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分散剂用量对纳米四方多晶氧化锆悬浮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低温强碱法制备了粒径为40nm左右的高纯纳米四方多晶氧化锆粉体。对于纳米四方多晶氧化锆粉体在不同条件下的Zeta电位的测试表明,聚电解质分散剂聚丙烯酸铵(NH4PAA)使粉体等电点降低,对聚电解质分散剂聚丙烯酸铵在纳米四方多晶氧化锆粉体上的等温吸附研究发现,由于聚电解质分散剂的作用,悬浮体中纳米氧化锆粉体颗粒表面的电动特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等电点向pH值降低的方向移动了3.5。分散剂用量为1.0%(对于粉体,按质量)时,悬浮体稳定性较好,该纳米粉体浆料的流变特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纳米结构WC-Co粉末,并采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方法(SPS)对该纳米粉末进行致密化。使用X射线衍射、SEM等手段分析了高能球磨对WC-Co复合粉末中WC晶粒尺寸和粒度的影响。发现经过90h左右的高能球磨,WC-Co的粉末粒度可以达到300nm左右,而WC的晶粒尺寸可以细化到8nm左右。经过SPS烧结后,合金中的WC相的晶粒尺寸可以保持在300nm左右,而Co多以fcc结构出现。  相似文献   

3.
运用爆炸压涂技术在钢基体上制备了较大面积的纳米氧化锆涂层。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纳米氧化锆涂层的微观组织、孔隙率和晶粒度。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氧化锆涂层结构致密,涂层的孔隙率为5%;与基体结合紧密;爆炸压涂前后氧化锆成分未发生变化;涂层中的氧化锆仍然以稳定的单斜相存在,不存在立方相;涂层中的氧化锆晶粒与粉末晶粒尺寸基本一致。爆炸压涂制备的陶瓷涂层能够保持纳米粉末材料的尺寸和特性。  相似文献   

4.
纳米Al-Fe-V-Si-Nd合金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机械合金化方法成功地制得Al-Fe-V-Si-Nd合金粉末。经X射线、差热分析、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机械合金化制得平均粒度为40μm、晶粒度为10nm左右的合金粉末。经653K处理后可获得晶粒度为30nm的Al晶粒和α-Al(13)(Fe,V)3Si组成的纳米复合粉末。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出了纳米晶镍粉,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检测手段,研究了该纳米晶镍粉末的结构、形貌和相的变化。结果表明,镍粉末平均粒度和晶粒度随球磨时间增加不断减小,而应变随球磨时间增加不断增大;当高能球磨54h后,球磨产物为FCC结构的鳞片状多晶体,晶粒度为17nm左右,应变为0.48%,颗粒尺寸为150~200nm;球磨时间增加至98h,产物中出现非晶相,但仍以多晶为主,晶粒尺寸为7nm,应变为1.24%,粉末团聚严重。  相似文献   

6.
热处理对ZrO2纳米粉末粒度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氯氧锆,脲和氨水为原料,用化学沉淀法制作先驱体,然后热处理米制作纳米氧化锆粉末。所得到的沉淀物为非晶态,其差热分析结果显示,在300℃热处理即可得无定型氧化锆粉末粒度和该粉末在450℃则完全晶化为亚稳四方氧化锆相。同时,X射线衍射显示,在600℃以下热处理1h所得的氧化锆粉末为亚稳四方相,到700℃时开始出现稳定的单斜相,并且单斜相的含量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用此方法制得的粉末为纳米相,粒径随  相似文献   

7.
以ZrOC12·8H2O,Ce(NO3)3·6H2O为起始原料,氨水为沉淀剂,用共沉淀法结合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和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了铈稳定四方氧化锆纳米级超微粉体,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计(TG-DSC)、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物理吸附仪(Autosorb-MP-1)等仪器就制备方法对粉体的表面、孔径分布、晶粒尺寸和相对结晶度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方法制得的初始粉体的颗粒尺寸分别为6.19,7.05和2.27 nm,比表面积分别为162.88,143.00,444.50 m2/g.从室温到900℃,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SPD法和、VFD法制备的试样颗粒度显著粗化,而SCFD法制备的粉体粒度粗化则较慢.粉体材料的晶化温度、堆密度、相对结晶度和孔体积随制备方法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共沉淀法制备Er^3+:Y2O3上转换发光纳米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Y2O3为基质材料,掺杂不同含量的Er^3+,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性能良好的Er^3+:Y2O3上转换发光纳米粉。对不同温度下煅烧后的粉体进行了X射线衍射、能谱测试、透射电镜和比表面积分析。结果表明:Er^3+完全固溶于Y2O3的立方晶格中,Er^3+:Y2O3粉体粒度均匀,近似球形,且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其颗粒逐渐变大;1000℃煅烧2h的粉末尺寸为40~60nm。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纳米Cu粉: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差示扫描量热-热重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对纳米Cu微晶的形貌、粒度、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体积分数为10%He和90%Ar混合气流中和在时气流中制备的纳米Cu粒子形貌呈球形,平均粒度分别约为45和60nM;在590nm左右有1个很强的吸收峰;纳米Cu粒子表面Cu和O元素的摩尔比为94.88:5.12,有少量氧化亚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存在,但在其表面未发现Ar和N。  相似文献   

10.
运用化学镀方法制备纳米Ni、Ni-P及Ni-B粉末,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纳米粉末的物相、组织形貌和粒度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纳米Ni粉末平均粒径为60 nm,面心立方晶体,粉末呈现球形;纳米Ni-P及Ni-B为非晶体,粉末呈现松散的聚集状态;纳米Ni-P及Ni-B粉体热稳定性较差,粒径分布较宽,分别为10~80 nm和30~50 nm;纳米Ni、Ni-P及Ni-B粉末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多晶金属屈服的非线性不可逆增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宗彦  黄克智 《金属学报》1995,31(3):97-104
基于塑性形变晶粒在拉伸过程中不可逆增殖的假定,提出多晶金属的一种屈服模型,导出较为简洁的应力和形变时间关系式,当形变较短时还可推出近似的屈服应力表达式,根据初始形变晶粒比、拉伸速度、晶粒直径等参数的不同取值可描述多晶金属的各种典型屈服,定量地解释若干屈服现象,与Hall-Petch公式和文献[1,2]的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水基凝胶流延成型工艺是1种薄片式材料制备新技术,主要是利用陶瓷浆料中有机单体聚合反应形成三维空间的网络结构,将陶瓷颗粒填充于网络骨架中形成具有较高强度的结构均匀的陶瓷坯体。主要研究四方多晶氧化锆薄膜制备过程中,有机单体溶液浓度和pH值对纳米四方多晶氧化锆浆料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浆料中有机单体浓度的增加,浆料聚合反应速率显著提高,为保证合适的固化时间,有机单体浓度可控制存10%~40%(质量分数)范围内;浆料的PH值对聚合反应速率有显著的影响,随PH值的增大,聚合反应速率降低,合适的pH值范围为9~10;在高于35℃温度范围内,聚合反应速率变化显著,适当的成型温度范围为35℃~45℃;引发剂和催化剂用量增加,反应速率大大提高,为获得较好的成型性能,浆料的引发剂用量应控制在0.15%~0.30%(体积分数,下同)的范围内,催化剂用量在0.20%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3.
The work function of chemically vapor deposited rhenium, with a (0001) preferred orientation, on a molybdenum substrate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thermionic emission method. Data were collected as a function of time and temperature on temperature ramps from 1800 to 2600 K in 100-K increments. The effect of pressure on effective work function was demonstrated by introducing oxygen, nitrogen, and carbon dioxide through a precision leak valve into the vacuum emission vehicle. The effect of introducing various gasses was negligible. Also, no significant time or temperature dependence was observed. The sample yielded the maximum average effective work function, 5.08 eV, at 2100 K. The overall average effective work function was determined to be 5.02 eV.  相似文献   

14.
从坯料的多晶体结构角度考虑自由表面影响构建多晶体模型。该模型中将坯料分为自由表面层、过渡层和内部层三部分。将自由表面层中的晶粒看作单晶体,通过引入晶体取向考虑晶体变形的各向异性,解释塑性变形的非均匀性;在过渡层中,考虑相邻晶粒的影响;在内部层中,将晶粒看作类似多晶体材料变形。使用建立的模型,采用MSC Superform软件模拟镦粗变形过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坯料塑性变形出现了流动应力的分散性和变形的非均匀性。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这说明建立的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温度对铌酸锂晶片的磨削减薄影响。方法利用恒温水浴装置对磨削减薄过程中的铌酸锂晶片进行温度控制,将铌酸锂晶片减薄至80μm,并将温度分别控制在室温25、45、60、75℃,所用设备为卧式减薄机,杯形砂轮的转速为200 r/min,工件进给量为0.002 mm/min。结果 SEM结果显示,铌酸锂晶片磨削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断裂。利用TEM测试发现,温度为25℃时,铌酸锂晶片是单晶结构。温度为45℃时,内部既有单晶结构,也有多晶结构。随着温度的上升,铌酸锂晶片多晶结构的比重逐渐增大,单晶结构越来越少。因此,温度对改变铌酸锂晶体的内部结构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利用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中特有的压电模块及多场耦合功能对本实验研究对象进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变化,铌酸锂晶片的变形位移逐渐增大,铌酸锂晶片所受到的应力也逐渐增大,且边缘部分应力最大。结论温度会直接影响铌酸锂晶片的内部结构,甚至会导致断裂破损量的增大,所以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的变化,以避免温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硒化锡材料因为其优良的ZT性能,有巨大的热发电应用潜力。此文我们详细地对比了单晶和多晶硒化锡在热力学和电性能输运方面的差异。其中,单晶样品是通过布里奇曼法合成的,多晶样品是通过熔融、粉碎和SPS烧结合成的。热电性能的测量则是通过四探针法和激光闪射法完成的。我们发现单晶样品的功率因子是多晶的2倍,而热导率也是多晶样品的3倍左右,这就直接导致了单晶和多晶的最高ZT值差异不大。单晶硒化锡在823 K处取得最高ZT 为0.65,而多晶则是在923K 取得最高ZT为0.5. 这些发现可以为系统地探索硒化锡材料的热电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多晶Cu屈服及后继屈服拉扭实验的晶体塑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预拉伸和预扭转变形后的拉扭组合实验,用多晶集合体模型为代表性单元,结合晶体塑性理论对多晶Cu进行了晶粒尺度的屈服特性研究,采用子模型法对晶粒尺度的代表性单元模型和多晶Cu试样拉扭实验进行跨尺度材料力学行为分析.结合对多晶集合体的后继屈服面形状及演化趋势的研究,探讨不同加载路径和不同屈服点定义对材料后继屈服面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加载路径多晶Cu非均匀性的统计分析,探讨加载历史对多晶材料细观塑性变形不均匀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后继屈服面的形状和尖角效应的出现与预加载方向和屈服定义有关;加载路径不同,多晶体内变形不均匀性的差异很大.运用子模型的晶体塑性模拟与后继屈服实验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温度轧制多晶铝的微观组织与晶界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SEM-EBSD技术测试了室温和180℃条件下80%压下量轧制高纯铝样鼯的微取向分布.结果表明:平行于轧向的形变组织可分为取向分布集中和取向散布的带状组织.前者取向主要聚集于β-取向线,其中Br-取向({011}(211))的小角度(2°-5°)晶界面积率比S-({123}(634))和C-({112}(111))取向的大10%-15%;随轧制温度从室温升至180℃,回复程度增强,中等角度(5°-15°)晶界面积率约升高10%.用Bishop-Hill晶体塑性理论分析β-取向线组织的塑性变形储能差异表明,取向的Taylor因子M越小,5个独立活化滑移系的组合数越多,其变形储能就越小,小角度晶界比例亦越大.  相似文献   

19.
多晶纯铝轧制变形晶粒局部取向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SEM—EBSD检测技术研究了高纯铝多晶体内(011)[100]和(210)[001]两个相邻柱状晶粒在轧制变形前、后的微取向分布.结果表明,经65%压下量后,虽然两晶粒靠近晶界部分的转动要慢于晶内的转动。但转动趋势是一致的,两个晶粒都显示{110}#ND(α取向线)转动.运用Taylor晶体塑性变形理论,考虑靠近与远离晶界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附加强制剪切变形(de13≠0),模拟计算的两晶粒轧制变形时局部取向演变结果与实测微取向分布图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考虑了附加强制剪切变形的Taylor模型预测结果优于经典FC和RC—Taylor模型.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一种耦合滑移、动态再结晶以及晶界滑移的晶体塑性模型以仿真镁合金的高温变形行为及织构演化。首先,通过实验测量单轴拉伸、压缩后的织构以及显微组织演化,研究AZ31B镁合金在300°C的变形机制。结果发现,动态再结晶在应变小于0.2时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之后晶界滑移在变形过程中起显著作用。此外,建立晶界滑移模型来评估由晶界滑移产生的应变以及晶粒转动,并与多晶体塑性模型VPSC相耦合。所建立的VPSC-DRX-GBS模型可以很好地计算应力?应变曲线、晶粒尺寸、织构演化以及实验中所发现的拉伸与压缩织构演化显著差异。计算的晶界滑移贡献率在拉伸条件下显著高于压缩条件的,这是由于在拉伸时晶界上更易产生孔洞形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