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设计可回收内支架以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udd-Chiari 综合征(BCS)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下腔静脉合并血栓型BCS病变特点,设计可回收内支架.4例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CS,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可回收内支架压迫血栓,再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段,完全开通闭塞的下腔静脉.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将可回收内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者同时在原闭塞段置入"Z"型支架,术后彩超随访.结果 4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血栓短期内消失,可回收内支架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方法选择和疗效的评估.方法 36例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肝功能Child分级:A级9例,B级21例,C级6例.术前常规行腹部彩超检查及胃镜检查,31例患者行CT扫描及肝脏血管重建.介入治疗方法:经颈静脉(股静脉)-下腔静脉途径行肝静脉(或副肝静脉)开通;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途径行肝静脉开通;经颈静脉行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改良式TIPS).术中常规行肝静脉、门静脉造影和测压和下腔静脉造影,术后给予护肝、抗感染及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和双嘧  相似文献   

3.
目的:Budd-Chiari 综合征血流动力学较复杂,作者结合开展介入治疗本病的经验体会,提出新的分型及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材料、方法和结果:本组41例,对其中的28例做了介入治疗。确诊检查方法为 B 超、导管法腔静脉或/和肝静脉造影,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分型及介入治疗方法选择:Ⅰ型:单纯肝静脉阻塞以球囊扩张为主,如狭窄解除不满意可置入内支架。Ⅱ型:膜性或节段性不全阻塞,以球囊扩张为主,选择性置入内支架。Ⅲ型:膜性完全性阻塞,采用穿通术及球囊扩张。Ⅳ型:节段性完全性闭塞,采用穿通术,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Ⅴ型:伴有多发性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阻塞,以球囊扩张为主,选择性置入内支架。Ⅱ、Ⅲ、Ⅳ、Ⅴ型如合并肝静脉阻塞需开通肝静脉。如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肝静脉不通,而肝外侧支循环建立较好,可主要处理肝静脉,如侧支循环建立不好,肝静脉,下腔静脉均应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穿刺套针在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血管造影诊断BCS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5例肝静脉膜性阻塞为主及9例下腔静脉完全性阻塞患者使用穿刺套针经颈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破膜并行球囊扩张术或(和)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14例穿刺套针均成功越过阻塞部位,16例PTA或内支架置入后造影证实阻塞段已开通,肝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85kPa,下腔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21kPa.结论穿刺套针的应用显著提高了BCS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脾肾分流方向的认识及在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2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Budd-Chiari综合征脾肾分流影像所见,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2例脾肾分流.1例肝静脉闭塞型,血流经脾、肾静脉逆流入下腔静脉;另1例下腔静脉狭窄型,血流经左肾、脾、胃及食管静脉由下而上流入上腔静脉,行PTA后分流血管立即消失.结论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脾肾分流方向不同,介入治疗方法不同.术前明确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笔者报告9例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基础上置入自展式血管内支架(stent)治疗 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研究结果。下腔静脉支架7例,副肝右静脉支架1例,下腔静脉及肝左静脉双支架1例。下腔静脉平均压力术前为3.54±0.91kPa(1mmH2o=0.098kPa),术后即刻降为2.025±0.98kPa,术后随访1~8个月(平均2.6个月),下腔静脉保持通畅,支架扩张良好,无移位。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者7例,明显改善者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笔者还讨论了 BCS 内支架置入的适应症和副肝右静脉肝左静脉置入支架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滤器源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阻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8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慢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闭塞患者。收集8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例患者闭塞段血管均成功开通。7例球囊成形结合植入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位置良好,支架内血流通畅,侧支血管减少;1例球囊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经导管直接溶栓2 d后复查造影显示支架内血栓完全溶解,血流恢复通畅。术后随访2~13个月,平均(4.7±3.9)个月。至末次随访,8例患者CT及下肢静脉造影均显示支架在位良好,其中3例支架内可见内膜轻度增生,但血流均通畅。结论 滤器长期置入可导致慢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闭塞。球囊成形及支架植入可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Inoue球囊技术用于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89例布加综合征患者选择Inoue球囊技术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下腔静脉肝段内径均数(四分位间距)扩大眼0.00(0.20~0.00)cm比1.90(2.00~1.47)cm,P<0.001演,下腔静脉平均压力下降眼(20.63±外科手术治疗下腔静脉肝段闭塞导致的布加综合征 ,相关病死率较高 ,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血管内介入性治疗有其优赿性 ,已可替代外科治疗 眼1演 ,成为治疗布加综合征膜性阻塞的首选方法 。报道使用单或双聚乙烯球囊技术进行血管介入性治疗 眼2演 。Inoue 左房室瓣球囊因为有其特殊的结构设计 ,始用于经皮球囊左房室瓣成形术 眼3演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基础上 ,探索 Inoue 球囊在布加综合征血管介入性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 、 安全性及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4 年 4 月至 2006 年 8 月 ,共收治布加综合征患者 89 例 ,包括 2 例血管外科术后症状复发患者 ,男 48 例 ,女 39 例 ,年龄 18~72 岁 ,病程 0.3~20 年 ,平均 5.5 年 ,术前有门静脉高压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包括胸腹壁静脉曲张 、 肝脏肿大 、 腹水形成及下肢病变 ,下腔静脉肝后段膜性狭窄 39 例 、 阻塞 17 例 ,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 21 例 、 阻塞 12 例 ,3 支肝静脉全部或者其中有 1 支以上主要肝静脉通畅者 56 例 ,第三肝门开放 23 例 ,肝静脉阻塞 10 例 ,为经皮球囊下腔静脉成形术适应证 ,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心导管检查及血管造影证实下腔静脉肝段阻塞或肝静脉阻塞 ,成功地应用 Inoue 球囊施行了下腔静脉血管介入性治疗 。1.2 介入手术方法 Seldinger 法穿刺右股静脉 ,送入 6F 或 8F 猪尾导管至下腔静脉肝段 ,测压后造影 ,评估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病变类型 。如为不完全阻塞 ,直接经 7F 右心导管送入导引钢丝 ,通过病变处进入右心房 ;如为完全性阻塞 ,在导引钢丝引导下自股静脉送入房间隔穿刺鞘管和 Brockenbrough 穿刺针 ,Seldinger 法穿刺右颈内静脉 ,送入 1 支多用途导管进入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 ,双向造影 X 线透视下穿通闭塞处 ,穿通方法同以前报道 眼4演 ,再置入导引钢丝进入右心房 。在导引钢丝引导下 ,自股静脉送入 14F 扩张器扩张皮道及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处 ,退出扩张器 ,沿导引钢丝送入 Inoue 左房室瓣球囊导管 (Toray,JAPAN) 或国产仿 Inoue 球囊 ( 惠州德普 ) 导管至下腔静脉肝段狭窄或闭塞处 ,加压注入稀释对比剂扩张球囊 ,持续充盈 20~30s,反复进行 ,直至球囊腰部凹陷压迹消失 ,下腔静脉肝段狭窄或闭塞处扩张满意为止 ,退出球囊 ( 图 1~3)。1.3 随访术后半年门诊随访 ,包括症状 、 体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腔静脉 、 肝静脉形态结构以及血流情况 。下腔静脉肝段内径 <0.5cm 或肝静脉阻塞 ,临床症状复发 ,定义为术后再狭窄 。7.22雪mmHg比(12.13±5.60)mmHg,(P<0.001)演,使用Inoue球囊不需要小直径球囊预扩张,但有2例球囊破裂,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下腔静脉成形术中使用Inoue球囊可行、有效且更为方便,能代替聚乙烯球囊。  相似文献   

9.
肝静脉闭塞的再通是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难题之一。我们采用经皮肝和经颈静脉穿刺成功地开通7例肝静脉开口处膜性闭塞,其中肝右静脉5例,肝中静脉2例;3例合并下腔静脉闭塞者又给以下腔静脉开通。肝静脉再通后,肿大肝脏即刻缩小,腹水吸收,肝静脉压力由术前4.11(±0.72)kPa 降至1.86(±0.34)kPa。肝静脉开口处隔膜向下腔静脉内膨出是经颈静脉行肝静脉开通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建立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导丝轨迹是本方法的特征,本方法的优点是可最大程度的减少肝脏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闭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钝性开通技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96例患者中下腔静脉膜性闭塞63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33例,其中15例合并肝静脉狭窄或闭塞.透视下,使用开通导丝开通闭塞段下腔静脉.结果 96例技术操作全部成功,下腔静脉开通率100%,未出现心脏压塞、下腔静脉破裂、胸腔出血、腹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钝性破膜开通下腔静脉闭塞段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费用低、无严重并发症,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45例下腔静脉阻塞血管造影的影像学分析,将其 X 线解剖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型为肝静脉入口平面膜性阻塞占40%(18例);2型为肝静脉入口平面以下至肾静脉入口平面之间阻塞占44.4%(20例);3型为下腔静脉广泛性闭塞占15.6%(7例)。文章依据其 X 线分型提出介入治疗的原则,并对 X 线分型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新技术,评价导丝贯穿法行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54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其中43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采用经颈静脉途径穿刺破膜后将导丝由颈静脉途径进入下腔静脉、经股静脉引出;10例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导丝经右心房、上腔静脉、颈静脉引出,1例导丝经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副肝静脉进入,经肝静脉和颈静脉引出,导丝贯穿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后以球囊扩张闭塞段.结果 54例患者采用此项技术全部取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贯穿法行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成形术特别适用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HVBCS)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误治分析。方法13例误治的HVBCS患者,5例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8例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分析13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经DSA造影进一步证实后予肝静脉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表现,无明显下腔静脉阻塞症状。CT或(和)MRI 示肝尾状叶明显增大,DSA示下腔静脉呈外压性狭窄。13例均成功实施肝静脉成形术;其中4例行单纯PTA,9例行PTA+支架,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HVBCS的下腔静脉狭窄不是其本身病变,而是肝尾状叶代偿性增大压迫所致。肝静脉成形术是一种正确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18例腔静脉综合征血管造影所见。腔静脉造影显示腔静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范围,侧支血管扩张;腔静脉移位和狭窄则提示邻近有占位性病变。腹主动脉造影可显示条纹状血管供应下腔静脉旁肿瘤。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造影分型诊断进行扼要讨论,认为血管造影是诊断腔静脉综合征的准确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疗效。方法本组14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BCS,因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严重门脉高压并发症(顽固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或广泛肝静脉闭塞而行TIPS术治疗。其中混合型8例,肝静脉型5例,肝静脉广泛闭塞型1例。TIPS术中对于下腔静脉、肝静脉的不同情况,灵活选择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穿刺点进行穿刺,7例从肝静脉开口处行门静脉穿刺,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4例从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3例经皮穿刺开通肝右静脉后再经肝右静脉穿刺门静脉。术后对分流道支架开通情况进行长期随访。结果14例手术均获成功,门静脉压力由术前平均(4.9±1.4)kPa,降至术后(3.2±1.5)kPa,术后随访5~64个月,2例因支架狭窄分别于术后13、24个月再发上消化道出血,行分流道球囊扩张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TIPS适用BCS合并有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对于已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成形术后再发或加重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亦为适应证,但手术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对13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其中左锁骨下动脉近段重度狭窄7例、闭塞6例。结 果 13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均成功置入内支架均为自膨胀支架,术后患侧桡动脉、肱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原有窃血现象消失,椎动脉顺行显影良好, 4例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患者采用经患侧肱动脉逆行法穿刺置入支架。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上腔静脉支架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15例,包括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食管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均先行右锁骨下静脉或肘静脉穿刺插管至阻塞上段作造影、测压,显示阻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及有无血栓等情况,再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置放上腔静脉支架.结果 15例患者均1次成功地植入上腔静脉支架,1例患者因狭窄范围超过10 cm而导入2枚支架,其余均置入1枚支架.术后造影显示血流恢复通畅,手术前后梗阻远端测压从术前的(3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 TIPSS 分流道狭窄的影像特征及狭窄的形成机制。材料与方法:58例 TIPSS 术后病人行89人次的血管造影复查,除对分流道的造影表现及其伴随改变进行描述外,对分流道狭窄者按其形态、位置及程度进行分组统计和分析。结果:58例门脉造影复查者中,22例分流道通畅,21例分流道狭窄(分流道直径50%),15例分流道闭塞。累积狭窄与闭塞者36例(62.1%)。分流道狭窄的好发部位为引流肝静脉和分流道内。引流肝静脉狭窄多呈偏心性,分流道内狭窄呈向心性。结论:1)TIPSS 分流道狭窄以引流肝静脉与分流道内为多见,且引流肝静脉狭窄多呈偏心性,分流道内狭窄呈向心性。2)分流道狭窄与分流道血栓形成、支架末端刺激以及异常血流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6例下腔静脉双膈膜性 Budd-Chiari 综合征(BCS)的介入治疗结果,其中5例表现为下腔静脉长段阻塞,1例为短段阻塞,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由于采取了分次破膜,明显降低了开通的难度和风险。作者认为:血管内支架(EMS)植入可有效地防止双隔膜性 BCS 术后再狭窄,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单纯PTA 对治疗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长期疗效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1993~1997 年间,16 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患者实施下腔静脉血管成形术。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调查,常规临床体验,超声及下腔静脉造影,造影结果按Sugiura 法分类。术后随访分为A 组( 症状复发组) 和B组(症状未复发组) 。结果 16 例患者中,A 组7 例,B 组9 例,术前平均病程分别为(7 .71 ±3.04) 年(4 ~12 年) 和(2.33 ±1 .5) 年(1 ~5 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肝脾大,双下肢及胸腹壁静脉曲张。下腔静脉造影Surgiura 分类:A组:Ⅰa、Ⅰb 、Ⅲ型各1 例,Ⅱ型4 例( 肝静脉开放2 例,闭塞5 例)。B组:Ⅰa、Ⅲ型各3 例,Ⅰb 型2 例,未能归类1 例(肝静脉开放6 例,闭塞3 例) 。16 例PTA 均获成功,除1 例术后发生右髂股静脉血形成并发轻度的肺栓塞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A 组症状复发平均时间(22 .57 ±12 .85)个月。B组无症状复发平均时间(41.55 ±6.2)1 个月。结论:PTA 对病程短,至少有1支肝静脉开放的下腔静脉梗阻患者有较好的长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