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辉  张振林  郭超 《航空兵器》2022,29(1):41-46
针对攻击高速目标的多弹协同制导律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脉冲发动机工作特性的多弹协同制导律设计方法.首先,求解视线系下的弹-目相对运动方程;其次,在视线方向上采用有限时间一致性理论进行协同制导律设计,视线法向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进行视线角度约束制导律设计;然后,对于视线方向上过载指令,考虑脉冲发动机工作特性,将视线系下的连续制导指令转换为离散制导指令,进而实现多弹协同制导;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设计协同制导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文中对利用落点预测制导律提高火箭弹射击精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论述了落点预测制导律的基本原理、偏差矢量E的获取方法,脉冲发动机点火的逻辑;其次,给出了特定条件下的脉冲发动机控制力修正能力决策表;最后,进行了射击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落点预测制导律可以显著提高火箭弹射击精度.  相似文献   

3.
不同制导律在减小火箭弹散布中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一组安装在火箭弹头部环向均匀分布的侧向脉冲发动机提供的多次、恒定的控制力,可减小火箭弹落点的散布。文中对二种不同制导律在脉冲发动机点火时序控制逻辑中的应用进行了对比研究,为利用脉冲发动机进行弹道修正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简控条件下实现精确制导是灵巧子弹研制中的重要问题.根据弹栽捷联成像导引头和脉冲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零效脱靶量概念的直接利用捷联导引头测量信息的末制导方法.该方法通过将速率陀螺和捷联导引头测量信息在速率层面上融合,可在弹体系下得到脉冲比例导引律所需要的制导信号,这避免了在提取惯性系下视线角速率时由不同坐标系多次转换带采的信息损失.利用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对末段弹道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理想情况下该文方法可以实现子弹对地面固定目标的精确打击.  相似文献   

5.
回答式欺骗干扰和高重频堵塞干扰是激光有源干扰的两种主要方法。文中设计了一种首/末脉冲制导可切换的激光四象限制导电路,用以验证这两种干扰方法的有效性和末脉冲制导方法的抗干扰性能。该四象限制导电路的制导方式、时间波门和制导编码等参数在线可调,电路动态范围138.47dB,波门宽度为典型20μs时最大采样保持误差0.24%。  相似文献   

6.
脉冲修正弹药射程预测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成 《弹道学报》2010,22(1):20-23
介绍了一种脉冲发动机直接力控制的弹道修正方案,分析了脉冲修正弹药制导律设计特点,指出纵向导引律是设计的首要问题.提出了射程预测导引的概念,其核心问题是建立射程预测方程:通过理想弹道和典型扰动弹道的解算获取样本点,建立射程和中间弹道参数的多项式模型,采用回归方法求取多项式系数.仿真表明,采用该导引方法进行纵向修正后,弹丸的纵向落点标准误差从123 m下降到21m.  相似文献   

7.
一种中远程地空导弹初制导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弹拦截中远程目标时,需要采用组合制导律,在分析组合制导中初制导阶段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的初制导律形式,并且提出了一种适合初制导律的剩余时间拟合方法。  相似文献   

8.
超远程制导弹药打击目标是非机动的,它的导引律由中制导和末制导组成.中末制导的交接点一般用高度或视线角来控制,但是两种方法都存在末制导起控空域大的弱点,导致一般的制导律在末制导段不易保证所需的命中精度.提出一种最优制导和变结构制导相结合的制导律,这种制导律在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的同时兼具动态性能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选择合适的末制导律是实现反舰导弹精确制导的重要因素。以最优控制理论和飞行力学原理为基础。针对目标作加速直线航行和机动转弯两种情况,文中研究了兼顾脱靶量和能量消耗两个性能指标的反舰导弹最优末制导律。在求解最优末制导律时,引入伪控制变量的概念来简化问题求解的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所设计的最优末制导律在制导过程中能量消耗少、脱靶量小、制导精度高.且算法简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滑模控制的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某滚转稳定反坦克导弹的俯仰和偏航通道建立了制导控制一体化数学模型,在末制导段分别采用经典方法和一体化方法设计了滑模制导律(SMG)和自适应滑模一体化制导控制律(SMGC),建立了基于dSPACE的半实物仿真系统,并对两种制导律进行了数字和半实物仿真,结果表明:一体化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可有效提高导弹制导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