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1.
为了揭示CO2驱替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储层的伤害机理,文中基于岩心核磁共振T2谱测试原理,开展了CO2注入压力下的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沥青质在岩心中的沉积特征,评价了沥青质沉积对储层的伤害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量和渗透率伤害率随着CO2注入压力的升高呈现先快速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在CO2注入过程中,沥青质主要沉积在弛豫时间大于10 ms的大、中孔隙,导致大、中孔隙占比下降,微细、小孔隙占比增加,且随着CO2注入压力的升高,大、中孔隙占比下降幅度增大,微细、小孔隙占比上升幅度增大;此外,沥青质沉积会引起润湿性发生反转,随着沥青质沉积量的增加,润湿反转指数增大,岩心润湿性不断向强油湿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长4+5油藏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地质条件和成藏机理复杂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其油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展开研究。针对这些问题,从烃源岩、输导体系、沉积储层特征和构造特征等地质因素入手,最终确定了研究区长4+5油藏的主控因素:长7地层广泛发育的烃源岩为长4+5油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分布的范围和厚度控制了长4+5油藏整体的分布范围;长4+5和长6地层发育的高倾角、近东西向的裂缝和连通性良好的砂体构成的输导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位置影响了长4+5油藏的分布位置;经过沉积和储层成岩作用改造的优质储层"甜点"有利于长4+5油藏富集。在主控因素的研究基础上,盐池地区长4+5油藏的成藏模式可总结为:长7烃源岩为长4+5油藏提供了物质基础,油气通过输导体系进入长4+5地层的砂体后,靠近输导体系的储层有利于优先聚集油气,并最终在长4+5储层"甜点"处富集。  相似文献   
3.
在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多层合采气井的产量劈分一直是制约产能评价与动态分析的难题.目前已有的劈分方法考虑因素多、误差大,且劈分结果固定,无法描述气井生产过程中小层产量贡献率变化特征,导致小层储量动用情况不清,无法适时制定多层合采气藏高效开发调整对策.结合气井产能方程以及定容气驱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利用测井解释静态参数计算分层...  相似文献   
4.
5.
综合录井、测井、岩心等资料,从储层层内、层间、平面三个方面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长6_3储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吴起油田长6_3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表现为砂层层理发育,多为平行层理和斜层理;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也很强,并且层内夹层发育;长6_3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存在差异,长6_3~2小层非均质性要强于长6_3~1小层;长6_3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强,表现在砂体分布和物性方面,这主要与沉积时期的沉积微相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长期有效解除凝析气藏反凝析带来的储层伤害,提出了一种注热化学流体吞吐解除凝析油堵塞孔喉的新方法。针对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3 类岩石,开展了注热化学流体吞吐岩心驱油实验,评价了热化学流体解除凝析油堵塞的可行性,并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吞吐前后3 类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特征,明确了热化学流体解除反凝析伤害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热化学流体(NH4Cl 和NaNO2)在乙酸溶液催化下能够迅速释放大量气体和蒸汽,提高岩心压力和温度,降低原油黏度,使凝析油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减小渗流阻力。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岩心注热化学流体吞吐累积凝析油采出程度分别为65.7%,73.9%和46.3%。其中,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岩心仅需2 轮吞吐即可有效清除55.5%和67.6%的凝析油堵塞。而页岩岩心需要延长焖井时间及增加吞吐次数方能提高凝析油的采出程度。热化学流体吞吐后,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岩心平均孔径分别由0.37,1.04 和0.002 1 μm增大至0.84,2.04 和0.005 8 μm。热化学流体吞吐效果是注CH4吞吐和注甲醇吞吐效果的1.85 和1.32 倍。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二氧化碳和非常规能源的基本概况,着重综述了超临界CO2置换煤层气、开采页岩气、开发页岩油、抽取地热能及置换开采可燃冰技术,分析对比了CO2开发不同非常规能源的技术优势,并指出了CO2开发非常规能源技术在地质基础、工程技术、开发经济性及环境风险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不足,最后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