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马氏体双相钢的形变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进行了测定,利用光学显微镜对组织进行了观察,利用电子背散射对微观取向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冷速大于5℃/s时,有马氏体生成,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马氏体的含量增多,同时出现少量的贝氏体组织;当冷速为30℃/s时,其组织细小,岛状马氏体分布均匀,{111}纤维织构的体积分数异常增加.  相似文献   

2.
根据耐候钢和双相钢的合金化原理设计了一类将耐候钢的优良耐候性与双相钢的优良冷成型性溶为一体的耐候双相钢11CuPSiMn2NbTiRE和11CuPSiMn3NbTiRE。研究了其双相区奥氏体形成及冷却转变。结果表明:这两种耐候双相钢在双相区加热时的奥氏体形成规律与普通双相钢一致;其淬透性很高,经双相区加热后,即使炉冷(20℃/h)亦可获得(M+F)双相组织,其马氏体区大部呈条状,β值达3.5~5.0。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碳(由0.066%增至0.13%),锰(由2.01%增至3.01%)含量对MnSi双相钢960℃奥氏体化后连续冷却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的增高明显推迟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当锰含量增至3.01%时,在10℃/min慢速冷却条件下均不发生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双相ADI(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奥氏体化温度在820~880℃时,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铁素体的含量逐渐减少,奥氏体的含量逐渐增加,当奥氏体化温度达到880℃时,基本全部奥氏体化.当等温淬火温度为250~370℃时,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组织由细针状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及破碎状铁素体转变成大量的羽毛状贝氏体型铁素体、破碎状铁素体和较多的残余奥氏体.当等温淬火时间为30~90 min时,等温淬火时间较短时,组织为少量马氏体、破碎状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当等温淬火时间超过90 min时,奥氏体容易发生分解,生成铁素体和碳化物.  相似文献   

5.
采用Formastor全自动相变仪进行了两段式冷却条件下C-Mn钢的热膨胀试验,并结合组织观察和显微硬度测量,研究了冷却速度以及发生部分先共析铁素体转变对奥氏体中温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和先共析铁素体含量的增加,贝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和结束温度均降低,贝氏体转变量减少;奥氏体随冷却速度的增大,转变产物由铁素体+珠光体逐渐变为魏氏组织铁素体+珠光体、网状铁素体+魏氏组织+贝氏体、马氏体的趋势;而对已发生部分先共析铁素体转变的过冷奥氏体,随先共析铁素体含量的减少,组织由魏氏组织+贝氏体向魏氏组织+马氏体转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热变形及冷却条件对0.1%C-2%Si钢双相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终轧温度与冷却速度影响钢的双相组织形成及最终马氏体与铁素体双相组织相对量;通过控轧、控冷,控冷,0.1%C-2%Si钢可获得理想的铁素体加~20%马氏体热轧双相组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热变形及冷却条件对0.1%C-2%Si钢双相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终轧温度与冷却速度影响钢的双相组织形成及最终马氏体与铁素体双相组织相对量;通过控轧、控冷,0.1%C-2%Si钢可获得理想的铁素体加~20%马氏体热轧双相组织。  相似文献   

8.
采用药芯焊丝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FCAW)在低碳钢表面堆焊一层双相不锈钢表层,综合分析了双相钢堆焊层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及铁素体-奥氏体(α-γ)两相组织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选用E2209T1-1药芯焊丝,配合空冷冷却方式,并合理控制焊接热输入为20. 25 kJ/cm,堆焊层可以获得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两相组织;两相组织包括沿晶界或亚晶界分布的针叶状奥氏体和不连续分布的块状铁素体,且堆焊层的铁素体含量约为42%;堆焊层兼具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9.
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将冷却速度控制在50℃/s,探究该冷速下WB36CN1钢的连续冷却转变产物。结果表明,WB36CN1钢由900℃连续冷却至室温后的基体组织包括少量针状铁素体、贝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块状铁素体及分布于马氏体板条界的膜状残留奥氏体,析出相包括棒状渗碳体(θ-碳化物)和与基体呈完全共格关系的球状NbC颗粒。  相似文献   

10.
利用Formastor-FⅡ热膨胀相变仪测定了2. 25Cr1Mo0. 25V钢在连续冷却过程的热膨胀曲线,结合微观组织和显微硬度绘制了试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试验钢在较低速度冷却时(0. 3℃/s)形成多边形铁素体和贝氏体的混合组织;连续冷却速度在0. 3~10℃/s之间的试样全部为贝氏体组织,且随冷却速度的提高,贝氏体形态由粒状逐步转变为板条状,其中板条贝氏体具有更高的硬度;相比于12Cr2Mo1R钢,2. 25Cr1Mo0. 25V钢的过冷奥氏体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