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CeO2单晶的制备与热处理对粒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e(NO3)3·6H2O为铈源、NH3·H2O为沉淀剂,用化学沉淀法通过对陈化时间的控制,制备了单分散的单晶纳米CeO2粒子,并用XRD、TEM、ED、BET、TG-DTA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形貌和纳米尺度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表明,制得的纳米CeO2粒子为萤石结构且晶型比较完整. 通过控制热处理的温度和陈化时间可以控制粒子的大小.TEM和ED分析表明产物颗粒基本为球形,分散性较好且为单晶. 通过TG-DTA结果可以断定所制备的前驱体结构式为CeO2·1/2H2O.  相似文献   

2.
电石渣热处理条件对合成超轻硬硅钙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TA/TG研究了电石渣的热处理性能,采用XRD及SEM等检测手段,研究了经不同温度煅烧后电石渣的矿物组成、形貌以及热处理条件对石灰活性及合成硬硅钙石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石渣经适当煅烧处理后可以作为钙质原料制备超轻硬硅钙石。不同电石渣煅烧温度对合成产物的晶相组成没有影响,但对石灰活性及合成产物的微观形貌有较大的影响。700、800℃煅烧电石渣制备的石灰乳活性大,合成得到的硬硅钙石粒子球形度完整;而900、1000℃煅烧电石渣制备的石灰乳活性小,合成得到的硬硅钙石球形粒子直径小,且倾向于紧密团聚。  相似文献   

3.
硬质粒子扰动对电铸铜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铜的电铸过程中,通过陶瓷微珠等硬质粒子摩擦和扰动电铸层表面来改善电铸层的质量。对所制备的铜电铸层的表面形貌、织构等微观结构和显微硬度、抗腐蚀等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并与传统方法所制备的铜电铸层相比较。结果表明:硬质粒子在电铸过程中对电铸层表面的摩擦和扰动具有显著的除瘤和整平作用,使所制备的铜电铸层外观光亮平整,显著改变其微观结构和性能;铜电铸层各晶面的衍射强度降低,(200)晶面的择优程度减小,(111)晶面的择优程度增大;显微硬度值由HV156增至HV221;抗腐蚀性能显著提高,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降低了20%。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工艺制备出一系列Al-Ti-B中间合金,并利用相提取工艺对合金中的TiB2粒子进行提取和分析。研究表明:合成过程对TiB2粒子的三维形貌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的制备工艺会导致不同的反应路径,并最终影响TiB2粒子的形貌。利用氟盐法制备的Al-Ti-B中间合金中的TiB2粒子呈现相互独立的六角板块状形貌,且反应温度不会对TiB2粒子的形貌产生影响。然而,利用Al-3B中间合金和海绵Ti制备Al-Ti-B中间合金时,TiB2粒子的形貌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发生明显变化。当反应温度为850℃时,Al-Ti-B中间合金中的TiB2粒子以大的聚集团形式存在,而当反应温度升高到1200℃时,TiB2粒子的形貌转变为复杂的层片状和枝晶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氢氧混合气体为爆炸源,乙酰丙酮铜(II)为前驱体,采用操作简单、高效的气相爆轰方式合成了类球形的铜纳米晶颗粒。进一步采用XRD、TEM、SAED和EDX对所获得产物的形貌特征、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同时为了预测气相爆轰流场中铜纳米颗粒的生长特性,将Kruis模型引入气体爆轰反应程序中。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合成的类球型FCC结构纳米铜晶体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在24 nm左右且纳米铜晶体外包覆了1nm左右的较薄石墨层。基于Kruis模型对球形铜纳米粒子的生长特性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为可控合成铜纳米粒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氢氧混合气体为爆炸源,乙酰丙酮铜(II)为前驱体,采用操作简单、高效的气相爆轰方式合成了类球形的铜纳米晶颗粒。进一步采用XRD、TEM、SAED和EDX对所获得产物的形貌特征、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同时为了预测气相爆轰流场中铜纳米颗粒的生长特性,将Kruis模型引入气体爆轰反应程序中。结果表明:实验合成的类球型fcc结构纳米铜晶体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在24nm左右且纳米铜晶体外包覆了1nm左右的较薄石墨层。基于Kruis模型对球形铜纳米粒子的生长特性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为可控合成铜纳米粒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碳包覆纳米铜粒子的制备及抗氧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碳粉和铜粉为原料,碳粉和铜粉的质量比分别为4:1、3:2、2:3、1:4时,采用碳弧法制备4种碳包覆纳米铜粒子;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样品的物相结构组成、形貌、尺寸、相组成以及抗氧化性能进行研究;并对影响碳包覆纳米铜粒子粒径以及制备速率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包覆纳米铜粒子具有典型的核壳型结构,内核为面心立方的金属铜,外壳为石墨碳层;碳包覆铜纳米颗粒的粒径为20~60nm,粒径随着样品电极中的金属铜含量、放电电流、反应气压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样品电极中金属铜含量的增加以及放电电流的增大,碳包覆纳米铜粒子的制备速率加快,而反应气压对制备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随着铜含量的增加,内部铜核具有进一步晶化的趋向,铜对外层碳层的石墨化具有催化作用,铜含量越高碳的石墨化程度越明显;外面的碳层能有效阻止内核的纳米铜粒子的氧化,碳包覆纳米铜粒子比纯铜粉末表现出更好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形貌可控钒酸铜纳米晶在电化学传感应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采用简便的水热合成方法,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形貌的的钒酸铜纳米晶(纳米颗粒,纳米带和纳米花)。采用XRD、SEM和循环伏安法(CV)等测试技术,对各种钒酸铜纳米晶产物的物相组成、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u_3V_2O_7(OH)_2·2H_2O(CVOH)晶体的形貌可以通过改变铜盐、表面活性剂种类以及溶液p H值进行调控。采用CVOH纳米晶作为活性材料修饰玻碳电极(GCEs)发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响应性能增强。比较三种不同形貌的钒酸铜纳米晶,纳米带状对电极的增强效应最显著。钒酸铜纳米带修饰GCEs电化学感应抗坏血酸,其CV的峰值电流与其浓度呈正比。因此,CVOH纳米晶体可作为检测抗坏血酸的电化学活性材料。  相似文献   

9.
喷雾热分解法制备超细银粉及其形貌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声雾化热分解装置,对喷雾热分解法制备超细银粉进行了系统研究。考察了炉子温度、硝酸银水溶液浓度、超声雾化装置功率、硝酸银溶液及载气流量等因素对产物粒子形貌、粒度分布的控制行为。研究结果证实,喷雾热分解制备微米级球形金属银粉技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Mg(NO3)2·6H2O与CO(NH2)2为原料经均匀沉淀法制备了纳米MgO粉体.采用差热-热重分析(TG-DTA)、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测试技术,分析了沉淀产物的热分解特性及其经不同煅烧温度与时间处理后产物晶相结构、粒子形貌特征等特性,并考察了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与时间对产物得率与粒子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粉体的合理工艺条件为尿素与硝酸镁配比5:1,沉淀反应条件为95℃反应24 h,产物煅烧条件为435℃热处理4 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纳米MgO粉体晶形完整、分散性良好、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在10n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