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轻兵器》2016,(4)
正澳大利亚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可穿戴外骨骼,其能将士兵的2/3负荷通过机械装置承载。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早已开始研发可穿戴外骨骼,推出了多款产品。但这些可穿戴外骨骼结构复杂且采用电力驱动方式,需配装微处理器和重型电池。而澳大利亚的新型可穿戴外骨骼研制成本较低,结构简单,质量较小,总质量不超过3kg。澳大利亚新型可穿戴外骨骼配  相似文献   

2.
《轻兵器》2017,(19)
<正>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出一种名称为膝关节压力释放装置(K-SRD)的下肢外骨骼系统,可提升穿戴者的耐力和承载能力。该外骨骼系统是一款为军方和急救人员研发的动力外骨骼,适用于所有地形。其由电脑控制,采用加拿大魁北克B-TEMIA公司的外骨骼技术。穿戴者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举行的国防工业协会特种作战部队工业会议上,加拿大Mawashi科技公司首次披露了UPRISE超轻型外骨骼。UPRISE外骨骼可用来辅助士兵执行3~5天的行军任务,防止肌肉与骨骼损伤。该系统无需电池,采用钛制框架将肩膀上50%~80%的负荷转移至地面,减轻士兵负担。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9月7—10日,在韩国国家展览会议中心举行的第二届韩国防务展(DX Korea 2016)上,LIG Nex1公司展出了其研制的LEXO液压驱动式军用外骨骼系统,可将士兵承担的重物载荷转移,以增强穿戴者的力量和耐力。该外骨骼系统的最大有效载荷为90kg,现阶段工作时间达4h。该系统由1个液压驱动臂、背包组件  相似文献   

5.
THIS MONTH     
正美国"超柔"外骨骼为满足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勇士织衣"项目的需求,SRI国际公司研制了"超柔"(Super Flex)外骨骼。它的样衣集成有用于监测的生物传感器,和计算机、电池、驱动与控制装置、运动跟踪传感器等,采用运动预测与性能增强算法,可预判穿戴者的运动,从而在精确时间内根据需求开启外骨骼。因此和始终需要开启或驱动的外骨骼相比,它的电池能使用更久。另外,传统的下肢用外骨骼在爬坡时大约能使用1~2小时,其余时间用户就得背负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军用动力外骨骼实战应用,对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军用动力外骨骼项目进行分析综述。介绍人机耦 合、主动控制、机器驱动、能量供给以及新型材料等关键技术的具体功能和应用现状,结合军事需求对未来可能利 于外骨骼系统发展的新型技术加以展望,根据实战需要阐述军用动力外骨骼3 种战场运用方式,展望其未来发展方 向。结果表明,该分析可为我国军用动力外骨骼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宋遒志  王晓光  王鑫  汪阳 《兵工学报》2016,37(1):172-185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突破了传统运载工具易受地形条件影响的限制,在军用领域和民用领域都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点。从负重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和康复外骨骼助力机器人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多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人机匹配性设计、驱动方式、步态检测、人机协同行走控制策略以及助力效果评估等关键技术,并对多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今后的研究方向及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轻兵器》2017,(3)
<正>2017年初期,美国陆军将对新型"动力行走"外骨骼进行测试。该外骨骼由美国陆军纳蒂克士兵研发与工程中心、加拿大仿生动力公司联合研制,旨在为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提供"动力行走"装备。"动力行走"外骨骼能够吸收士兵行走时膝盖弯曲产生的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为士兵携带的电池充电,  相似文献   

9.
全电战车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设想的目的是要使战车的主要部分——武器、反应装甲和驱动系统皆由电力作能源或驱动。虽说这一概念还远未成为现实,但其某些部分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特别是电驱动技术,它处在全电战车概念的前沿,已引起了多个国家的浓厚兴趣,并努力将其运用在履带式和轮式战车上。  相似文献   

10.
《轻兵器》2017,(19)
<正>2017年5月15~18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举行的国防工业协会特种作战部队工业会议上,加拿大马瓦希(Mawashi)科技公司首次披露了UPRISE超轻型外骨骼。UPRISE外骨骼的研制工作始于2005年,设计目的是辅助士兵执行3~5天的行军任务,防止肌肉与  相似文献   

11.
陈建华  李烨  王琦  穆希辉 《兵工学报》2020,41(6):1201-1209
针对支撑相期间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阻抗控制拟人性、柔顺性不足的问题,开展基于人体运动能力的下肢外骨骼支撑相阻抗自调整控制方法研究。通过下肢刚度特性试验测定支撑相不同阶段人体的刚度特性,分析了外骨骼阻抗与驱动器阻抗之间的非线性变化规律;设计了一种基于人体运动能力的外骨骼支撑相阻抗自调整控制系统,通过重力补偿和系统摩擦力辨识确保阻抗自调整的准确实施,并进行了仿真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阻抗自调整控制方法能够确保外骨骼较好地跟随预设位移曲线,满足支撑相外骨骼不同阶段的柔顺需求;所得成果可为改善外骨骼行走人机耦合性、研究完整行走步态外骨骼柔顺控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轻兵器》2017,(1)
<正>现今,已有多种外骨骼动力系统问世,这些外骨骼系统受自然界生物的影响,均为硬式外壳,不过,因种种缺陷,外骨骼系统尚未真正进入实用阶段。而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认为,外骨骼系统并不只有硬式外壳这一种方向,因此便启动了名为"勇士织衣"(Warrior Web)的软式动力装置计划。该计划在2016年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可能改变未来十年的士兵样貌——  相似文献   

13.
《轻兵器》2020,(1)
正前不久,由陆军装备部主办、陆军研究院某研究所承办的"超能勇士-2019"单兵外骨骼系统挑战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举行。二○八所士兵系统技术研究室外骨骼团队(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单兵穿戴式助力外骨骼"科技创新团队)参加5个(共7个)比赛项目,获3项第一、1项第二。此次比赛是继"助力无限2015"首届全国外骨骼助力挑战赛之后,军方举办的新一届全国赛事,设置了轻装机动、负重行军、物资搬运、弹药装填、  相似文献   

14.
《轻兵器》2009,(17)
美军伯克利下肢外骨骼负重系统(Berkeley Lower Extremities Exoskeleton缩写为BLEEX)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局投资研制的用于提高单兵负重能力的外骨骼系统。该系统质量达50kg,除了能够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外骨骼的运动跟随能力,设计了一种基于薄膜式压力传感器的外骨骼足底传感系统,采用足底传感系统,采集并解算出足底压力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比例归一化阈值的步态识别方法。与传统基于双阈值的步态识别方法相比,基于比例归一化阈值的步态识别方法步态识别更加灵活,同时克服了传统步态识别方法抗干扰能力差、无法同时兼顾步态识别灵敏性和准确性的缺点。实验结果表明足底压力传感器沿鞋底纵向分布的合理性和基于比例归一化阈值步态识别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单兵救援人员对装甲车内伤员实施救助时体力不足的问题,开展外骨骼辅助救援者的设计与特性分析研究。通过对人体弯腰提升过程运动机理的研究,开展救援外骨骼的机构设计、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基于分散负载的理念,融合外骨骼方案和外肢体方案,提出一种辅助人体提升重物的并联助力机构,设计一种单兵救援提升助力系统,完成救援外骨骼的样机研制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样机运动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救援外骨骼机器人能够实现救援者提升过程的运动需求,并能够实现分散救援者负载、提高救援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近期,美国陆军正在研制一种外骨骼模拟器,机器人工程卓越(Robotics Engineering Excellence,RE2)负责开发外骨骼模拟器的软件,以帮助美国陆军分析外骨骼的优势及缺陷。机器人工程卓越公司为此获得了100万美元的合同。这种生物力学模拟器用于测试外骨骼对士兵肌肉、骨骼健康的影响。例如,测试士兵在穿戴和未穿戴外骨骼时肌肉应力、关节承受力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变化等数据。该外骨骼模拟器有助于在外骨骼大规模装备部队前首先确定损伤问题,以降低士兵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正RB3D公司在2016年欧洲萨特利防务展上展出了最新式"大力神"(Hercules)外骨骼,该项目由法国武器装备总署投资,2009年开始研制,既可用于军队也可用于民用市场。本次展出的是正在研制的第四代"大力神"外骨骼,2016年底将进行测试评估。"大力神"外骨骼重17kg,可举起60kg的重物。系统由电池组供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与哈佛大学怀斯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签订了一份价值290万美元的合同,研制一种柔性外骨骼系统,以使携带重物的士兵最大程度减轻疲劳。柔性外骨骼是一种内穿型智能系统,能够模仿人体的腿部肌肉和肌腱,为腿部关节提供辅助力量,而不会像之前出现的外穿型外骨骼那样笨重且限制穿戴者的行动。目前  相似文献   

20.
根据研究工作积累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外骨骼助力机器人所涉及的机械结构技术、驱动技术、传感控制技术、能源技术以及安全性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在军事领域、医疗领域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