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提高反应等离子喷涂纳米TiN涂层的致密性、消除涂层内的微观缺陷,在大气、氩气氛和真空中对其进行了热处理.用XRD、SEM、TEM分析了纳米TiN涂层热处理后相组成及组织结构的变化,测试了处理后涂层的结合强度和孔隙率.结果表明:纳米TiN涂层在大气和氩气氛中,于600℃开始发生分解和氧化;真空环境下加热,涂层相组成不发生变化.在大气中600℃加热处理后,TiN涂层中微裂纹愈合,孔隙率降到原来的70%,结合强度基本不变.大气中1000℃热处理后,晶粒尺寸仍为100~200 nm.  相似文献   

2.
用磁控溅射法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基体上沉积NiCrAlY涂层,研究了真空热处理对涂层组织结构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溅射NiCrAlY涂层主要由γ-Ni和β-NiAl两相组成,元素分布均匀;经真空热处理后,涂层主要由γ‘-Ni3Al、β-NiAl相和极少量的α-Al2O3相组成,元素分布变得不均匀,最外层富Al贫Cr。真空热处理可使溅射NiCrAlY涂层表面较早生成保护性能良好的α-Al2O3.1000℃氧化200h,溅射涂层氧化膜有较大部分已经剥落,但真空热处理涂层的氧化膜仍较好地粘附在涂层基体上。真空热处理使溅射NiCrAlY涂层表面生成的氧化膜粘附性更好,提高了溅射NiCrAlY涂层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低压等离子喷涂技术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上制备了NiCoCrAlYTa涂层,通过不同的真空热处理和预处理制度研究其对涂层/镍基单晶界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080℃真空热处理界面扩散带均产生胞状再结晶体,而1000℃和850℃无再结晶产生.预处理时喷砂压力大于0.2 MPa,在1080℃,6 h热处理后再进行850℃,24 h时效处理界面扩散带均产生再结晶体,无喷砂时无再结晶产生.同时热处理后界面处出现元素的相互扩散及富Ta的Ni2Ta和Cr2Ta相,Ta在胞状晶内偏聚.  相似文献   

4.
NiCrAIY涂层对Ni基高温合金K17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铸造Ni基高温合金K17上沉积NiCrAlY涂层,测定了K17合金和NiCrAlY涂层在900℃~1100℃的氧化动力学曲线.实验结果表明:K17合金和NiCrAlY涂层在不同温度静态空气中氧化动力学曲线基本符合抛物线规律.900℃和1000℃时,K17合金上沉积NiCrAlY涂层后,明显改善了合金的抗氧化性.1100℃时,涂层的保护作用不如900℃和1000℃.900℃氧化时,NiCrAlY涂层氧化膜由α-A12O3和Cr2O3组成;1000℃氧化时,氧化初期,NiO、Cr2O3和A12O3 3种氧化物同时生成.随着氧化的进行,不仅氧化膜增厚,而且发生较复杂的反应,氧化膜的相组成发生变化.随着氧化温度升高,涂层和基体之间元素扩散加剧,Ti从基体扩散到涂层表面形成氧化物是导致涂层抗氧化性降低的原因之一.氧化膜从涂层上剥落下来,也导致了涂层抗氧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5.
NiCrAlY涂层/Ni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元素扩散及界面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Ni基单晶高温合金上沉积NiCrAlY涂层,研究了真空热处理及高温氧化过程中,NiCrAlY涂层/Ni基单晶合金界面显微结构的变化及元素扩散行为。结果表明,原始涂层成分分布比较均匀,各元素分布在涂层/基体界面呈陡然变化。真空热处理时,涂层与基体间发生互扩散,NiCrAlY涂层的显微结构和相结构发生变化:涂层/基体界面区出现互扩散层(内、外扩散层);出现γ-Ni3Al和α-Cr两新相,导致涂层局部区域富Cr。1000℃氧化200h后,涂层/基体界面区的互扩散层增厚,并且在其下的基体中出现扩散影响层。Ta在涂层中扩散时,置换了部分γ-Ni3Al相中的Al,导致γ相的晶格常数α0增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气与真空加热处理后Ni/Al涂层的金属间化合物析出规律,以及扩散层的生长速度,从而确定涂层的抗氧化性能。方法 分别采用电弧喷涂技术和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纯钛基体表面制备Ni/Al涂层。将样品分别在大气条件和真空条件下进行加热处理,使Ni/Al涂层原位反应生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并进行涂层抗氧化性试验。结果 Ni/Al涂层在大气环境700 ℃加热处理后,形成以Al2O3、Ni2Al3和富Al相NiAl3相为主的扩散层;在真空环境700 ℃加热处理后,形成以Ni2Al3、NiAl3相为主的扩散层。通过扩散反应动力学分析发现,真空热处理比大气热处理后Ni和Al之间的反应扩散系数更高,扩散系数为89.731 μm2/h。氧化增重试验表明,真空处理后,Ni/Al涂层由于金属间化合物层较厚,且具有大量的高熔点的Ni2Al3相,并且经过800 ℃下氧化200 h后,涂层未发生失效。结论 真空环境下加热处理原位反应后,Ni/Al复合涂层的扩散速率更高,更容易形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获得更厚的金属间化合物层。与大气热处理相比,经过真空热处理后的涂层有更良好的抗高温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K438镍基高温合金在高温条件下抗氧化性能不足的问题,采用热浸镀铝技术在其表面制备了铝化物涂层。经1000 ℃、1 h真空扩散退火处理后,对高温合金的热浸镀铝涂层开展了1000 ℃、250次的高温循环氧化试验,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高温氧化后涂层截面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合金在1000 ℃、40次循环氧化后氧化增量曲线便开始下降,高温抗氧化性能较差,经1000 ℃、250次循环氧化后,形成了Al2O3、TiO2、Cr2O3、NiO和尖晶石NiCr2O4、NiAl2O4等氧化产物。而热浸镀铝涂层经1000 ℃、40次循环氧化后,氧化增量变化较小,且经250次循环氧化后,氧化产物中未发现Cr2O3的存在,其高温抗氧化性能均较基体明显提高,其中热浸镀90 s的涂层高温抗氧化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等离子喷涂工艺在K38高温合金基体上分别制备了Y2O3稳定的ZrO2(YSZ)和MgO稳定的ZrO2热障涂层(MSZ),利用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和带能谱的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分析了两种涂层在900℃和1000℃的高温氧化性能.结果表明:YSZ涂层和MSZ涂层在900℃都有较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MSZ涂层在1000℃氧化时发生了相变,引起陶瓷外层开裂,影响了涂层的抗氧化性能和使用寿命,而YSZ涂层在1000℃氧化没有相变发生,表现出比MSZ涂层更佳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9.
在高温合金表面涂覆耐高温陶瓷涂层是一种提高合金高温性能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按照铝、硅元素摩尔比3:2的比例,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Al2O3-SiO2复合溶胶,并涂敷于Ni基高温合金表面。为考察该涂层的高温氧化特性,分别对涂层进行1000和1200℃下20h长时热处理和800℃循环氧化20次试验。利用SEM观察涂层表面和截面的微观状态,利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凝胶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涂层与Ni基高温合金基体间结合紧密,在1000℃长时间热处理后涂层无明显剥落,并可经历800°C多次热循环处理,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氧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溅射NiCrAlY涂层氧化过程Al2O3膜结构与形貌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溅射NiCrAlY涂层进行了900℃,1000℃,1100℃空 气中高温氧化。实验表明,氧化初期生成快速长大的亚稳态θ-Al2O3相,随着氧化时间 延长,θ-Al2O3逐渐转变成α-Al2O3,氧化动力学抛物线常数kp也随之下降 。θ→α-Al2O3相变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相变越快。对涂层进行真空热处理可 促进θ→α-Al2O3转变,使涂层表面快速形成保护性能优异的α-Al2O3。  相似文献   

11.
高温自蔓延合成复合涂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自蔓延合成技术因其节约能源、生产效率高、投资少、产品纯度高等特点,已用于制备特种性能陶瓷,是一种潜在的制备高性能涂层的方法 .介绍了由传统高温自蔓延合成技术延伸发展起来的自蔓延铸造涂层技术、自蔓延气相传输涂层技术、自蔓延烧结涂层技术和自蔓延反应喷涂涂层技术,重点分析了各种自蔓延合成涂层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涂层特点、应用情况、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自蔓延合成涂层技术存在的问题,如孔隙率高(一般达5%~20%)、结合强度差(低于50 MPa)、反应速度快、过程难以控制等,提出了高温自蔓延合成复合涂层技术的研究方向:优化反应体系组分设计,设法避免低气化点反应生成相的形成,减轻自蔓延合成反应过程中的飞溅;加入添加剂延长液态停留时间和增强液相流动性;选择反应生成相与相之间以及生成相与基体金属都具有良好润湿性的反应体系;优化涂层结构设计,设计复合结构和梯度结构的涂层体系,提高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质量.  相似文献   

12.
范瑞麟 《金属学报》1991,27(5):54-60
研究了几种不同结构的铝化物涂层的涂层-合金系统在900℃时的高周疲劳性能。结果表明:粗大等轴晶单相的NiAl(β)层对疲劳寿命有不利的影响。当NiAl(β)中含有粗大富难熔金属颗粒时,疲劳寿命降低,组织细密的NiAl(β)层中弥散分布大量极细小的γ′、准σ相等第二相质点,则提高涂层-合金系统的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3.
The high-cycle fatigu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microstructures of aluminide coating-superalloy system has been studied at 900℃.The single phase coating of coarse equiaxialgrain NiAI(β)has unfavorable eJfect onJatigue life of the coating-superalloy.The fatigue lifemay shorten if the coating of NiAl(β)was an enrichment of coarse refractory metal grains.While an improvement can be made by dispersing numerous secondary phase particles such asextreme.fine γ′,quasi-σ-phase and others.  相似文献   

14.
激光熔敷Ni基合金层的高温干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CO2连续激光器,对耐热铸铁表面进行了Ni基WC、Ni基WC中加入少量稀土元素CeO2等合金粉末的激光熔敷,研究了不同成分激光熔敷层的高温硬度,高温干磨磨损性能,对摩擦磨损后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Ni21+20%WC+0.5%CeO2熔么的高温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碳钢上电镀FeW合金镀层然后固相渗Al,获得了FeWAl涂层.对比研究了在800℃硫压为103Pa,氧压为10-21Pa或10-3~1Pa条件下FeAl和FeWAl涂层的硫化行为.结果表明,在高硫压(103Pa)、低氧压(10-21Pa)环境中,FeAl和FeWAl涂层均发生了灾难性腐蚀,腐蚀产物呈粉状.而适当提高环境中的氧分压(10-3~1Pa)时,FeWAl涂层具有良好的抗硫化性能.当在Fe-WAl涂层表面涂敷Fe2O3+SiO2混合层时,提高了涂层表面的氧分压,在高硫压低氧压的环境中促进了由硫  相似文献   

16.
高温合金渗铝涂层抗高温氧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固体粉末包埋渗铝法,在K438高温合金表面制备渗铝涂层。对渗铝试样做了1000℃、500h高温氧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氧化过程中,K438高温合金表面的涂层已转变成连续致密的α—Al2O3氧化膜、富Al的β-NiAl和富Ni的β—NiAl化合物层,氧化膜与基体合金粘附良好,在高温氧化过程中无明显剥落现象。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β相分解较慢,到500h时涂层仍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7.
高温合金Al-Si涂层抗高温氧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热扩散的方法 ,在K4 38高温合金表面制备了Al Si涂层。经 10 0 0℃× 5 0 0h高温氧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 ,K4 38镍基高温合金表面的涂层 ,在高温氧化过程中已转变成致密完整的α Al2 O3氧化层和富铝的 β NiAl和富镍的β NiAl化合物层 ,与基体金属的粘附性良好。Al Si涂层中Si元素的扩散和合理分布能有效的抑制β相的生长 ,延长涂层的退化速度 ,使涂层获得更佳的抗高温氧化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料浆烧结法在Nb521合金表面制备了Si-Cr-Ti-W和Si-Cr-Ti-Al-Y2O3涂层,并对这两种涂层在1 400℃静态空气中的静态氧化行为进行了测试和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和波谱仪(WDS)对涂层在氧化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形貌、元素分布和相组成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并建立了动态高温氧化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改性涂层的氧化过程都遵循抛物线规律,添加铝、Y2O3和钨均能提高涂层的抗氧化性能。由于Al2O3和SiO2组成的复合氧化膜均匀致密且高温稳定性强,Si-Cr-Ti-Al-Y2O3涂层的抗氧化性能优于Si-Cr-Ti-W涂层的。  相似文献   

19.
耐高温涂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耐高温涂料的分类、应用和发展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无机和有机耐高温涂料的研究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高温钛合金溅射NiCrAlY涂层氧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Ti-1100高温钛合金表面溅射NiCrAlY涂层对钛合金在600℃-800℃空气中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在涂层表面形成均匀连续的Al2O3保护膜而显著改善了高温钛合金的抗氧化性,涂层本身的微晶组织使其具有良好的抗剥落能力。但在800℃时,基体中少量Ti扩散到涂层表面形成TiO,同时涂层中的Ni强烈向基体扩散,在基体和涂层中分别形成扩散带和空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