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保成  朱金华 《金属学报》2007,43(8):813-817
采用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电位电容法,在静态和超声波空化的条件下,研究了不锈钢在1 mol/L H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静态条件下,0Cr13Ni5Mo和1Cr18Ni9Ti不锈钢均发生了钝化,钝化膜呈多层结构分布;空化条件下,钝化膜的稳定性降低,半导特性发生反转.静态条件下,0Cr13Ni5Mo不锈钢钝化膜的半导特性是p-型;空化使半导特性转变为n-型.静态条件下,在低电位区1Cr18Ni9Ti不锈钢钝化膜的半导特性是n-型,在高电位区是p-型;空化条件下,在低电位区1Cr18Ni9Ti不锈钢钝化膜半导特性显示p-型,在高电位区显示n-型.钝化膜半导性质转变的差异与其Fermi能级的高低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锈钢在含SO2-4稀HCl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电化学测量技术研究了1Cr18Ni9Ti和316L在含硫 酸盐(SO2-4)的稀HCl介质中的腐蚀行为。极化曲线测量结果表明,SO2-4 能显著抑制1Cr18Ni9Ti的点蚀,而对316L的腐蚀有加速作用并降低其钝化性能。电化学阻抗 谱测量结果表明,不锈钢表面钝化膜的保护性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用失重法和恒电位极化法研究了45#碳钢、1Cr18Ni9Ti、304不锈钢和Ni-P合金镀层在含S介质中的腐蚀性.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S2-浓度变化对4种材料阴极极化和阳极极化影响较小,1Cr18Ni9Ti和304不锈钢的极化曲线相似,为典型的阴、阳极控制的电化学腐蚀过程,自腐蚀电位和自腐蚀电流相近;Ni-P合金镀层出现了钝化区;45#碳钢出现了阳极控制的扩散过程.温度升高,腐蚀速率增大,1Cr18Ni9Ti和304不锈钢的极化率变大,Ni-P合金镀层的钝化性能减弱, 1Cr18Ni9Ti、304不锈钢和Ni-P合金镀层均是含S介质中的耐蚀材料.  相似文献   

4.
硫化氢对不锈钢表面钝化膜破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动电位扫描、电化学阻抗、电子探针等方法,研究了1Cr18Ni9Ti不锈钢在含H2S的酸性体系中表面钝化膜的破坏。结果表明:当H2S含量较低时,不锈钢表面钝化膜的厚度在H2S的作用下不断减薄,但并未完全破坏,电化学阻抗谱图保留钝化膜的阻抗特征;当H2S含量较高时,不锈钢表面纯化膜被破坏,表面覆盖一层硫化物膜,电化学阻抗图谱的特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HBF4(氟硼酸)对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规律,为工业酸洗除垢提供腐蚀方面的依据。方法采用旋转挂片法、金相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手段研究HBF4对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并对其除垢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HBF4的水解产物HF溶解了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造成金属表面发生剧烈腐蚀。金相与SEM照片及能谱分析显示,HBF4对金属表面的破坏以不均匀的全面腐蚀为主,具有非常明显的点蚀特征。旋转挂片法实验表明,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腐蚀速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升高温度与增加流速都会使腐蚀速率加快,不同的是流速对腐蚀速率的影响表现出了明显的线性关系。除垢试验显示,HBF4对碳酸盐水垢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除垢率可以达到97%以上。结论选用HBF4去除水垢时,只有严格控制好清洗工艺参数,才能降低其对基材的腐蚀的影响,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利用建立的断电流暂态测量系统和提出的由-t·dV/dt~lg(t)图判断腐蚀体系时间常数个数和弛豫过程类型的判断方法,定性地确定了钝化膜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用这项技术连续监测了20~#碳钢和1Cr18Ni9Ti不锈钢的小孔腐蚀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7.
采用熔模精密铸造法制备1Cr18Ni9Ti耐热不锈钢,用氧化增重法在800℃对1Cr18Ni9Ti耐热不锈钢进行100h氧化腐蚀实验。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其基体组织及各氧化阶段的显微组织形貌;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该材料最终高温氧化产物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Cr18Ni9Ti耐热不锈钢在800℃下的氧化曲线符合抛物线规律;其氧化破坏形式以点蚀为主;最终氧化产物由CrO、Fe2O3(六方)、Fe2O3(立方)、CrTiO3、NiTiO3和Ni3TiO5等混合组成。  相似文献   

8.
1Cr18Ni9Ti不锈钢带在不同浓度硝酸?氢氟酸中进行酸蚀试验,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和金相组织观察,探索酸洗各因素对超薄壁不锈钢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洗对敏化态不锈钢带的腐蚀影响最严重;酸蚀剂中HNO3浓度低于20%时,HF浓度越高,不锈钢带腐蚀速率越大;HNO3浓度高于30%时,随HF浓度增加,不锈钢带力学性能降低,但腐蚀速率变化不明显;超薄壁1Cr18Ni9Ti不锈钢的酸蚀剂宜采用较高浓度的硝酸和较低浓度的氢氟酸。  相似文献   

9.
<正> 利用磁控离子溅射技术得到了bcc和Fcc以及两相共存的1Cr18Ni9Ti不锈钢微晶溅射层。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正常晶粒1Crl8Ni9Ti不锈钢及其微晶溅射层的钝化特性、并且在溅射bcc结构的1Cr18Ni9Ti不锈钢微晶时发现在两种不同的试样放置状态下,可得到两种不同择优取向的微晶。这两种不同择优取向微晶的钝化膜稳定性都较正常晶粒  相似文献   

10.
奥氏体不锈钢在沸腾MgCl2溶液中将形成纯化膜,拉伸试验样成膜之前的流变应力和成膜后屈服应力之差就是作用在整个试验上的平均膜致应力,用304不锈钢(1Cr18Ni9)测量了在不同电位下的沸腾MgCl2溶液中形成钝化膜所产生的膜致内应力,与此同时,用慢应变速率拉伸法测量了不同恒电位下的应力腐蚀敏感性,结果表明,如电位V≤-550mVsCE,则印化膜产生压应力,且不发生应力腐蚀,当电位V≥-500mVSCE后,钝化膜产生拉应力,应力增大,应力腐蚀敏感性也随膜致拉和升高而增大,因此,304不锈钢在沸腾MgCl2溶液中应力腐蚀敏感性随外电位的变化和腐蚀钝化膜引起的内应力随外电位的变化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利用自制的高温、高压腐蚀试验及电化学测试装置,通过失重法、电化学极化曲线法及电子探针微观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温度、硫化氢浓度对碳钢在高压二氧化碳饱和的39%NaCl溶液中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温度(80℃)下,升高温度及增大硫化氢浓度均加速腐蚀反应的阴、阳极过程,失重腐蚀速率增大;高浓度的硫化氢抑制了腐蚀反应的阴极过程;120℃时碳钢CO2腐蚀产物膜对金属基体起很好的保护作用,失重腐蚀速率减小了3~4倍,随硫化氢浓度的增大,失重腐蚀速率缓慢增长,腐蚀产物FeCO3膜逐渐转变为以硫铁化合物为主的腐蚀产物膜.  相似文献   

12.
铁在不同pH值的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Tafel方法测定铁的极化曲线,研究了铁电极在不同pH值NaCl溶液中,以及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腐蚀规律.结果表明,酸的浓度越增加,铁的腐蚀越容易;Cl-对铁有腐蚀促进作用.通过极化曲线得到腐蚀参数和动力学参数,探讨了不同溶液中铁的腐蚀机理:氯离子的存在能够改变钝化膜的组织结构,提高膜的溶解速率.  相似文献   

13.
 Mott-Schottky图、Nyquist图及阳极极化曲线测定研究了硼酸-硼砂缓冲溶液中硫离子对不锈钢钝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浸泡时间增加不锈钢电极阻抗值增大,但硫离子加入后阻抗值快速降低;阳极极化曲线测定显示硫离子使不锈钢钝态电流增大;硫离子浓度的增加使不锈钢电极的Mott-Schottky图中体现p-型半导体(铬氧化物)性质的直线段发生较大变化,说明硫离子影响了钝化膜中铬氧化物的性质,使其耐蚀性能降低. 钝化膜   相似文献   

14.
氢对310不锈钢钝化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电化学和STM方法研究了氢对310不锈钢阳极极化过程,钝化膜形成过程和表面形貌特征以及膜耐点蚀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研究表明:氢会降低不锈钢的自腐蚀电位,缩短钝化区域并使其向低电位方向偏移;降低反应电阻,增大钝化电流工,降低膜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晶度和耐点蚀性能。  相似文献   

15.
利用动电位极化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SPV50Q钢在含H2S酸性环境下的腐蚀特性。结果表明,H2S对钢腐蚀过程影响很大,腐蚀速度随H2S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pH降低和溶液温度的升高,钢的腐蚀亦不断增强;尽管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容抗弧半径不断增大,但其变化幅度不大,并在一定时间后减小,表明钢表面所形成的硫化物膜保护性较差,不能有效抑制钢的腐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氢对纯镍阳极极化和钝化膜形成及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充氢会降低纯镍的自腐蚀电位,使其出现明显的活化区和临界钝化电流,缩短钝化区域;提高钝化电流密度和延长钝化膜的形成时间。固溶氢降低钝化膜的稳定性,增大膜的自活化能力;并导致钝化膜出现明显的孔蚀,膜的孔蚀电位随固溶氢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利用美国Cortest公司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H2S/CO2及元素S共存环境,在流动高矿化度饱和H2S/CO2介质中进行试验,然后利用SEM、EDS及XPS等表面分析技术,探讨元素S对镍基合金G3高温高压H2S/CO2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元素S含量为0、1及10 g/L时,镍基合金G3的平均腐蚀速率变化不大,钝化膜厚度约为11 nm,其结构呈双极性,外层以Cr、Ni的氢氧化物、氧化物为主,内层以Cr、Ni的氧化物为主;当元素S含量增大到100 g/L时,腐蚀速率急剧增大,钝化膜厚度也迅速增大到约90 nm,且结构转变为外层以Cr、Ni的硫化物为主,内层以Cr、Ni的氧化物为主;钝化膜结构的转变可能是导致镍基合金G3耐蚀性能降低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W11—4油田A平台排海污水中H2S、钢桩上附着生物状态以及白色沉积物对平台海域钢结构设施腐蚀与防护的影响,测定了H2S的浓度、分布以及含H2S海水的腐蚀特征,研究了各种附着生物和白色沉积物的状态及组成。结果表明,H2S主要集中在海面海流下方区域,并与海水流速密切相关,最大可能H2S浓度低于19mg/L;白色沉积物为附着生物受硫化氢影响的生理分泌物,海水中的H2S及白色生理分泌物对平台钢结构设施的腐蚀过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ur of zinc in NaOH solution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using potentiodynamic technique and complemented by X-ray analysis. The E/i curves exhibit active, passive and transpassive regions prior to oxygen evolution. The active region displays two anodic peaks. The passivity is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a compact Zn(OH)2 film on the anode surface. The transpassive region is assigned to the electroformation of ZnO2. The reverse sweep shows an activation anodic peak and one catholic peak prior to hydrogen evolution. The influence of increasing additives of NaCl, NaBr and Nal on the anodic behaviour of zinc in NaOH solutions has been studied. The halides stimulate the active dissolution of zinc and tend to break down the passive film, leading to pitting corrosion. The aggressiveness of the halide anions towards the stability of the passive film decreases in the order: I? > Br? > Cl?. The susceptibility of zinc anode to pitting corrosion enhances with increasing the halide ion concentration bu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both the alkali concentration and the sweep rate.  相似文献   

20.
单相和双相不锈钢纳米涂层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磁控溅射技术在玻璃基体上制备由两种相组成(单相和双相)的不锈钢纳米涂层,利用动电位极化、交流阻抗技术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两种不锈钢纳米涂层在0.25 mol/L Na2SO4 + 0.05 mol/L H2SO4 和 0.5 mol/L NaCl + 0.05 mol/L H2SO4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观察相组成对纳米不锈钢涂层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锈钢单相涂层相比,不锈钢双相纳米涂层具有较差的抗局部腐蚀能力,其钝化膜的载流子密度远远大于不锈钢单相钝化膜的载流子密度,使得钝化膜的离子传输能力大大增强,从而降低了钝化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