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吕燕茹  张利 《包装工程》2016,37(10):26-30
目的研究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分析新媒体技术与数字化展示之间的关系,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模型要素,分析多元化数字展示中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研究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创新应用,从传统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可视化创新应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移动交互式应用、传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仿真展示、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展览体验等方面进行阐述。结论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型应用有利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2.
魏鋆涛  任利民 《包装工程》2023,44(6):302-310
目的 根据当前国内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数字展陈设计发展滞后问题,探索数字孪生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方法,为非遗的数字设计保护与传播提供借鉴。方法 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础,梳理数字孪生的起源、发展、相关理论模型和其在文化与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循环五维结构的数字设计转化模型,针对该模型的虚拟数字文化设计部分,从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和象态、拟态与意态三个空间层级递进,分析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结果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模型和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得出针对中小型专门类非遗博物馆的数字情景展示设计转化策略,以提升参观者体验,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结论 以非遗十里红妆民俗的博物馆情景展示设计为例,基于数字孪生理论使用倾斜摄影测量法,对非遗数字文化设计转化进行实践验证,设计十里红妆博物馆数字展示系统。该实践拓展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的理论思路,并提升了参观者对非遗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为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的文化活动空间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梳理当今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归纳总结数字化流程体系并分析可视化案例,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可视化思路与建议,探索未来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方法 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角度出发,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当今数字化科技手段梳理数字化流程体系,并对国内文化遗产可视化案例进行收集、分析、总结,并进行了可视分析。结论 明确数字化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义,得出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状况与数字化的流程体系,从文化遗产可视化呈现的数据信息、目标用户、分类、图表等多个方面归纳总结规律,针对不同的文化遗产主体选用合适的可视化呈现形式能够帮助公众快速了解不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内容,并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谢景卫  于洪滨 《硅谷》2012,(9):35+11-35,11
博物馆因展示空间和展示手段等的限制,其展出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将博物馆中的内容数字化,可以提升博物馆展示的互动性,内容的更充实以及更多的体验感觉等。博物馆的展出内容可以通过数字化展示无限的扩大,而且更新与维护成本更低,维护也更加容易。主要从展示的发展、类型,数字化展览手段的应用等方面研究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  相似文献   

5.
李敏 《包装世界》2014,(6):94-94
本文列举了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所采用的丰富多媒体终端数字化展示手段,陈述了数字博物馆的现状及优势,强调数字艺术展示在博物馆功能中的重要与补充。以山西省博物院的"晋侯墓"青铜器为例,将基于移动设备的数字化3D交互技术应用于该院实体展示的重要补充前景进行分析,相信对青铜器文物进行三维交互式品详,一定会成为青铜器爱好者的迫切需求,得出数字博物馆移动三维展示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博物馆将数字虚拟展示技术应用于展示,并与参观者之间建立互动。在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背景下,科技让博物馆中的文物"活"了起来,数字虚拟技术对于文物的展示和文化内涵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数字虚拟技术在大地湾博物馆应用的研究,阐释现代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在自身获得更好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内外博物馆已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数字化工作,但绝大多数博物馆未能将数字化技术合理应用到场馆展陈中,仅少数博物馆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博物馆藏品等内容在网上展示。文中就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8.
詹秦川  赵洋 《包装工程》2020,41(4):306-311
目的研究新媒体技术在乾陵大遗址数字化展示中的应用。将数字化、体验性、独特性概念与大遗址展示设计结合,使参观者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认知文物价值和产生难忘的体验。方法通过对乾陵大遗址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陵墓文化、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信息进行核心要素提取以及多元化展示手段的研究,建立乾陵大遗址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模型。深入研究新媒体技术在乾陵大遗址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从乾陵大遗址文化的数字可视化数据库建立、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展览体验、虚拟仿真展示、户外幻影成像展示等方面进行论述。结论建立乾陵大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模型有利于文化信息的传播,可以提升参观者互动体验感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旭 《包装工程》2015,36(10):20-23,48
目的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推动与帮助的作用。方法以交叉学科为手段,首先从数据库标准化建设、资源共享机制、产业化建设3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进行剖析;其次从非遗原生地、公共文化场馆、公共旅游场所、大众教育4种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进行分析;最后以基于PC网络平台、智能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公共文化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进行分类研究。结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多媒介平台展示,实现唤起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10.
吴璇  张涛 《安装》2021,(10):17-19
本文从数字指挥中心在实际工程项目的 信息交互,可视化、数字化分析,对外宣传展示、交流,以及数字指挥中心不同模块下的功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该中心在智慧工地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可为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数字指挥中心智慧交互业务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多媒体技术应用理念逐渐融入博物馆陈展设计之中。该文以多媒体交互技术在博物馆陈展中的应用为话题,对其产生的背景与技术特征进行简要概述,调查了交互技术在博物馆陈展中的应用现状,从信息开展、数字化展示、多层面互动以及远程媒体传播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希望该文的研究能为交互技术在博物馆陈展设计当中的应用带来助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新技术手段补充传统博物馆无法实现的展示效果,延伸展陈空间的叙事性,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方法: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索博物馆数字化展陈的新思路,提出了一种以“情景引导体验-五感认知体验-沉浸交互体验-情感反馈体验”为基础的“GCIF”用户体验模型。结果:满足了用户在体验中的多维度需求,增强了参观者与博物馆展品之间的互动,创造了用户体验中的高光点,提升了用户的整体观展体验。结论:研究结果表明“GCIF”模型能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使参观者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博物馆展陈中。  相似文献   

13.
王萍 《包装世界》2016,(1):20-21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指以数字化方式将文化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真实完整地保存、修复还原、整理统计等,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数字化项目能实现这些功能,但缺少与当代文化的互动。因此我们认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应重在推广与开发,结合新媒体进行传播、展示、交互,结合相关产业开展(信息)产品研发,实现文化遗产可共享可再生的过程,力求得到对文化遗产新的认知和新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形象传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将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城市软实力,使其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方法以恩施为例,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手段形成音视频口述史,建立数字化图形数据库、虚拟工艺流程和演示场景以及数字虚拟博物馆。结论文化是城市竞争的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城市的文化基因,也是城市形象的文化符号,将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结合城市形象展开有效传播,不仅可以宣传城市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城市的品牌塑造,也有利于城市文脉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新媒体在博物馆数字展示中的应用受到许多博物馆和新媒体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在博物馆工作中应用的现状,总结了四大应用方向:网络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掌上博物馆、数字展厅与互动装置,最后还总结了新媒体在国内博物馆中运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设计,已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应用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进行研究。人工智能可以更加精准地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内容,表达信息理念,更加形象化、细节化、视觉化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方法从人工智能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四个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的路径研究。结论以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数字创新设计为例,提出人工智能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设计细则,丰富了传统设计的方法,更好地调动了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热情,带给观者更好的观赏体验,为中国数字文化遗产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突破了传统的展览方式,交互性、人性化和多维性成为现代博物馆展览方式的鲜明特点.数字化展示是传统展示方式的延伸和拓展,目前,关于数字化展示的研究还处于新兴阶段,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展示必日趋成熟和完善,博物馆的展览的方式势必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许丛瑶  徐习文 《包装工程》2022,43(12):241-249
目的 在交互叙事视域下,研究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设计实践方法。方法 从分析数字展示中的交互叙事构成要素及特点入手,建构交互叙事情境,明晰基于交互叙事的文化遗产数字展示设计的流程与原则,并以春秋子仲姜盘的数字展示设计实践为例,验证其方法的有效性。结论 设计者通过编码对叙事情境中的文化遗产主题、数字媒介和叙述内容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符号处理,并传达给真实受众,使真实受众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需求解码信息,从而接收、理解、认同其文化遗产主题。基于交互叙事的数字展示设计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有效实现文化遗产主题的复现和传播,使受众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9.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变电站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变电站数字化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对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和智能开关的利用,并使电气设备的智能化目标得以实现,而光纤通信的有效应用,也使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信息模型、通信息以的标准化目标得以达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使许多高新技术被引入并应用于数字保护设备中,相应的,我国的继电保护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围绕数字化继电保护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巫滨  曹卫群 《包装工程》2016,37(18):129-133
目的针对数字化产品展示应用情境,探讨了产品信息架构设计策略。方法基于用户体验的理论,从用户认知和产品信息组织两个对应的视角展开研究。从用户认知的角度,通过调查法归纳出了产品的各项属性信息的受关注程度,并建立权重模型。从数字化展示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别的产品信息在虚拟互动情境中的传达效应,总结出以视觉属性、社交属性等为核心的用户体验设计策略。探讨了产品信息优化组织的方法,通过视觉设计和交互设计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虚拟展示设计理念。结论在数字化产品展示情境下,用户的体验是以信息认知为核心的,产品信息的架构设计应基于用户认知心理模型构建,对视觉设计和交互设计的具体策略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