上,于项目不同阶段搭建出清晰的设计目标,以提升文物支架应对不同尺寸折扇的包容性适配能力。通过繁简关系的比较研究,结合材料与制作工艺的自适应特点,使一种支架匹配多种尺寸的同类别文物成为可能,为文物支架的定制生产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