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不同链长的烷基硫醇溶于乙醇,在银表面制备自组装膜。采用接触角测试、电化学试验、加速变色试验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来表征自组装膜的性能。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醇(DT)、十六烷基硫醇(HDT)和十八烷基硫醇(ODT)都可以在银表面形成疏水性的自组装膜,对基体腐蚀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ODT自组装膜的致密性最好,而HDT自组装膜的防变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十八硫醇(ODT)是一种环境友好型金属处理剂。在乙醇体系中用十八硫醇在银表面制备自组装膜(SAMs)。采用加速变色、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循环伏安等方法研究了乙醇溶液中十八硫醇自装膜对银表面的防变色作用。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5mol/dm3,温度为50℃时,自组装最佳时间为1h,十八硫醇在银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自组装膜,该膜具有良好的防变色效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十八硫醇(ODT)的乙醇溶液在青铜和Ag表面制备了自组装膜(SAMs)。通过测量青铜-银的电偶电流和室内加速变色实验,研究了自组装前后的电偶腐蚀性能。采用XPS,Tafel极化曲线法和微分电容法初步研究了ODT SAMs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ODT分子通过S与基体形成硫醇盐,吸附在青铜和Ag表面形成自组装膜,该自组装膜在3.5%NaCl溶液和含S大气中,能够有效抑制青铜和Ag之间的电偶腐蚀,属于混和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4.
银工艺饰品很容易变色。针对电镀贵金属、化学钝化、电化学钝化、保护性配合物膜、固体润滑层、高分子涂料等常用的几类防银变色表面处理方式存在的不足,介绍了分子自组装成膜的原理和特点,及其在防银变色方面的研究情况和应用效果,并分析了分子自组装膜在防银工艺饰品变色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利用邻氧乙酸苯甲醛缩对氨基苯磺酸钾盐席夫碱(K2L)缓蚀剂在20#碳钢表面制备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并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缓蚀剂自组装膜的最佳组装时间;采用电化学测试技术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K2L-SAMs对碳钢在饱和CO2油田水介质中的缓蚀行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分析缓蚀剂分子的前线轨道、Mulliken电荷和分子静电势。结果表明:缓蚀剂在碳钢表面自组装3 h后,可以形成稳定、致密的缓蚀膜;在碳钢表面形成的K2L-SAMs能有效抑制碳钢的阴极还原过程,最高缓蚀效率达87.55%;K2L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机理为典型的化学吸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羧基是K2L分子的主要吸附活性区域,能与碳钢表面铁原子作用形成稳定的配位键。  相似文献   

6.
应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和电化学方法,对铜电极表面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TC)的自组装单层结构、缓蚀性能和吸附行为进行研究。SERS光谱表明:APDTC分子通过硫原子垂直吸附在铜表面形成APDTC自组装单分子膜(APDTC SAMs)。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实验表明:在3%NaCl(质量分数)溶液中APDTC SAMs对铜具有很好的缓蚀作用,最高缓蚀效率可达98%;APDTC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机理是介于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之间的一种吸附。  相似文献   

7.
采用银在水溶液表面形成C18SH自组装膜(SAMs)的工艺,在银表面得到致密、平整,表现出明显疏水性的SAMs。EMPA和XPS测试表明,表面活性剂分别作为C18SH的分散剂,自组装过程中起到传输作用,本身不参与成膜,但影响SAMs的厚度和倾斜角。银试样表面的Ag2O在成膜过程中被硫醇中的H-S键还原为Ag,同时有Ag-S-C18H37键的形态形成。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的分散剂将十八烷基硫醇(ODT)分散在水溶液中,并以其在青铜表面制备了自组装膜(SAMs)。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ODT SAMs对青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ODT分子能够在青铜表面形成稳定、致密的SAMs,有效抑制了青铜的阴极和阳极过程,改变了电极表面的双电层结构,对青铜有良好的缓蚀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的分散剂将十八烷基硫醇(ODT)分散在水溶液中,并以其在青铜表面制备了自组装膜(SAMs).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ODT SAMs对青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ODT分子能够在青铜表面形成稳定、致密的SAMs,有效抑制了青铜的阴极和阳极过程,改变了电极表面的双电层结构,对青铜有良好的缓蚀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电化学测量法研究不同组装时间、不同组装浓度和不同pH情况下谷氨酸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对铜在0.5 mol/L HCl中的缓蚀作用,考察碘离子和谷氨酸单分子膜的协同作用,并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探讨谷氨酸在铜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谷氨酸自组装膜的缓蚀效率随组装时间和组装浓度的增加递增,最佳组装条件是在10 mmol/L组装溶液中组装12 h;在 pH=10下形成的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缓蚀作用要优于其他pH下形成的自组装膜,碘离子的加入可进一步提高谷氨酸自组装膜对铜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乙醇体系中采用十八硫醇(ODT)在青铜表面制备自组装膜(SAMs),采用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等电化学方法研究该膜在0.5 mol/LNaCl溶液中对青铜电极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ODT在青铜表面形成了SAMs,能够有效抑制青铜的腐蚀。随着成膜温度和ODT浓度的增高,ODT自组装膜的缓蚀效率和覆盖度提高。当ODT浓度为0.1 mol/L、成膜温度为60℃时,缓蚀效率为98.1%,覆盖度为98.7%;十八硫醇在青铜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机理是典型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2.
在Ag电极表面制备了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自组装单分子膜,通过循环伏安曲线(CV)、接触角等方法对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组装膜的致密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修饰后电极的CV曲线峰电流减小、还原峰位发生负移及峰电位差增大,说明MPS已经在Ag电极表面成膜,对电子传输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膜的致密性受组装液浓度及组装时间的影响,当MPS的浓度为0.1 mmol/L、组装时间为6 h时,抑制电化学反应的效果较好,组装膜成膜状况较为理想.对不同水解时间接触角的分析表明,水解时间不同,MPS尾基的水解自聚度不同,延长水解时间能提高组装膜的致密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的分散剂将十八烷基硫醇(ODT)分散在水溶液中,并以其在银表面制备了自组装膜(SAMs)。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ODTSAMs对银的缓蚀作用及吸附行为。结果表明:ODT分子能够在银表面形成稳定、致密的SAMs,有效抑制了银的阴极氧去极化过程和阳极硫化过程,改变了电极表面的双电层结构,对银有良好的缓蚀作用。ODT在银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机理是典型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1.0G聚酰胺-胺树状分子-水杨醛席夫碱(PAMAM(1.0G)-SA),以其在Q235碳钢表面制备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用电化学方法研究SAMs在5%HCl介质中对Q235碳钢的缓蚀作用及其吸附行为,结果表明PAMAM(1.0G)-SA分子可以在Q235碳钢表面形成稳定的SAMs,改变了表面的双电层结构,抑制了碳钢表面的阳极氧化和阴极还原过程,碳钢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明显提高,双电层电容降低,电化学阻抗和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碳钢表面PAMAM(1.0G)-SA的SAMs在5%HCl介质中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PAMAM(1.0G)-SA在碳钢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属于化学吸附,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对PAMAM(1.0G)-SA的SAMs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化学方法在银币表面制备了十八烷基硫醇组装膜(C18SHSAMs),并通过电化学技术研究了其在0.5mol/LNaCl+0.01mol/LNa2S溶液中的抗变色性能。结果表明:银表面形成SAMs后腐蚀电位正移30mV;阴极氧去极化和阳极银的硫化过程均受到抑制,对阴极极化过程的阻滞作用较阳极极化过程明显;银表面成膜后,容抗弧、电荷传递系数Rt增大,双电层电容Cd降低。有效提高银币的抗变色性能。银表面C18SHSAMs的形成过程符合两阶段模型。膜初始吸附阶段(I)为2级Langmuir吸附,重整结晶阶段(Ⅱ)为1级Langmuir吸附,动力学公式分别为,Ⅰ阶段:ctctt11.7061.706,Ⅱ阶段:0.5471ectt。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为ln(k)=–5826/T+26.5,自组装过程表观活化能E=48.4kJ/mol,化学吸附为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组氨酸和乙酰组氨酸、苄氧羰基组氨酸两种组氨酸衍生物自组装膜对304不锈钢在0.5mol/L HCl溶液中的缓蚀性能。使用接触角测试、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对304不锈钢表面的自组装膜进行了表征。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组氨酸、苄氧羰基组氨酸和乙酰组氨酸三种缓蚀剂分子的自组装膜对304不锈钢均有一定的缓蚀作用。XPS测试结果表明:组氨酸衍生物与304不锈钢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形成了自组装膜,起到了缓蚀效果。  相似文献   

17.
植酸自组装膜对白铜缓蚀作用的光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动电位伏安法和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植酸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对白铜B30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植酸分子易在白铜B30表面形成稳定的植酸SAMs,光电化学测试白铜B30表面膜显示p-型光响应,光响应来自电极表面的Cu2O层,植酸SAMs的形成使其光响应明显减弱,有良好的缓蚀效果,这与交流阻抗得到的结论一致,同时微分电容曲线表明植酸SAMs的形成改变了电极双电层结构,使得电容值减小,其缓蚀机理为化学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表面原子/分子结构研究中的独特优势。缓蚀剂分子对基底金属的保护和抗腐蚀作用,是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应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综述了STM对金属表面缓蚀剂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性质、晶面结构效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铜电极表面形成一层1, 3-二巯基硫醇(BDT)单分子自组装膜.通过交流阻抗、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方法探讨该自组装膜在3%NaCl溶液中对铜电极的缓蚀作用.实验表明:BDT能够有效地组装到铜的表面形成单分子自组装膜,BDT自组装膜能有效地抑制铜基底在3%NaCl腐蚀介质以及酸性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缓蚀效率随组装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并趋于稳定,在pH值较低的溶液中仍具有较好的缓蚀效果;当BDT浓度为1.0×10-2 mol/L、组装时间为40 h时,铜电极的腐蚀电流最小,缓蚀效率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为制备具有更高机械强度和更长使用寿命的超疏水金属表面,利用激光加工技术在铝镁合金表面构建出圆台凸起、圆台凹坑和正四棱台3种微结构。利用自组装技术在具有以上3种微结构的铝镁合金表面沉积自组装分子膜(SAMs),采用扫描电镜、形貌分析仪和接触角测量仪对成膜后的铝镁合金表面进行形貌和接触角的表征与测量。结果表明:沉积疏水的FDTS和OTS自组装分子膜时,接触角随微结构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微结构高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大接触角达156°,形成超疏水铝镁合金表面;沉积亲水的APS自组装分子膜时,接触角随微结构间距的增大而增大,随微结构高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小接触角接近0°,形成超亲水铝镁合金表面;激光加工和自组装技术可以大幅度改变铝镁合金的表面润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