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坦克防护系统的电气化,是坦克防护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走向,也是实现未来全电坦克的三大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对实现未来坦克防护系统电气化的重要装备——电子装甲,进行了说明,并介绍了三种电子装甲:电磁装甲,主动电磁装甲,电热装甲。为未来全电坦克防护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装甲车辆全车传热的仿真方法,应用集总参数法建立了装甲车辆传热的数学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实际计算了某型号履带装甲输送车海上航行时,发动机处于稳态条件下的热状况,计算出各部分(部件)的温度及散热特性.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今年初,我们有机会去西德参观访问,访问期间,我们应邀去某部队进行参观。据西德方面介绍,西德军队共有39.5万人,共中陆军24.5万人,空军11.1万人,海军3.9万人。我们参观了“豹”IA4型坦克,“黃鼠狠”式装甲输送车,“山貓”式装甲侦察车,155毫米白行火炮,还观看丁“豹”IA4型坦克动力传动装置的更換安装表演。我感到西德的“豹”IA4型坦克在性能和维护保养方面均优于苏联的T—62坦克。  相似文献   

4.
<正>在2017年白俄罗斯国际防务展上,白俄罗斯第140坦克修理厂展出了T-72BME主战坦克。该坦克是T-72A主战坦克的升级型,配有升级的反坦克导弹火控系统、辅助柴油发动机及爆炸反应装甲。该坦克装备了830mm厚的复合装甲。车体前部和两侧装有"接触"-1(Kontakt-1)爆炸反应装甲,车体后部装有格栅装甲。此外,该坦克炮塔后方同样配备了"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该坦克的主武器为1门125mm火炮,弹药基数为44发,射速8发/分钟,还配有PKT型7.62mm  相似文献   

5.
战后第二代主战坦克炮塔壳体仍然保留了装甲钢铸造结构(图1 e-i);有些炮塔顶部采用轧制装甲,焊接在塔体上。维克斯公司为印军设计的胜利主战坦克,别具一格,炮塔由轧制装甲钢板制成。为平衡主炮和炮塔前部装甲重量,有些西方主战坦克炮塔具有很大的尾部配重,这就明显地增加了炮塔壳体的长度。苏制T-62坦克与此迥然不同,和上一代T-54/55型坦克相比,虽然主炮口径加大,但炮塔体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玻璃纤维复合装甲在穿甲弹侵彻下的抗弹性能,根据某型坦克的首上装甲结构特点和其材料的抗弹特性,采用LS-DYNA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着角下复合装甲的侵彻深度变化以及不同纤维层厚度下弹丸的速度变化、能量损失情况,发现玻璃纤维层厚度为16 mm时,该复合装甲抗弹效果最佳,着角大于20°则无法击穿复合靶板。拟合出侵彻深度随着角的变化曲线; 采用水平等效密度的方法计算出了该装甲的抗弹能力,得出了该装甲的抗弹性能相当于150均质装甲钢,可以为其他装甲结构的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坦克排气流场与温度场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毕小平  杨雨 《兵工学报》2008,29(9):1025-1028
建立了坦克排气流动与传热的计算流体力学( CFD)模型,应用FLUENT软件完成三维数值分析。对排气管出口截面的气体温度与压力进行了测试,分析值与测试值符合较好。通过CFD分析得到了坦克排气流场与温度场的详细分布特性和外界环境温度与风速对排气的影响。分析结果可以为坦克排气红外辐射特征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实战条件下坦克对装甲目标射击的综合命中概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坦克对装甲目标射击命中概率的计算,往往局限于目标正面或侧面的命中概率,难以满足作战模拟及火力运用研究的需要.本文根据坦克在战场上对装甲目标射击方位角分布的实际情况,提出以综合命中概率作为评价坦克对装甲目标射击的效率指标,利用心形分布函数对各个方位角上的命中概率加权求和计算综合命中概率,并利用多项式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综合命中概率数据进行拟合,得出简洁的计算公式,在火力运用研究及作战模拟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科学地确定装甲装备战场抢修模拟训练系统需求,是系统开发设计的最重要环节。对训练系统本身及其相关各个子系统的战场抢修训练特点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并总结得出了模拟训练系统的信息需求,从系统整体设计目的出发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并以某型坦克动力装置故障为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响应装甲的试验观察得到的现象着手,阐述了响应装甲的原理,经分析计算提出了一种紧凑型的防弹组合装甲,初步靶试结果证实可以满足新一代坦克的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具有高屈服强度的某装甲钢广泛应用于我国装甲车辆。为准确模拟该装甲钢的动态力学行为,开展基于Johnson-Cook(J-C)本构模型的动态本构参数标定及验证。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该装甲钢进行不同温度下的准静态拉伸试验,同时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开展不同应变率下的压缩性能测试。基于实验数据和J-C本构模型,拟合得到该装甲钢的本构参数。基于轻气炮开展泡沫铝弹丸冲击均质梁的实验研究,分别采用J-C本构模型和理想弹塑性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计算,并将冲击实验与数值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甲钢具有应变率强化效应,且温度软化效应显著;采用J-C本构模型仿真的均质梁峰值挠度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1.7%~6.1%,残余挠度相对误差为0.6%~7.6%。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坦克防护装甲的高级别防护能力,应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射流侵彻胞元结构液态复合装甲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的胞元高度和靶板倾角对胞元结构液态复合装甲抗射流侵彻性能的影响,研究液体的径向汇聚和飞溅对射流的干扰情况,以及面板、背板的鼓包变形情况;并通过射流垂直侵彻液态复合装甲的剩余穿深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装甲内部液体的径向汇聚和飞溅都会影响射流的稳定性,降低射流的剩余侵彻能力,增加胞元高度和复合装甲的倾角都能降低射流稳定性,可有效提高液态复合装甲的防护性能.  相似文献   

13.
坦克的雷达隐身外形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战场中,雷达是探测、侦察、跟踪、定位、精确打击的重要设备之一.坦克是地面战场中的重要军事装备,也正是各种雷达的重点工作对象.因此,雷达隐身成为降低雷达对坦克的作用效能,提高坦克战场生存力的重要手段.该文分析了坦克雷达特征(雷达截面积RCS)及主要外形结构因素,提出了利用外形技术进行坦克RCS减缩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外形技术可以很好的降低坦克的RCS.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方法建立了N2O4贮箱的二维轴对称非稳态模型,对贮箱增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模拟结果与火箭遥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模型建立的合理性。模拟结果显示,贮箱内外壁面温度接近,气枕顶部温度较高。将增压消能器等效处理为I、II两种结构。对于结构I,在飞行末期整个气枕存在明显的轴向温度分层,而结构II与I相比,贮箱顶部壁面附近的温度明显低于结构I的温度,且增压气体对液面没有明显冲击作用,在设计增压消能器时宜选结构II。  相似文献   

15.
MEFP智能雷攻击坦克顶甲的平行毁伤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评价智能雷对坦克目标的毁伤效能,根据MEFP战斗部技术的特点,在智能雷扫描运动轨迹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MEFP智能雷攻击坦克顶甲的平行毁伤模型.通过建立的蒙特卡洛模型,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值仿真,计算了在EFP设计参数影响下智能雷对坦克目标的毁伤概率.结果表明,MEFP智能雷采用平行毁伤模型技术,可以提高智能雷对坦克目标的毁伤效能.  相似文献   

16.
一部分增压气体带入的能量通过与壁面热交换传递给贮箱壁面,传热过程快慢与增压气体流场和贮箱结构密切相关,而贮箱增压计算与结构设计分开进行,造成设计过程繁琐且周期较长,因此贮箱增压与结构耦合分析对于贮箱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现有文献来看,研究人员主要采用零维整体模型与一维分层模型分析增压过程,但以上两种模型仍存在不能展示箱内物理量的径向及局部分布等缺点,造成增压计算与结构耦合分析难以开展,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基于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建立了液氧贮箱的二维轴对称非稳态模型,对贮箱增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固壁区的传热采用热阻试算法计算,通过与贮箱遥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模型计算得到了气枕压力、和贮箱壁面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对壁面厚度和温度、增压气体温度和流量及其之间的作用规律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显示增压气体温度、流量、壁面温度与厚度有强烈的耦合关系,结论可为贮箱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25高炮发射进行了穿甲试验、毁伤后效试验及引燃试验,选用试验弹模拟1000m着速,依次射击25 mm/60°均质装甲板、飞行器设备舱模拟靶、武装直升机有防护驾驶舱模拟靶、地面装甲车燃油箱模拟靶,得到了对不同目标靶试验后的弹体穿甲威力及后效性能和引燃燃油性能相关数据,对脱壳弹的结构设计和毁伤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某型特种车辆动力舱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降低动力舱壁面温度的结构,首先运用FLUENT软件对此结构进行仿真,然后与原动力舱温度场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同时对降温结构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有效降低动力舱壁面温度的最终结构.结果表明:侧壁面双层风道冷却结构最高可使侧壁面温度降低15℃,盖板结构可以使动力舱舱盖温度降低约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