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风切变对弹道落点散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道上风的分布不均匀随着高度变化而变化,因而存在风切变。不同的风切变对射程产生不同的影响,风切变分为垂直切变和水平切变,而水平切变比垂直切变小得多。因此,本文就垂直风切变对弹道偏差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首先建立风切变的风场模型,然后针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弹道仿真分析,为弹道设计提供理论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垂直发射武器的火力交叉判断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桂秋阳  邱志明 《兵工学报》2008,29(11):1373-1378
文章就如何建立垂直发射武器的火力散布体模型及如何判断火力交叉的发生进行了研究。采用四元数方法建立了垂直发射武器的弹道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定性分析了不同误差因素对于弹道散布的影响;分析了初始扰动对弹道散布的影响,得到了散布半径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建立了以理想弹道为轴线的垂直发射武器火力散布体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时间上的控制因素,减小了导弹武器空间散布体的范围,并提出了模型的解算方法。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不同武器火力散布的情况,并能对火力交叉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3.
弹道上风的变化及对射程侧偏的影响比较父形、海陆、高度、纬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本文就随机风对弹道偏差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首先建立随机风的风场模型,然后针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弹道仿真分析,为弹道设计提供理论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弹道模型在旋转弹丸稳定性仿真中的应用,利用动力平衡角的直接求法建立了修正质点弹道模型,并在考虑地球表面曲率变化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6自由度的刚体弹道模型。利用得到的模型对某口径榴弹空中飞行的稳定性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不同弹道模型,结果表明,弹道模型愈精确,弹丸飞行时间的仿真值愈大,仿真射程愈小,其结果愈接近实验值;修正质点弹道模型与刚体弹道模型对弹丸稳定性的仿真结果在弹丸飞行的上升段一致性较好,而在下降段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微下击暴流风切变模型在外弹道仿真中的应用,基于流体力学基本原理,采用涡环法建立了微下击暴流风场模型,通过引入涡环倾斜变化矩阵来描述微下击暴流风场非对称特性,采用多涡环叠加的方法来模拟实际情况下的复杂风速分布。将六自由度刚体弹道模型与风场模型相结合,以某122 mm尾翼火箭弹为例进行弹道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微下击暴流风场模型具有良好的三维特性,能够合理描述实际微下击暴流风场分布; 受微下击暴流影响,火箭弹的飞行时间、射程、侧偏、末速度以及角运动等弹道特性均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垂直发射型舰空导弹比例导引三维弹道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垂直发射型舰空导弹典型飞行弹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导弹运动学弹道分成无控段、转弯段和制导段,根据导弹弹道特征和制导特性,分别建立和推导了各段弹道的仿真模型.利用MATLAB语言的图形界面集成开发环境GUIDE创建了三维弹道仿真验证和演示软件,以检验弹道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对某型单基发射药库存枪弹的理化性能和内弹道性能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弹道性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库存枪弹内弹道性能的神经网络模型,并用此模型计算出各因素变化对枪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8.
基于Matlab模块化仿真设计思想,根据某巡航式靶弹弹道模型的特点,开发了由9个数学模型组成的完整的弹道设计与仿真模型,建立了靶弹实现中空水平蛇形机动的方案飞行弹道计算模型,对弹道进行仿真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仿真计算表明,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靶弹的水平机动弹道和其他运动特征,为总体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机风对弹道落点散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道上风的变化及对射程侧偏的影响比较复杂,关键是空气的流动受季节、昼夜、地形、海陆、高度、纬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本文就随机风对弹道偏差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首先建立随机风的风场模型,然后针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弹道仿真分析,为弹道设计提供理论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在飞行过程中结构特征参量变化对外弹道性能的影响,在结构特征参量不变化和非连续变化的弹道计算模型基础上,根据复合增程装置的工作特点,结合底排药剂和火箭药剂的质量损耗形式,建立了结构特征参量连续变化的弹道计算模型.以某型弹为例,通过对3种弹道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了结构特征参量变化对弹丸速度、射程以及飞行稳定性的影响.结构特征参量连续变化与不变化的弹道计算模型相比,陀螺稳定因子大8%左右,动态稳定综合因子在增程装置工作结束时刻大16.83%,结构特征参量连续变化的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