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里格气田苏49-01加密实验区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的盒8段及山西组的山1段为河流相沉积,有效储层几何形态、规模大小、井间连通性、垂向叠置关系及物性条件认识难度大,单井控制储量和产量低。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以沉积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地质统计学为指导,运用测井约束反演方法开展了有效储层横向预测研究,解决了有效储层空间分布及连通性等问题。同时,在有效储层预测结果基础之上,讨论了5种矩形井网对有效储层的控制程度,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合理的开发井距。分析表明:研究区目的层砂体数目多,规模小,宽度多为400~600m,单砂体有效厚度多为3~6m,有效砂砂体连通性较差;合理开发井网井距600~800m之间,结合有效砂体的分布情况,应采用不规则井网部署开发。该研究结果对油田下一步井网部署及调整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薛东安 《中外能源》2012,17(7):43-48
CYG油田C区块经过多年开发,逐渐暴露出井网时砂体的控制程度低、注采系统不够完善、含水上升较快和砂体水淹状况复杂等问题.为提高区块水驱开发效果,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研究.利用井震联合三维储层建模技术深化了地质再认识,建立了C区块的精细构造、岩相和属性模型,明确了井间断层、微构造及储层空间特征.利用双重介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地层压力、综合含水率、单井含水率、产液量、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进行了历史拟合.结合试验区各沉积单元、各砂体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数值模拟结果,将区块剩余油类型分为7种类型,分别提出了具体挖潜对策.根据试验区剩余油分布情况,设计3种周期注水方案,并据此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采取周期注水调整后,当含水率为90%时,与不进行调整(采出程度为20.32%)相比,试验区平均水驱采出程度可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剩余油挖潜对策和预测结果为下步编制水驱挖潜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欢喜岭油田是开发近40年的老油田,最近几年上报的储量区块中主要为深层、稠油、薄层油藏,发现的优质储量主要为复杂断块油藏。在对这类油藏的研究中,应该从油藏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复杂断块油藏制约因素,制定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思路,最大限度以及最快速度挖掘油藏潜力并尽快建产。利用VSP测井技术,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相结合,精细落实构造及储层发育情况,并利用蜘蛛网图研究该区隔层发育情况,利用隔夹层研究技术确定储层封堵性,根据勘探开发一体化思路,进行井网优化设计,按照分层注水开发的油藏整体开发思路进行井位部署。在部署探井的同时注重开发井网和后期注水调整井网的优化,在开发井网部署时,充分考虑储量有效动用,利用隔夹层发育特征来部署直井和水平井,从而实现储量向产量的快速转化。  相似文献   

4.
王静 《中外能源》2009,14(3):54-57
介绍了塔河油田10区奥陶系油藏的地质特征,即以该油藏属于弹性驱及弹性水压驱动为主,以缝洞系统为单元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轻-重质低饱和非均质油藏。介绍了在油藏开发实践中形成的一套适合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高效滚动开发技术系列:缝洞系统划分技术、开发储量计算技术、开发井井位部署技术、侧钻技术、注水替油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复杂盐檐油藏由于断块小、含油带窄、岩性变化大,高效开发难度大。以哈萨克斯坦S区块B油田501井区为例,进行储层精细描述研究,重新进行优化部署,提出并实践了小断块盐檐构造上的水平井开发技术,水平井单井日产达到单井的2倍,采收率提高,保障产能建设顺利完成,也为复杂盐檐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塔中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近年来投产井产量差异巨大,直井投产井中56%为低效井,水平井中70%为低效井,影响开发效果主要因素尚不明确。通过灰色关联法对该区块48口样本井统计分析,引入地震反射、钻遇位置、测井储层厚度、放空漏失、酸压规模等影响因素并定量评价,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进而明确影响直井和水平井开发效果主次因素。最终得到该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特征区块内,影响直井开发效果主要因素为缝洞体供液特征、地震反射类型和钻遇储层位置,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主要因素为缝洞体供液特征、地震反射类型和酸化压裂规模。提高该区块开发效果关键因素是使单井能控制多缝洞体,增大单井控制储量。在井位部署及井型选择时,直井尽量钻遇储层构造高部位,水平井尽量选用大规模分段酸压,以达到水平井控制多缝洞体目的。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陆丰油区珠江组储层多为砂体稳定连续分布的滨岸沉积,该区的油田从储层沉积特征、油藏类型、宏观储层物性到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开发效果与采收率却有很大区别。以已开发的老油田陆丰A(采收率高达69.8%)和已结算陆丰B油田(采收率为37.8%)为例,结合国内外滨岸储层露头研究成果,分析了该类油田的顶面微构造、隔夹层分布特征等,总结了陆丰地区滨岸储层的构型模式,指出它们在沉积背景与物性等储层特征上虽然具有相似性,但夹层发育模式不同却用相似的开采方案是造成它们采收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对于沿岸砂坝发育平行状夹层的油藏,用水平井开发可以有效防止底水锥进,但是对于斜交状夹层发育模式的沿岸砂坝油藏,需要准确预测夹层发育位置,用水平井与定向井结合的方式开采才可以有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南海东部海域具有一定规模的海相强水驱疏松砂岩稠油储量,该类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构造认识变化大、油井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易出砂等问题。以该地区典型P油田为例,介绍海相强水驱疏松砂岩稠油薄油藏在开发实践中为应对以上问题所采取的技术对策。通过油田内部滚动开发评价,采用先"肥"后"瘦"、以大带小的方式进行开发,油田开发后通过滚动扩边逐步落实构造并实施调整;通过针对边底水油藏制定不同水平井布井策略,底水油藏采用高顶避水、寻夹避水并保持合理井距,边水油藏"批钻批投"抑制边水局部舌进的方式控制单井的含水上升速度;利用先进钻井技术实现井轨迹的精细控制,采用优质筛管防砂完井。现场实践表明,该技术对策使P油田稠油油藏高峰年产量达157×10~4m~3,大规模开发5年后采出程度达到15.5%,开辟了南海东部海域海相强水驱疏松砂岩稠油薄油藏高效开发的先例,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玛湖凹陷北斜坡百口泉组油藏开发过程中油水分布规律复杂,开发过程中开发层系划分和储层砂体对比存在诸多矛盾。以岩心、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开展三叠系百口泉组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并建立统一层序地层格架,为油藏开发层系划分和储层砂体对比提供依据。玛北地区百口泉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呈现为基准面上升及湖侵的特征;可进一步细分为MSC1、MSC2、MSC3等3个中期旋回,其中MSC2旋回厚度最大,为最有利含油层段,垂向上多层含油,T_1b_2~2、T_1b_2~1为主力油层。玛北地区百口泉组层序发育与演化明显受控于构造作用,自盆地边缘向盆地方向存在外坡折、中坡折和内坡折三个坡折带。通过建立统一的三叠系百口泉组层序地层格架为油藏开发层系划分和储层砂体对比提供依据,指导剩余油挖潜和加密井部署。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西斜坡W块属于极复杂断块,目前构造形成与演化认识不清楚,从而制约着微构造研究。然而,从其内部沉积发育演化规律上看,发现复杂构造的形态具有一定的规律。W块的两个井区(A井区和B井区),在沙三段沉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W块地层表现为粗砂岩—中砂岩的特征,随着构造应力的转换,W块地层沉积逐步过渡到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的特征,并且在不同亚段沉积时期古水流活动区域也在变化。沙三中4—中5沉积时期,B井区发育稳定的砂泥互层旋回,而A井区砂体发育较差;至沙三中2沉积时期,A井区砂体发育开始变好,B井区砂体发育开始变差。构造活动控制同期沉积作用的进行,古河道的迁移演化反映该沉积时期构造应力的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判断构造应力活动的时间,从而确定断层形成期次,总结断层的发育规律,有利于剩余油的挖潜。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在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等多套地层有规模性油气藏发现,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车2井区侏罗系地层分布在一个继承性古隆起上,侏罗系齐古组岩性变化快,发育多个薄互层砂体,从而形成多个岩性油气藏。侏罗系目的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砂体展布特征刻画不清,导致钻井成功率不高。车2井区齐古组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水体范围较小,主要分布在井区东部;井区西部地层剥蚀严重,缺失齐古组地层。以车2井区的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钻井、测井及生产资料,通过波阻抗反演技术和均方根振幅属性的提取以及井震结合的方法,预测了该区储层薄砂体的几何形态、分布范围、厚度及物性变化等参数,确定了有利砂体的展布范围,摸清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分布规律。井区连井对比及单井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大民屯凹陷西陡坡沙河街组沙四段发育砂砾岩沉积,累计资源潜力超过2×10~8t。勘探实践证明,砂砾岩体具有纵向厚度大、相带及岩性变化快、储层物性差异大、地震识别描述难度大的特点。自2014年以来,针对大民屯凹陷砂砾岩体多期叠置、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从储量上报升级、探井部署质量和有效储层开发等方面开展一体化联合攻关,探索建立了厚层砂砾岩体期次划分、复杂岩性储层识别以及非均质性砂砾岩有效储层地震预测等砂砾岩体勘探技术系列,并获得了"陡岸控砂、相带控储、物性控藏"的地质认识。通过大民屯凹陷西陡坡沙四段砂砾岩体的勘探,顺利完成了对平安堡-安福屯扇体的井位部署工作及储量上报,新部署实施探井4口,3口井获得工业油流;实施4口老井试油,试油符合率达到80%以上;2015年新增含油面积35km~2,上报各级储量超过5000×10~4t。  相似文献   

13.
辽河油田杜229块油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区块主体部位井网比较密集,没有部署挖潜潜力,产能部署方向转为区块边部断层复杂区域。边部三维地震资料受其分辨率、信噪比的限制,在落实小断层、寻找微构造、追踪薄储层上难度较大。为此引入了VSP技术,并在杜229块西南部首先进行了应用。利用VSP测井高分辨率特征,通过零偏VSP资料提取的时深关系,准确进行层位标定;通过非零偏VSP资料识别小断层具体位置及构造情况。最后,根据VSP资料的解释结果 ,结合该区域三维地震资料和岩性资料以及储层及油层发育分布情况,对该地区重新进行地震解释,结合试采井状况,在潜力区域规划部署5口井,充分挖掘油藏潜力。该技术的应用为精细地质体研究、落实小断层位置、新井部署、改善区块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张量  魏水建 《中外能源》2012,17(7):39-42
火山岩油气藏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自2006年以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相继钻探腰深1、腰深101、腰深102、腰平1等井,证实该区深层断陷地层的火山岩是深层天然气的重要储层之一.松南气田地质条件复杂,营城组火山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洞、缝是火山岩气藏的主要储渗空间,裂缝的发育程度是决定油气产能高低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松南地区营城组火山岩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描述,结合测井测试等综合研究,认为营城组火山岩裂缝以构造成因裂缝为主.针对研究区目的层裂缝特点,采用多相干属性分析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相关处理,获得倾角体、方位角体和相干体等多种属性数据体,通过对倾角体、方位角体和相干体的联合显示,落实了研究区的微断裂及裂缝发育带,为该区开发井位部署奠定了基础,钻井验证吻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15.
夏进军 《中外能源》2012,17(11):48-50
辽河油田洼79井区储层发育不稳定,砂体规模小,油藏埋藏深,油层薄,岩性细,加之直井开发中存在注汽压力高,吞吐周期短,油层出砂严重,检泵周期短等因素,导致储量难采。利用储层评价技术开展区块精细油藏描述,落实剩余储量富集区。在此基础上,对区块油井的注汽规律、生产规律进行评价,同时寻找适宜的开采技术。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开展水平井动用可行性研究,并采用配套的钻采工艺技术,设计水平井整体替代直井进行二次开发的方案。预计洼79井区利用水平井二次开发后,井区日产油能力达到80t以上,采收率可提高7.3%,增加可采储量10.2×104t。实践表明,水平井既可有效抑制油井出砂、改善注汽效果,又可发挥泄油面积大的优势,提高主力砂体动用程度;合理优化钻采工艺可有效提高油层钻遇率,利用多点注汽方式能提高热利用效率,实现难采储量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16.
宋春刚 《中外能源》2011,16(2):57-60
重力流水道砂体多分布于半深湖、深湖的暗色泥岩中,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但其厚度小,分布零散,埋藏深度大,预测困难。以G油田主要开发层位沙一中、下亚段为研究目标,该区重力流水道砂体广泛分布,具有泥包砂的沉积特点,岩性致密,物性较差,属典型超高压深层低渗透油藏。在借鉴区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岩心、测井、地震基准面旋回识别,建立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通过地震统计分析,利用测井资料和井旁地震数据,估计子波振幅谱和相位谱,并用最小平方法提取子波,进行精细标定,落实层面和断层解释;利用LandMark软件Poststack模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震波形作为学习样板,进行波形结构分析。针对测井约束反演存在多解性的缺点,提出相控反演的思路,通过多种资料的综合来建立初始波阻抗模型,这种初始波阻抗模型的优点在于更接近实际地质情况,能够剔除非储层区的干扰,可以从宏观上反映出目的层段的沉积相展布形态。基于此模型进行反演,更易于预测储层分布范围,更易于对层内砂体进行解释、追踪,刻画出小层内砂体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桩106块位于老河口油田的埕东凸起北部缓坡带上,整体地势较为平缓。前人研究成果表明,老河口油田馆陶组上段为陆相沉积,主要发育辫状河及曲流河等河流相沉积。根据研究区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及测井相等相标志资料,判断出研究区目的层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在前人地层精细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以现代曲流河沉积模式为指导,以砂岩厚度等值线图为依托,测井相控制,地震资料约束,结合末期河道地震响应,完成曲流河砂体的精细刻画,在现有认识基础上,与动态资料充分结合,不断修正上述认识,最终构建曲流河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及剖面配置关系,识别曲流河单体主要构型要素为河道和末期河道,建立曲流河的末期河道组合模式。曲流河河道呈"串珠状"分布,为被末期河道分割的相互独立的砂体单元,末期河道的存在既细化了储层认识,又解决了油水矛盾。  相似文献   

18.
马景辉 《中外能源》2010,15(9):63-66
对于注水开发油田,油层动用与否主要取决于油层水淹状况的判别,而影响水淹程度的因素多且复杂,既有地质因素又有开发因素,且每个影响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模糊的,往往不能用确定型的数学关系式来进行评价。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能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应用萨尔图油田南二、三区高台子取心井资料、吸水剖面等资料,结合高台子油层精细地质解剖成果,从包括砂体类型、砂体厚度、连通状况、构造部位、油层均质性等5个方面在内的地质因素和包括注采关系、注采井距、受效方向、吸水次数、措施情况等5个方面在内的开发因素对其油层的动用状况进行细致分析,并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基本确定南二、三区高台子油层剩余油潜力小,主要分布在表外储层以及大面积分布的薄差油层中,对该区井网加密调整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长4+5油藏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地质条件和成藏机理复杂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其油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展开研究。针对这些问题,从烃源岩、输导体系、沉积储层特征和构造特征等地质因素入手,最终确定了研究区长4+5油藏的主控因素:长7地层广泛发育的烃源岩为长4+5油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分布的范围和厚度控制了长4+5油藏整体的分布范围;长4+5和长6地层发育的高倾角、近东西向的裂缝和连通性良好的砂体构成的输导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位置影响了长4+5油藏的分布位置;经过沉积和储层成岩作用改造的优质储层"甜点"有利于长4+5油藏富集。在主控因素的研究基础上,盐池地区长4+5油藏的成藏模式可总结为:长7烃源岩为长4+5油藏提供了物质基础,油气通过输导体系进入长4+5地层的砂体后,靠近输导体系的储层有利于优先聚集油气,并最终在长4+5储层"甜点"处富集。  相似文献   

20.
大庆油田某外围低渗透油藏已投产扶杨油层水平井存在投产初期产量较低的问题,原因统计分析表明,导致水平井初期产量低的主要因素为注采井距设计不完善、射孔井段设计不合理、压裂参数设计不准确。应用非达西理论公式和数值模拟综合确定合理注采井距;依据井震资料结合储层预测,落实油层展布特点,建立储层分类标准,优化水平段射孔井段;针对储层展布及渗透性,结合固井质量,数值模拟优化裂缝长度、间距、裂缝半径,优化施工排量及单缝加砂量。通过对水平井的优化部署,后期优化改造规模,加强了老区剩余油挖潜、新区储量动用程度,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扶杨油层水平井开发的配套技术路线。以某井区为例,应用这套开发方法 ,区块水平井初期产量为周围直井的6.8倍,按照当时操作成本及原油价格,内部收益率为12%时,第一年即增加经济效益174.6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